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個小故事,一個勤勞善良的女人是父母眼中的好女兒,丈夫眼中的賢妻良母。
她拼死累活把家庭經營的很好,家人在她的照顧下生活很好。但她由於過度勞累大病死去。死後卻被打入了地獄。她心有怨言,為何生前積德行善,死後卻不能上天堂。於是就去找上帝問清楚。
上帝打開了看人間百態的三扇窗戶,讓她自己看。
女人看到了年邁的老母親因為失去她不得不靠撿垃圾為生;丈夫摟著別的女人享樂卻不顧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兩個孩子因為沒人管越來越差。
看完,上帝說,因為你的離去,你的至親至愛在人間陷入痛苦,過著地獄般的生活,憑什麼你可以進天堂?
雖然故事是虛構的,和現實也有差距,但其中的哲理性很強。值得我們去深度思考。
它背後的哲理是,人要先疼愛自己,只有自己活的好好的,才有精力去愛別人。自己都沒了,拿什麼去愛別人?
一個不懂得心疼自己的人,最終也不可能給家人帶來長久的幸福。
有個女性朋友是自由職業,有一技之長,可以在家辦公,經濟獨立,自己養活自己。
她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勤勞善良,為人隨和,脾氣好。
不過她時不時會向我傾訴自己內心的不滿和苦惱。
她說家裡的家務活全部歸她幹,做飯洗碗洗衣服等等,同時還要兼顧工作。她又愛乾淨,整潔,看不慣家裡髒亂差。
每天光家務活就得耗去她四五個小時,然後又得工作掙錢,經常要晚上晚睡。
慢慢的她開始心生抱怨,為什麼老公不自覺分擔家務,為什麼不能幫她做做飯,為什麼自己這麼累,沒人體諒……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苦惱和煩躁。
而且類似的事情,她不止一次向我傾訴過。可見,這些生活瑣事的煩惱已經嚴重困擾了她的生活。這些負面情緒正在不斷吞噬她內心的快樂。
我建議說,你完全可以跟老公談談,雙方都是經濟獨立,你也不是家庭主婦,家務活應該責任分開,一起幹。
她說心疼老公上班辛苦,不忍心讓他幹。又說老公也不自覺,即使說了他也不幹。
我建議她換個角度看問題,先要學會心疼自己,善待自己。
首先把自己照顧好,身體好,心情好,才能有一個最好的狀態去愛老公,愛家人。如果自己先被家務和工作壓垮了,又如何去繼續愛別人呢。
再者,自己委曲求全,積累了一肚子的不滿和怨氣,沒有一個快樂的心情。又怎麼能給予別人快樂呢?這些負面情緒遲早會以其他方式反饋到家人身上,讓雙方受傷。
這種為了心疼愛人而大包大攬,心裡只有家人而沒有自己的想法,是目光短淺的想法,這樣的愛猶如上述故事,只能短期存在,不可持續。
為了愛家人而累垮自己的愛,某種程度上反而會給家人帶來更大的傷害。
我們應該從長遠,換個思維看問題。
如果自己先把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都照顧好,別讓自己過分委屈,把家裡的事分一些給伴侶做。這樣既不會累著伴侶,又能減輕自身負擔。
自己身體健康保證了,快樂心情保證了,就可以持續長久的給予伴侶更好的愛。
反之,如果自己身體先累垮了,或者自己心理無法快樂只有不斷累計的負面情緒,就沒有能力再去更好的愛家人。
什麼是愛,愛是付出,是給予,這並沒有錯。但似乎有些人忘記了一個前提:首先得自己有,才能給予,如果自己都沒有,拿什麼給予別人呢?
就像存錢一樣,錢存的越多,想幫助別人的時候才有資本去幫助。如果自己都快餓死了,拿什麼去幫助別人?
愛也一樣,愛不能只往外流失,而沒有儲蓄。我們在給予家人關愛的同時,也要記得給自己的愛持續儲蓄能量。
蠟燭一旦燃燒光了,就再也沒法為別人點亮生活。
想要更好的愛家人,我們要先學會愛自己。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況都良好的前提下,我們才有能力去愛家人。
如果自己的身心早早地被壓垮,那我們只能給家人帶來負擔和痛苦,還談什麼愛呢?
真正對家人的愛,不是一味的委屈自己,也不是曇花一現的愛。而是可以儘可能的長久健康的陪伴家人的愛。
讓我們都先學會心疼自己,照顧好自己,再去愛別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