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家鄉的山茶 | 謝勇

2020-08-30 香落塵外作伴結廬


收到老家大哥寄來的茶葉,急迫地抓了一小撮放在鼻尖,清香撲鼻,瑩然入心。這是熟悉的味道,來自家鄉的山茶。

在我初中之前的大概五六年裡,家裡種過茶,那是村集體生產時留下的一座茶山,後來由我們五家一起承包。茶山呈圓形,五十畝左右,一條小溪繞山而下,墜入山澗小潭,下雨的時候茶山上雲霧繚繞,由於充沛的光照和水分,茶葉長勢良好。農村的孩子早當家,我自然少不了在茶山上幫忙幹活。在勞動之後,我和小夥伴們就會跳進小溪泡澡,在石縫間抓魚摸蝦,在山澗找尋雕刻在石壁上的龍頭龍尾,這是快樂的時光。

現在電視廣告裡採茶的場景,白衣飄飄的少女戴著鬥笠,挎著竹籃,那麼的優雅素淨,不過是為了營造視覺效果罷了。真正種過茶的人才知道,想要收穫,必先付出汗水,修剪、施肥、採摘、製作、賣茶,每一道程序都是艱辛與不易。

入冬時,就是施肥的時間。翻土、挖溝、下肥料、澆水,勞動量不小,家裡的幾個小孩都被拉來一起幹活。天還有點涼,凍手,鼻涕亂淌,混著手上的泥巴胡亂在衣服上抹過了事。這個階段應該是我最不喜歡的,又累又髒,還有化肥的刺鼻味道。

開春後,茶樹枝葉間,冒出點點白綠相間的新芽兒,積蓄了一冬的精華,我們都盼著快快長大,好趕在清明前採摘第一批「明前茶」,賣個好價錢,解決學費和家用。採摘這種珍貴的嫩芽,父母都不讓我們孩子幫忙,怕弄壞了。採摘明前茶是一件耗費心血之事,熟練的大人,一天也只能摘1斤多的鮮茶葉,而炒制一斤幹茶,得至少需要四、五斤的鮮嫩茶葉。

炒茶這一道工序,我的記憶就是勞累與熱汗。先是洗好晾乾,再大火燒熱鍋,慢慢翻炒,直至曲捲成形,最後太陽下曬乾。大熱天,父親光著膀子,肩膀上搭條毛巾,在熱氣騰騰的鐵鍋上不停翻炒。炒一鍋鮮茶葉要接近兩個小時。火大茶葉容易炒焦,火小則色澤難看,賣不了好價錢。我一邊汗流浹背地往土灶裡添柴,一邊忍受著想和別的小夥伴去小河裡玩的煎熬,往往一個下午就這樣過去了。

一般夏茶的產量大,家裡炒茶忙不過來,就選擇賣到臨鄉的茶葉廠去。我初一那年,父親騎車送茶葉,由於雨天路滑,父親連人帶車摔下了山坡,左肩鎖骨骨折,還咬著牙爬起來送完茶葉。為了省醫藥費,父親請來鄉裡的跌打醫生,在家接骨養傷,以至於最後沒有長到位,到現在用手摸,都能感覺到鎖骨上明顯的斷口。也就是從那年開始,我突然長大了一般,學習開始主動,很少惹父母生氣,因為我知道了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明白了堅持與忍耐的可貴。

賣茶,算是最輕鬆的了。選好趕場(四川鄉鎮,一般隔天開市,上街就叫做趕場)的日子,凌晨四點左右起來,背著裝滿茶葉的竹背簍,摸黑走十多裡山路,就為了能在農貿市場佔著一塊好攤位——其實就是一塊塑料布,鋪在人多的市場門口,攤位費五毛。我們賣茶價格公道,從不缺斤少兩,今天賣不完下次再賣,遇到親戚熟人,送一點給嘗嘗也無妨。有一次父母有急事,從攤位上走了,留下我和堂哥各自守著茶葉攤。我有點害羞,蹲在牆腳,有人問價錢,我就回答,沒人問,從不吆喝,看見同學老師過來,趕忙把頭扭過去藏起來。堂哥比我大兩歲,從小一起長大,嘴巴能說會道,一會功夫賣出去不少。看我沒有賣出去一點,仗義地幫著我一起賣。這樣的練攤經歷,現在每每想起不禁莞爾,同時也讓我養成了相幫相助的習慣。

