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說話這件事,古人有一個說法值得大家借鑑。說一句話之前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三個問題都問完,覺得自己要說的話既是真的,又是善意,還會有用,這時候再說出來。有一天我想試試這招的效果,真的很不錯,那一天都沒有說過一句話!在現代生活中,你要是這樣考慮,怕是要被憋死!
大半是因為他的大腦處在自動駕駛的模式中,用自己最熟悉、最不用動腦子的方式回應著眼前的人和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最親近的家人常常最不客氣的原因,其實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當你用冷漠的語言傷害了周圍人的時候,他們的負面情緒會在這個空間裡遊蕩,最終回報在你身上,這就是所謂的報應。
但想想一個人癱在沙發上下意識地按著遙控器那種很爽、很自在的感覺,你就很難幹掉自動駕駛的選擇了。面對著明明知道天天在玩傷害與被傷害的遊戲,卻無法自拔的你,我只能說一句「活該」!改變需要動力,也需要智慧,不學習、不改變的人註定要不斷傷害與被傷害。
那天有人給我演示了一下人工智慧是怎麼學我說話的,嚇我一跳!和我的聲音一模一樣,語氣都惟妙惟肖。今後會有更多人工合成智能出現,它會學我們做事、學我們說話。如果你說話總是自動駕駛,人云亦云,恐怕將來和機器都沒什麼分別了。幸好,機器是學人的!因此,有這麼一個在不斷研發說話方式方法的團隊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推動我們要不斷進化說話能力,讓機器無法猜測其後的情感、意圖和語境!
沒錯,好好說話就是這麼重要,它關乎你的幸福,乃至你在這個世界的地位——再不好好說話,連機器都小看你!
好好說話,其實是好好思考
——馬東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少說話,敏於思而訥於言,因為禍從口出,寧肯雞賊也不要犯二,省得惹事兒。究其原因可能是農業社會,人一生的活動和生活範圍都比較封閉,說錯話別人記一輩子,成本太高。
今天天下之大,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好處可想而知,能言善辯、巧舌如簧,也不再是完全的貶義詞,取而代之的是溝通能力和說服力這些詞兒,也是醉了。年輕的父母輩不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悶葫蘆,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是今後行走江湖的重要生存技能,這是世道人心和文化結構的改變。
一直以來,我們以聽話的方式被教育,卻又以說話的方式被考核,這很尷尬。我們所學的東西無不以表達為指向,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也幾乎都以表達為依據,可是作為最直接表達方式的說話,卻始終處於極其邊緣的地位,這也很尷尬。
尷尬之所在,正是機會所在。況且,在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裡,相較於出身、機遇、精力、智力、意志品質,我們最能控制的其實就是說話這件小事。以說話為切入點,可以給自己的人生開啟一個遼闊的新世界。
常被人詬病的「不會說話」,比如緊張怯場和言語衝撞,其實只是冰山一角,也容易改正。而大多數的說話問題之所以會成為問題,恰恰就是因為很難被意識到。
能聽出問題的人,大多都是「老油條」,打個哈哈、給個軟釘子也就是了,不會因此跟我們抬槓;
而聽不出問題在哪裡的人,會本能地覺得不爽,跟我們鬥氣,給我們穿小鞋,卻讓我們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本來只是說話的錯,最後變成我這個人不好,豈不冤枉?所以,學會「好好說話」的第一步,就是認識到工作和生活中那些隱而未現的誤區。
學說話就像習武,一方面,練套路只是為了加強肌肉記憶,所有的運用都要在具體場景中進行;另一方面,只停留在直覺反應層面的技巧又太過狹隘,換一個場景就完全失效。簡言之,說話要在場景中學,但是停留在既定場景,又很容易東施效顰。傳統的口才教育,也存在這種理論與實踐的斷層。
第一,圍繞具體場景來講原則;第二,把一個場景中提煉出的原則,落實到新的場景中去。所以你會看到,情侶溝通的技巧,同樣可以用在商務談判中;說服的基本原則,對演講也同樣有效。這才是真正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評估狀況,是「好好說話」的題眼。可是,像「審時度勢」「有眼力見兒」之類的說法太過模糊,無法幫助我們客觀評價說話的局勢。所以,除了啟迪和悟性這類老生常談的智慧之外,我們還要教給你一套有關話語權力關係的可視化分析方法——語際關係圖。這種簡單易用的圖像化技巧,能幫你做一個心裡有譜、說話靠譜的人。
和健身一樣,說話能力也是以全面發展為目標進行分項訓練的。有側重點、有全局觀,才是通融的學習方式。
溝通、說服、談判、演講、辯論,構成了我們的「五維話術體系」,五維俱全,就能在任何場景下「好好說話」。五個領域之間的聯繫和轉換,是掌握好好說話之道的鑰匙。
接下來的文章,都是以馬東「出主意」的,馬薇薇 黃執中 周玄毅 編寫的《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總結,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