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這首耳熟能詳的童謠,常常成為伴隨人一生的期待。
從孩提時期,我們就懵懂地感覺到要交朋友。但是直到長大,許多人也沒有真正認識到交朋友的重要性,只是把它當作順其自然發生的小事,而非一件人生大事。許多人直到臨終才醒悟:缺少朋友是生命的一大憾事。
交朋友是錢和物質所無法滿足的人性需求,友情是人生命的一大支柱,但它卻必須來自別人的給予。人只有與他人交往,才能產生感情,交往到一定深度,才能成為友情,也叫友誼。我們可以自娛自樂,但是情感卻無法自我滿足。友情是很私人的事,是兩個朋友之間互相的欣賞、關心、給予、依賴,人一生都在從他人身上尋找感情的慰藉。
孤獨不是病,痛起來要命。讓孤獨者痛苦,這是上蒼造人時定下的一個原則,目的是讓人與人交往。人孤獨的時候,他就被感情世界拋棄了。缺少知心朋友,人的靈魂就處於一種寒冷饑渴狀態,孤獨、無助、冷漠、煩躁、憂鬱等不良情緒就會乘虛而入,嚴重的話還會導致抑鬱症。
人一生最後悔的事是什麼?不少人的臨終時的一大遺憾是:朋友少。缺少朋友,尤其缺少好朋友,是很多人的心痛。
一個人一生能認識多少人、交多少朋友?從小學認識的人算起,中學、大學、工作單位及其他關係人,把你能叫出名字的都寫下來,不過兩三千人,你所熟悉的也就百人左右。
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的研究顯示,一個人只能與大約150人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說人的好友圈不會超過150人,對於超過這個數量的人,人們頂多能記住他們的相貌和名字,彼此的了解極為有限。
交朋友的成本主要是時間,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因而決定了一個人不可能交太多的朋友。一兩個知心朋友,一二十個好友和百多個朋友已是朋友圈的極限了。
結交朋友要隨緣,但更要珍惜把握住各種機緣。你關心過多少人,就會有多少人來關心你。天堂在人際關係裡,孤獨是人間地獄。
如今做人生職業規劃是一種時髦,遺憾的是很少有人把交朋友列進選項。也許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把交朋友當做人生的一件大事去規劃。
——摘自新書《人性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