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言:「吾十五而至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應該是參考我們人生歷程的最好標準。
不過,站在二十歲這個人生岔路口,對《二十不惑》我可以擁有發言權。
二十歲,應該是什麼樣子?
二十歲的我們站在一個岔路口,在我們面前有著很多條道路,每一條都看起來漫漫無期。並且我們無法選擇後退,因為後面已經無路可走。面對著眾多的道路,你迷茫了嗎?既然無法選擇後退,我們只能選擇其中一條路,可是猛然發現,似乎,一件工具也沒有帶,隻身一人,就來了。
社團、學生組織、獎學金。。。。。。考證、考編、考研、就業。。。。。?
紛繁的選擇讓二十歲的我們似乎有些無所適從,不過,正如劉同所言:誰的青春不迷茫?
劇中姜小果、段家寶、石頭、梁爽,四個性格迥異的女孩齊聚一堂,一起度過了四年大學時光。她們哭過,笑過,鬧過,吵過,最終所有的期許都凝結在了一句:後會有期。青春就是這樣的慌慌張張,甚至遺憾收場。
看到大結局,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她們二十不惑呢?從最後姜小果的獨白中,我讀出了答案:她們四個人目前應該是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小果去了理想的金融公司,大寶做著自己喜歡的經紀人,石頭髮揮自己的優勢在遊樂園工作,梁爽繼續美妝博主事業。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為之努力著,這大概就是二十不惑。
很喜歡《小歡喜》中方圓那句話:有些路,孩子們必須自己走,誰都代替不了。讓他們自己去撞一撞南牆,才能吸取教訓,收穫成長。
成長本身就是一場痛苦的煎熬。二十歲,偏偏又是其中最滾燙的時候。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總會一次次不知不覺望向遠方,對遠方的道路充滿憧憬,儘管忽隱忽現,充滿迷茫。有時候身邊就像被濃霧緊緊包圍,那種迷茫和無助只有自己能懂。儘管有點孤獨,儘管帶著迷茫和無奈,但我依然勇敢的面對,因為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別人的,只屬於我的。」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這樣寫道:「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慢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枝裕在《步履不停》中說:「才二十五歲,你可以承認你想成為的任何人。」
然而我們剛剛二十幾歲,因為年輕,所以可以試錯,可以丟臉,可以搖擺不定,也可以撞的頭破血流。因為青春本就是一場跌跌撞撞,也要勇往直前的成長之路。
願每一個二十歲的少年都能飲冰不涼熱血,在二十歲的岔路口,人生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