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太多浮沉,繁華處選擇了一抹清寧,住到了紅塵環抱的一座山上。前兩天,漫步鄉野時看到一位時尚女性正在田間鋤地、種菜。
頃刻間我想起了一個人,也是一名「時尚女子」,對,就是李子柒。順勢也想起了朋友前幾天發給我的一個李子柒的視頻,並讓我發表一下看法。
01
視頻挺長,但是切中我心坎的也就前面一兩分鐘。
有人問李子柒的擇偶標準,估計她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她笑笑後斬釘截鐵的回答:
「無非就是善良和孝順嘛!」
略微想了想後,補充了一點:
「能幫我挖挖坑的我會優先考慮,我時常需要用鋤頭挖坑,很費勁。」
沒有提車子、房子等「彰顯身份」的物質資產,沒有物質上的一切要求,或許你會覺得她是矯情、是造作,或者心裡想口裡不說,但是我相信但凡多少了解一點李子柒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的人都會認為這是她的心裡話,她過得淡然、平靜,矯情、造作、言不由衷都是她生活的「累贅」,「能幫我挖挖坑,挖坑很費勁」恰恰是她內心的最柔綿、最真實處。
以前,筆者對她實在沒有多少「感覺」,但是,這一兩分鐘讓筆者對她肅然起敬。她的擇偶觀,暗合了中華文化人性的純樸歸結,看似「人人都合適」,卻是「知音無幾人」。
02
從文化層面而言,善良和孝順是東方文化(內核為中國文化)的極高審美,是儒釋道均極其推崇的美德。
從哲學層面而言,善良更是一切福報、善果的「因」。學識越是豐厚、經歷越是豐富的人,越是相信因果,越是會相信因果是佛家通過實證得出的「科學」論斷,越是對因果充滿敬畏。善因得善果。中國歷史上極其混亂的五代時期(906年-960年),政治上非常有爭議的一位高人馮道有詩名曰《天道》: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我經常引用紀曉嵐的話,「古人已經說盡一切」,用來表達對古人的崇拜及對現代人看不懂古書的遺憾和痛心。從哲學層面來勸人行善的古文汗牛充棟,可我們現代人看到一句「不問結果,但行善事」就覺得洗了一個「雞湯浴」,足見淺薄。
「善」是解決一切的根本。李子柒將「擇偶三要求」的「善良」放在了第一位,筆者深信不論她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對「善」的形而上者已經有了深切體悟。
03
孝順更是中華文化有文字記載幾千年來的民族道德共性。
在中華民族政治品格最高尚的公天下時代,堯經過多年對舜的考察和歷練,將天下交給了他:
「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發現了舜對父親和繼母無條件的孝順——即便繼母幾番欲置其於死地。
宰我因向老師孔子提出「父母死了,守喪三年是不是太長了?我覺得一年就夠了」,被孔子罵為「不是人」,這是筆者見過的古籍記述中孔子罵人最嚴重的一次,也是孔子對學生最失去教育耐心的一次——「你覺得這是對的你就去做吧」。
根據孔子的文化思想,得意門生曾子著《孝經》(中華「十三經」之一),如果讀過這本古籍,至少可以明白三點:
第一,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就像人要吃飯。
第二,孝敬父母是「小孝」,大孝者為孝於天下,視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樣。
其實,這自古就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明白了這個,我們再來理解小平同志「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的熱愛著這片土地」及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不是更有一番感觸?兩位偉人對自古的這一「中國政治哲學大原則」是瞭然於胸的。
第三,在中國講孝,就是愛的回報。
西方文化沒有「孝」這個概念,他們只有「權利」和「義務」。
遺憾的是我們的孝道文化已經日益淡漠。好在國家最高領導人在2015年提出了「文化自信」,並確實倡導、踐行,傳統文化逐漸得到重視。剛剛提出的「十四五」規劃也將「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作為了一項重要事項提出,因此華夏族群的精神文明得到整體提高可期。筆者歷來認為,較之古時,我們的物質文明在飛速發展,但精神文明卻每況愈下。
文化自信的核心在於對文化價值的自信,作為中華文化核心要素的孝道文化的價值自然會得以凸顯。
李子柒選擇的生存狀態與她對孝順的重視是熨合的。
04
「能幫著挖下坑」是1990年出生的李子柒的現實需求,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這種需求將越來越甚。或許你覺得這太簡單,但凡男人都會「挖坑」,出力氣而已。其實,在三個擇偶要求中這才是李子柒最難實現的。
首先,需要對方內心淳樸、單純,也就是內心安寧,放棄了塵世中的紛繁欲望。這就要求:
第一,有慧根、有智慧,從生活體驗中悟出了人生真諦,那就是一個「簡」字(其實更應該用這個「儉」字,但很多人對古字「儉」已經不懂得,這是筆者的無奈處。)
第二,有足夠的生活閱歷——至少經歷過繁華、品嘗過孤寂。
第三,有足夠的學識。
唯有這樣的人才能「靜下來」與李子柒共同安享、呵護目前她樂在其中的生活狀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孤燈一盞,手捧聖賢,紅袖添香……,而非就是一個「性」致盎然的「挖坑」過客。
李子柒需要的「坑」其實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坑」,一種平淡如水、持續綿延的生命狀態。
李子柒,你的要求太高了,真正懂得你精神世界的人,多半都會望而卻步。
用我的一位兄長、國際頂級書畫藝術大師、對佛學有較深體悟的居士今天早上剛剛說過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我們的心太混亂了,無法平靜下來,因此我們想要得到快樂卻總是得不到。我們以為快樂就是買一臺新車,買一所富麗堂皇的豪宅,生意做得很大、做得很好,或者找到一個夢寐以求的伴侶,結婚過了日子。但是你會看到,很多人這些全都得到了,也沒有真正快樂過!為什麼?因為想要的太多了、內心太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