自己家種茶,大人們卻捨不得喝茶,尤其是明前茶和雨前茶這種值錢的好茶。爺爺經常抱個上面寫著毛主席語錄的大瓷茶缸,裡面泡著的茶葉,基本都是上年沒有賣完的,泛著黃茶沫,初始喝起來微微苦澀。但有一個優點,就是耐泡,而且口感從澀到香,由苦到甜。這不正像那句話嗎——人生似一杯茶,可能會苦一陣子,但不會苦一輩子。

現在生活好了,喝過一些昂貴茶葉,看過各種繁複的泡茶工序,我卻很難記住其中的某一種味道,反倒是戀戀不忘家鄉的茶葉,清香與苦澀交織,味覺上難以忘記。而真正忘不掉的是那段種茶的生活經歷,真正受用一生的是勞動過程中明白的簡單道理,而這些就是最寶貴的財富。

寫下這些文字,記錄那段經歷——獻給有過相似經歷和一直堅持在路上奔跑的人。

往期連結:

巴蜀之地 | 謝勇 | 歸塵

作者簡介:

謝勇,男,四川樂山人,大學畢業後一直工作在江蘇。喜歡看書,運動,戀鄉

相關焦點

  • 香奈兒山茶花背後竟還有這樣悽美的愛情故事
    喜愛香奈兒的都熟知香奈兒除了雙C標誌之外,還有一個也能象徵著香奈兒,那就是在許多香奈兒高級珠寶和腕錶上都能看到的山茶花,山茶花作為香奈兒眾多系列中最為重要的作品主題,受寵程度不是一般的高,那麼為什麼香奈兒那麼的喜歡山茶花呢?
  • 我的家鄉(情感美文)
    我身在異鄉,遙想家鄉,萬千浮想。我的家鄉,在我的記憶裡,是躺在媽媽的懷裡,聽著媽媽的輕聲細語。我的家鄉,在我的印象裡,是躲在爸爸的背後,望著窗外的電閃雷鳴。我的家鄉,是媽媽身上的桂花香味,隔著老遠,就知道媽媽來了。我的家鄉,是爸爸身上的菸草味兒,閉著眼睛,都知道他在身邊。
  • 家鄉的雨(情感美文)
    從小到大,最喜歡的,就是聽家鄉的雨聲。我的家鄉,是江南水鄉,亦或者,可以說是江南雨鄉。由於靠海,又有山陵阻擋,每年春夏之交的那一個月,總是雨水不斷,家鄉的老人,管這叫「梅雨」,那一個月,自然而然就是「梅雨季節」。
  • 家鄉的記憶
    家鄉,顧名思義有家的地方,伴隨著我們出生、成長的一片故土。 經常在一個地方的人可能感覺不到這種情感,只有在外很長時間,回來看看的時候才有深的體會。有很多人故土難離,老話說的是:物離鄉貴,人離鄉賤。說的是人不要輕易離開一個地方,對外界不熟悉,肯定沒有熟悉的環境適應快。
  • 家鄉情,童年情
    曾經心心念念的繁華,也抵不過家鄉的一杯熱酒。對家鄉的留戀,就像一顆種子,從發芽到盤根錯節,一直到枝繁葉茂,佔據了我全部的思緒。而那藤條上開出的每一朵花,就是我童年時定格的每一個笑臉。家鄉對我們來說是努力的動力,是成長的起點。不管身在何處,我們都希望家鄉好,多年以後當我站在村口的小路,準確說已經沒有路,只是記憶中的路。
  • 我的家鄉,我的夢
    在我們中國人的心中一定是有很多美好情感,過節的時候這些美好都會集中的流淌。10月1號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似乎給了我們種種情懷一個停留安放的地方,這個地方是溫暖的,也是虛幻的,我們好似進行了一場故鄉遊,鄉村遊,讓人沉浸式體驗了一把理想中的鄉村生活。有人說如果我的家鄉,我們的村子也是如此的網紅村,旅遊村,那麼我們也願意回到那個美好的地方,結束我們漂泊的生涯。
  • 遠方,家鄉
    小時候,遠方好像就是遠離家鄉的地方,總覺得遠方很遠,可能從來不會涉足。長大了,家鄉便成了遠方,遠方就在腳下,家鄉卻在萬裡之外。遠方是生活,家鄉成了記憶,每一聲在電話裡的問候,成了心中最暖的回憶。在家鄉,我們「團圓」。
