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看得心酸,結局很讓人意外
昨天下班後我突然想起了這部最近口碑不錯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臨時決定去看這部聽上去很文藝,而又不報什麼希望的電影,算是給自己在這座陌生的城市裡的一份救贖吧。電影在我看來可分三個階段,第一剛開的男主講述,第三結尾的女主講述,剩下的就是第二階段。開始兩個人的相遇和起初生活略有一些搞笑情節,觀眾席裡的女生偏多,一到這種情節,就能聽到後面女生紛亂的笑聲,但我並不覺得這很搞笑,反而覺得很沒趣。
直到後面劇情的起伏和背景音樂的襯託,故事的主題一下子被突顯了出來。其實看這種電影主要關注後面的故事情節,而編劇無疑利用這一點抓住了觀眾的心裡情緒。沒錯,我沒有忍住,從拍結婚照的那一刻起我的內心觸動了,直到後來兩個人再一次拍照片,相機的定時聲音一下子將氛圍降到了最低,又將氛圍襯託到最高,我的情緒再也忍不住了,裂開的嘴不敢出聲,眼睛裡像低了藥水一樣翻滾,不同的是這一股滑落下來,下一股緊接著。
結尾演的什麼大概不太記得,我只記得悲情的故事加上悲情的音樂讓我沒有耐心看下去。這是一部商業片,但他是一部好的商業片。你的事我知道,但我不告訴你,我的事我知道,但我不讓你知道。你想的什麼我就照做,等你離開了我就去找你,你想我幸福,我要和你永遠在一起。故事中的角色都在為對方著想,就像很多人常說的一句話我是為你好,父母對著自己說時,我們的感受是什麼,你憑什麼這樣為我做決定,這就是情緒綁架啊。
所以故事中的角色在內心裡想著我是為他、她好,然後最後的結局也是看似是好的,但是卻也是自私的,因為愛情本來就是自私的。錯過了可以好好珍惜的時間,拆散了兩對情侶,最後活下來的人悲傷,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應該就是永遠都來不及說出口我愛你。身患癌症的張哲凱每每跌落的悲傷感染了時間,仿佛整個城市的行人、車流、甚至空氣都靜止。兩個明明相愛的人彼此因為真愛而相互錯過,互相傷害卻希望對方能夠幸福。這不正是我們的感情過往的映射嗎,若不是電影結束燈光開啟,或許我還沉浸在那故事之中無法自拔了。
結局很讓人意外,可能有些浮誇,但作為電影還是可以理解為順應劇情的發展,即將死去的人恨不得自己能和愛的人共度一生,活著的人也隨著死去的愛人而心死,最後共赴黃泉戳中淚點,看得心酸,愛情有時候挺差強人意的,但總是希望能讓對方開心,這就是愛情吧。
女主不愛男二結婚確實不太合適,但是在女主看來這樣做的話男主會很安心的離開,女主不想要男主擔心,站在女主的立場上女主沒有做錯。都說男主是女主的,男二是觀眾的,所以大家關心男二是很正常的,但是過分關心就沒有必要了,都說愛情是藏不住的,女主和男二也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他們的感情很微妙,不覺得男二對男主和女主的事情毫不知情,結婚是雙方各自用心選擇做出的決定,說沒有心動也不可能吧。
男主,如果轉身就好了,在聚餐的那天晚上,如果能在勇敢一點就好了,隱藏自己的愛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在男主看來這是很美麗的離別吧,心愛的她有了很好的人,自己在現世也沒有了牽掛。立場不同,何來對錯。當然大前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變。女主只是選擇了內心的聲音,不理解就尊重吧,如果快樂太難,祝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