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夫妻結婚後開始理財,花了3年半,積累財富100萬。
由於通貨膨脹的緣故,現在的100萬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遙不可及了。
在一線城市可能100萬都買不到一套房,但是要讓一個家庭一次性拿出100萬現金,其實還是非常困難的。
其實,錢都是一步步通過積累和理財投資才慢慢增長起來的。
所以很有幸給大家分享一個普通的家庭是如何積累財富的。
我叫小敏,今年29歲,結婚三年半有個2歲的孩子,現在在一家日企做行政,一個月的收入稅後8千出頭,一年14薪。
我的老公算是半個技術男,在一家大型國資電器企業做項目現場勘察,年收入在30萬元左右。
不過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差旅補貼,他經常要去外地出差,而且是成月成月的那種,非常的忙。
我和他是朋友介紹認識的,認識一年半就結婚了,他們家的條件還可以,結婚的婚房是他父母出錢買的,而他是那種把所有的工資都上交給父母的乖乖男。
我的收入不高,開銷也不小,一年最多可以存下2-3萬,所以結婚前我大概都沒有10萬塊錢的存款。
那時的我,覺得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年輕就是資本,應該花錢多做一些保養,讓自己的青春能夠保持的時間更長些。
很多人都說,婚姻是一個女人從女孩像女性正式轉變的一步,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確實如此。
很多事情在婚前壓根沒有考慮過,而婚後就需要精打細算了。
結婚以後老公把他的工資卡交到了我的手裡,他說他不喜歡管錢,家裡原來都是媽媽負責把持的。
所以他現在把財政大權交到我的手裡。
那時候的我其實也壓根不懂什麼理財,只不過明白日子要過的更有計劃。
剛結婚那會兒,我和他的收入都沒有現在這麼多,兩個人加起來,每個月可能也就2萬塊錢。
他的開銷倒是不大,就是偶爾有些應酬,然後就是每個月開車的油費,保養費什麼的,一般一個月5千塊就夠了,我的開銷在6-7千。
兩個人開銷一萬出頭,本身就每個月能省個七八千塊錢,再加上兩個人本身就在一起了,平時可能需要做飯買菜什麼的,理論上開銷可能還比原來少一些。
結婚的時候我手上有一些錢,加上結婚收的禮金六七萬,加起來大概有15萬。
而他告訴我,他的錢都被父母拿來買房裝修,所以沒有什麼錢,我也不是什麼太計較的人,男方買房還裝修還要辦酒席,還沒有貸款,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
也就是這15萬成了我們開始組建家庭的原始基金。
而我的目標就是在孩子6歲前存夠100萬,因為確實經濟沒有特別寬裕,買的婚房不是學區房,未來大概率是需要置換的。
那時候是2017年初,其實我也不知道去怎麼做理財。
我看到好多相關的文章,也參加過一些網絡上的在線理財課,然後就開始了所謂的資產配置。
那些理財給我的大致思路是,一半左右的錢用來買保本的理財產品,然後20%用來買保險,還有30%就可以選擇做一些股票或者基金投資。
所以當時也挺簡單的,就按照所學的去做了。
我把錢存了10萬在銀行買理財,一年收益大概是4.8%,花了1.5萬買了一些疾病保險,用來抵禦我和我先生的潛在醫療風險,剩下的就用來買了基金。
17年底我的孩子出生了,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以後開銷會比原來的大,不管是請月嫂還是買奶粉,家庭的開支一下子就上來了。
不過好在親朋好友又給孩子隨了一波禮錢,這才緩解了我的經濟壓力。
當時確實有一些窘迫,銀行的理財是不能提前贖回的,保險不僅沒有錢返還,還要繼續繳納保費,而基金是暫時虧損的,因為當時的行情很一般。
我這理財,絕對是把自己給理糊塗了,關鍵時刻掉鏈子。
我想可能是我學藝不精吧,畢竟網絡理財課程沒有一對一的,大眾通用的可能不適合我的情況。
後來我碰到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理財專家。
他告訴我,想要存錢必須做好以下三點:1、開源;2、節流;3、保證安全。
理財並不是我想像中的把資金切分一下,投資到不同的領域裡,所有的財富規劃都是通過制定目標,來尋找達成方式的。
財富積累的第一步,一定是「開源」。
他告訴我,我和先生每年25萬的收入,去掉15萬元開銷以後,就只能存下10萬快,這個源頭就少了。
因為開銷相對穩定,如果我倆的收入每年多出10萬,我們積累財富的速度就會加倍。
所以如果不能在源頭解決根本問題,投資回報高出5-10個點,都沒有太多意義,因為本金少了。
財富積累的第二步,就是節流。
節流指的是精細的規劃大類支出。
關鍵是控制那些可進可出的支出,把他們規劃在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比如每年的旅遊經費設置為2萬元,我每年購買化妝品的經費設置為1萬元,老公開車的成本控制在3萬元等等。
這樣每年的總體支出是有規劃的,除非碰到特殊情況,不然基本都是在可控範圍內,而且還能有結餘。
財富積累的第三步:保證安全為前提,進行穩健的投資。
因為我規劃的置換房產,是在5-6年的時間錢就需要用。
他建議我不能有任何風險。
像基金這種有時間周期性的投資,壓根不適合我去做,萬一我要換房的時候,剛好股市行情很差,基金正是虧錢的時候那該怎麼辦?
