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就是說,作為一個君子,對於自然規律,是有所畏懼的,他們害怕違背自然規律,遭到規律的懲罰。
比如,月盈則虧,天道忌滿。對於天道運行,君子時刻保持謙遜,保持敬畏,生怕由於自己的無知,而做出違背規律的事情。
而小人則不然,他們對於自然規律,天道運行,是無知的,因為無知,所以滿不在乎。
正如《道德經》中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士聞道,知行合一,是因為他們真正的懂了,所以去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是因為他們心存疑惑,理解得不夠徹底,所以時而奉行,時而脫離;下士則聽了以後,完全不理解,發現與他的觀念相違背,就判定是道荒謬,加以嘲笑,卻不反思是自己無知。
老子最後也表示理解:如果不被嘲笑,那也就不足以稱之為 道了。畢竟,真理是難以被所有人掌握的。
一個人越是無知,對於真理,就越是心存蔑視,甚至嘲笑。他們對於其他人的言論,不待別人講完,就迫不及待地一口否定;而見識廣博之人,他們不會在聽完別人的理論之前就忙著否定,而是在耐心傾聽完別人完整的論述之後,再去平心靜氣地分析是否合理。
這個世界,有他的運行規律,看似「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實則背後是有道德律的,只是唯利是圖者只看到了利益,卻忽視了這鐵律的力量。
呂布被罵「三姓家奴」,而這不僅僅是名聲不好,更因此丟了性命。
呂布受「高官厚祿」與「赤兔馬」的誘惑背叛自己的義父丁原,而後又因為「貂蟬」背叛義父董卓,最後被曹操俘虜。曹操愛其才,想要留下為自己所用。劉備提醒:公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曹操恍然大悟,殺了呂布。
呂布雖然驍勇,卻是反覆小人。雖然,起初超越道德底線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卻一步步把自己的路堵死了,讓人不敢與之共事。
很多時候,有些規則,看似是束縛我們的,而實際上,卻是保護了我們。
如同河邊的欄杆,看似限制,實則是保護。
做人,倘若毫無底線,為所欲為,看似自由,實際上,卻是把自己以後的路,一條條地堵死了;痛快的是眼前,痛苦的是未來。為小利而失道德原則,實則是「大愚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