很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兩句話。一句話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另一句話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一度還曾經有些迷惑,既然已知天下事,又何必行萬裡路呢?直到隨著年齡增長,從書中知道的天下事催生了一顆驛動的心,踏出了故鄉在多個城市遊轉,看遍風俗人情,體驗時光變幻,用生命浸潤人生旅程,才知: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
因為世俗牽絆、經濟困擾、人生格局等綜合影響,我的流浪之夢只能是一個夢。所以,我非常羨慕那些能徒步冒險的人,晨起而作,日落而息,用腳步丈量風景,記錄所見所聞,朝著目標堅定前行,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初看謝旺霖的《走河 恆河逆旅人》(以下簡稱:《走河》),覺得就是這樣一本遊記,然而翻開才知,浪漫只是一種美好的想像,真實的境況其實是在生死之間遊走的一步步旅途。
《走河》描述的是謝旺霖從河下遊一路走到了河上遊,看著是一場旅途的記錄,其中卻透漏著人生的哲理。一路行來的彷徨、找路、苦澀、甜蜜,正如人生旅途中所面臨的一切問題。
《走河》是矛盾和統一的,正如人生。
在印度,有繁華的都市,也有霓虹燈背後的貧民窟。謝旺霖在加爾各答看到了那些倒臥在人來人往市場上、車水馬龍街道上,分不清楚是病、是死或睡的乞丐,他們拖著殘缺的身體,或長出惡臭的濃瘡,舉著半截腐爛的手臂,傷口上正圈養著一窩肥白活潑蠕動的小蛆,總讓人不願正視他們,卻又無法完全撇開自己的眼睛。
就在這些乞丐的附近,就是明亮潔淨、總是客滿的印度料理餐館。四名穿白襯衫、留八字鬍的外場男侍,杜能說上流利的英腔英語。他們快活地穿梭餐桌間,遞送白瓷餐盤、鋼亮刀叉、冰涼冒煙的可樂、礦泉水,隨時留意四周的動態。尤其面對歐美客,他們總表現得特別親切熱烈,一找到機會攀談,就好像要把渾身的幽默和讚美全數奉上,也許是為了小費的緣故。
當再走出餐館時,戶外的溼熱變得更加難耐。
在外人看來,印度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有繁華與貧困的矛盾,有高種姓與低種姓的矛盾,有男與女的矛盾,有縱慾與苦行的矛盾,這些矛盾混雜在空氣中,形成了獨特的氣味。人生何嘗不是如此,諸多矛盾的混雜,卻又奇異地統一在一個狹小的心靈中,提起來偶有陣痛,放下去依然要負重前行,在外人看來是如此不可思議,自己卻只能咧嘴一笑。
《走河》是苦澀和甜蜜的,正如人生。
在走河的旅途中,謝旺霖面對過乞丐,也面對過貌似熱情實則為了訛錢的騙子導遊,還面對過青紫凸腫布滿蠕動蟲蛆的女屍和披散長發的骷髏,讓人想起來就心生苦澀:「人類為何這麼苦」
同樣在走河的旅途中,謝旺霖還面對過熱心的旅店老闆,讓他搭載順風車的好心列車長,可愛的看管廁所的男孩,熱心指路的女孩,讓人想起來就心生甜蜜:「這世界,值得。」
人生苦澀,人生也甜蜜。沒有苦澀,我們不知甜蜜;沒有甜蜜,我們不知這世界的美好。
《走河》是迷茫和清醒的,正如人生。
在走河的旅途中,謝旺霖不止一次的感嘆:「我總搞不清楚自己在哪,又該去哪,每次才剛認識一處陌生的地方,接著又要到下一處更陌生的地方。不知道這樣的流浪,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停止。」
但是在迷茫之後,謝旺霖又總是會清醒地繼續下一步旅途。
摔痛就咒罵他媽的幾句,笑一笑,再爬起來,摸一摸擦傷的瘦腿;等穩穩再走上一小段路,意識稍稍清醒後,又覺得有點想哭。遇到平攤直伸不見盡頭的路,我也不敢鬆懈。畢竟不曉得到底還有多遠,反而得趁勢加緊速度,小跑步。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目標就在前方。
人生總難免遇到低潮、迷茫,但只要知道目標的方向,就總能向前奔跑。
《走河》這本書,你當作遊記來看,可以了解一個你未去過的神秘國度。但我更建議你用心去讀,把生命體驗浸入其中,去體會人與命運之間的安排與抗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正如序言中所說:青年一代,如何可以帶著這本書,帶著惴惴不安的膽怯,如出生之犢,勇敢出走,《走河》就有了更大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