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初
曾聽過一句話:
「需要什麼,就能學會什麼。」
這是幸運的源泉。
這就是學習的重要性。
想起閨蜜的微信公眾號,叫作「學習學習再學習」,而她的信條就是「一生只有一個職業,那就是學生」。
這幾年,閨蜜在不斷學習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讓很多朋友羨慕不已。
細想,人這一生,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終身成長。
學習才能不被淘汰
知識每5年迭代更新一次。我們今天掌握的知識,在5年以後就會被淘汰。如果我們不保持終身學習,我們的知識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當代社會,瞬息萬變,新事物層出不窮,終身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如果不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很容易就落後於他人,甚至被時代所遺棄。
想起之前一個熱搜話題:「36歲收費站女員工被裁哭訴:『除了收費,我真的什麼也不會了。』」
因為收費站被撤銷,一位失去工作的員工哭訴:「我今年36歲了,沒人願意用我這麼大歲數的,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站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人民日報曾經提出過未來會被淘汰的九種人,其中有四種人其實可以總結為一種:觀念陳舊、不接受新鮮事物、不學習。
不進則退,不學習只會被淘汰。
有人也許會說,作為學生才需要學習,踏入社會後就解放了,可以不需要學習。
可進入社會後,發現人更需要學習,學習如何和其他人溝通、學習如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學習如何面對生活壓力等等,而這些學習比在學校的學習要難得多。
於是慢慢明白,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應當保持終身學習。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聯手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他對「終生學習」的理念著迷,堅持「獲取智慧是人類精神上的義務」。
芒格說:「我沒有看到有人能快速通過學習而成為一名偉大的投資者。遊戲規則就是不斷學習,如果你不進行持續的學習,其他人就會超越你。」
學習帶來開放的心態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小故事。
有人問一位老人:「你總是在學習,通過學習,最終得到了什麼?」
老人答:「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那您還學習做什麼呢?」
老人笑答,告訴你學習讓我失去的東西:
「我失去了憤怒、糾結、狹隘、挑剔、指責、悲觀和沮喪;失去了膚淺,短視和計較;失去了一切無知、幹擾和障礙。」
學習的真諦不是做加法,而是減法,提升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而是放下。
外在的貧窮是暫時的,內心的貧窮才是最可怕的!
人生沒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這個世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總有人比你更勝一籌。如果盲目與人攀比,你貪圖越多,煩惱也越多,你欲望越大,痛苦也越深。人生應當盡力而為,而不是死磕到底,放下即是得到,懂得知足才能心生快樂。
我們處在一個知識不斷升級和新事物不斷湧現的資訊時代,所以我們要以發展的心態迎接新事物,不要拒絕改變,要不斷地學習,要始終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如果一個人沒有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那他可能總是帶著批判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可能會不斷地拒絕新事物,拒絕改變自己,結果只能是被社會無情的淘汰。
高爾基有言:「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
學習有益身心健康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花了30多年研究,發現了一個有關人類所有意識的能級水平的圖表。把人類的意識映射到1—1000 的頻率標度值範圍,劃分為17個意識能級。
保持終身學習,可以延緩我們的大腦的衰退速度。
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舒密茲等人研究表明,經常用腦的人比不經常用腦的人擁有更長的健康壽命和平均壽命。
史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生於英國。1963年,21歲的他不幸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細胞病。當時,醫生曾診斷身患絕症的他只能活兩年,可他並不輕易放棄自己,一直堅持學習做科研,頑強地活到2018年3月14日,霍金逝世,享年76歲。
對於老年人,保持在老年期間學習,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
很多研究表明,長壽和教育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
大衛·卡特勒和阿德裡亞娜·利拉斯-慕尼在200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幾乎在各個方面都有更健康的行為習慣,儘管這些習慣中有一些反映了人們享受醫療待遇的差別。他們的研究認為,一年的正式教育能使一個人的壽命延長超過半年。
終身學習理念,自古由今。
我國偉大教育家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終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他通過對自己終身學習經驗 的總結,提出了完整的終身教育規劃: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只要你想學習,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學習應該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事,學無止境。
終身持續學習,與社會共同進步,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x圓滾滾 值班編輯x擰發條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