我聽著覺得很有道理。
另外,一些不明不白的高收益項目也建議我迴避,因為很有可能血本無歸。
當時對於他的話,我並沒有特別大的感觸,但後來看到很多朋友投資失敗了,各種暴雷了。
我才發現他給到我的建議才是真正對於我的財富規劃有幫助的,而那些理論上的理財知識,反倒沒有太多的幫助。
仔細想想也對,如果所有人都能夠通過理財課程,一個禮拜就把自己的財富規劃明白了,就不會有那麼多窮人了。
在那之後我開始從新規劃我的財務。
在開源方面,我的鼓勵我的老公努力去工作,把家庭和孩子交給我。
原本他還想換一個輕鬆的工作,騰出時間來陪陪孩子和我。
但我告訴他一個男人要以事業為重,物質基礎主要得靠他來創造。
所以他給我推上了工作的一線,也確確實實在這兩年有了突破,升了一官半職,年收入從原來的20萬不到長到了30萬。
而我則開始分門別類的規劃著財務支出,每個月吃飯買菜的開銷不超過3千元,買衣服的開銷不超過1千元,化妝品的開銷不超過1千元,孩子的開銷不超過2千元,開車成本不超過3千元。
原本以為有了孩子開銷會大幅度上升,但我發現每個月1萬元,足夠我和家裡人的開銷。
錢有點「莫名其妙」的省了下來,這讓我有些小小的興奮。
原來這才是理財規劃。
我的投資計劃則無比的簡單,除了會在餘額寶裡放上5萬,以備不時之需,剩下的都選擇理財產品。
有創新型銀行5年期的定期存款,收益率可以達到5.1%。
也有銀行1年期的收益產品,收益率在5%左右。
還有證券公司發的收益憑證,收益率也超過5%。
每個月發工資就存錢,花餘額寶的錢,次月補足5萬後,就繼續存錢,根本沒有太多的思考,這幾個投資都相對很安全。
通過買的產品周期的不同,來做資金的搭配,簡單明了,我還拿個小本本把時間都記錄好。
到今年的8月,這幾種理財的總基金已經超過了100萬。
通過最初的15萬到如今的100萬,也就是這3年半的時間。
我看了最近一年,我七七八八存了有將近30萬,加上理財收益3萬多,這種存錢速度,我當初想都不敢想的。
我提前完成了,自己對於未來換房子的規劃,同時我還擁有了很強的理財能力。
我和老公事業發展,也在不斷的蒸蒸日上,這才是我想要的正向循環。
國慶期間,我又在微信上諮詢了做理財的朋友,他告訴我既然規劃的目標已經完成,那就該考慮下一個規劃了。
而我下一個規劃就是給孩子存一筆教育基金。
他告訴我,教育基金時間跨度較長,建議我選擇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來投資,可以追求一定的高收益,如果收益不佳,再轉換穩健投資,畢竟周期更長,可選餘地更多。
我也開始慢慢的學著了解一些交易類市場,尋找一些合規的項目去慢慢嘗試投資,第一步可能就是基金的定投。
我的理財故事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想必大家也猜到了我的那位理財朋友是誰。
我想告訴大家,理財沒有什麼捷徑,只需要給自己制定相對合理的目標,然後循規蹈矩的照著制定的計劃去做就行了。
開源、節流、保證安全,是白貓給到所有普通家庭理財指南中,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
和財富相關的規劃,在開始前,一定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財富終究是服務於人,滿足我們自身需求的,而不是無止境的追求越多越好。
人要學會駕馭財富,而不是被金錢奴役。
關注白貓,讓財富積累更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