  • 家鄉的樣子
    我人生中的前20年,都在家鄉度過,一個生我養我的一個工業化城市。在我童年的印象中,這座城市是龐大的,美好的,富有人情味的一座城市。 這裡四季分明,山多水廣,百姓性格耿直但略顯小氣,當然這也和90年代的下崗潮有關,雖然在經濟上會有斤斤計較,但是卻非常熱心,鄰裡間有事情大家都會幫忙。
  • 家鄉情懷,是一種時間和距離都阻擋不了情感
    特別是年紀越來越大,這種想念家鄉的感情更濃。遠嫁的女兒對家鄉的想念
  • 人總是戀舊的,無論你離開家鄉多久,都有很多記憶和情感
    人總是很戀舊的,你生活過得地方無論你離開多久,都會留下很多記憶和情感。我的家鄉在西南的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因為貧窮導致外出打工的人非常多,一個小組二百多人的戶口也只能看到幾個人在家了,山上全是樹和野草,還有一條鄉村水泥路穿梭在這些樹和野草裡面,非常的美。
  • 論家鄉當下的彩禮觀
    你們家鄉的結婚彩禮是多少,有何講究?我的家鄉在湖南邵陽,這裡山青水秀,民風淳樸。當下的婚戀嫁娶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國情問題,在二十世紀的中國面臨著男多女少的局面,彩禮也更是隨之水漲船高。錢再多都買不來真摯的情感。
  • 兒時的家鄉
    回想起來還是兒童那會兒,突然思緒萬千,甚是懷念,就想著把我兒時的家鄉還有兒時的我以及兒時家鄉的人寫出來。但真正到了自己要下筆寫的時候,突然又發現不知道寫什麼。記得兒時在家鄉時是自己最快樂的時候,兒時的家鄉是印象中最漂亮的,記得那會兒家鄉的人也是最淳樸善良的。
  • 高速人的家鄉情
    而這次,我的肉身與靈魂在家鄉相遇了,我變成一個完整的、容易被生活中所有不起眼的美好打動的人。近兩年,湖南高速企業化改革持續發力。得益於人事制度的調整,一周前,我如願調動到家鄉鎮上的冷市收費管理中心,開啟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當我剛開始告訴家人想調回家鄉的想法時,母親反對說:「別人都往大城市走,你偏偏要到小地方來!」
  • 家鄉的後山
    她就是我家鄉的後山。 因疏於管理,前往後山的道路兩旁已經長滿了雜物,不時還會有蜘蛛在道路的上方橫行直撞,讓人寸步難行。不過再怎麼寸步難行,也阻擋不了我與後山擁抱的急切之心,因為畢竟是她給予了我天真爛漫、多姿多彩的童年時光。就讓時光倒回在30多年前,姑且讓我給大家講講那個時候發生在後山的奇聞趣事吧。 最有趣的莫過於在後山砍柴的事了。
  • 想念家鄉的味道了
    自從讀高中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家鄉,也漸漸的覺得那裡都不是家,沒有了家的味道…雖然家並不能給我帶來很多的財富,但是家能給我們些許的溫暖和人情的味道中午做飯的時候,就突然聞到了菜裡有那麼一丁點兒熟悉的家鄉味道,就覺得自己眼睛有些許的溼潤,那種從小就期待著吃飯,怎麼吃都不膩,就很想和遠在家鄉的親人打個電話聊聊家常,說說家鄉的往事,回味一下熟悉的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