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愛?對於目前的年輕人來說很難說明白,特別是在目前經濟發達物質橫流的世界,許多的年輕男女都迷失在其中。現在的離婚率越來越高,就可以間接說明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麼是愛,如何去愛一個人!
猶太族智者Abraham Twerski博士解釋道,「愛」這個詞,在我們文化裡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思,已經開始慢慢被誤解了。
Abraham Twerski講了一個拉比Kotzk非常有意義的故事,Kotzk遇見正在享用魚肉的年輕人,於是就過去問他,年輕人,你為什麼吃這條魚?年輕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我愛魚!
Kotzk回答說:「哦,你愛這條魚,所以你把魚從水裡打撈起來,把它殺掉,再煮了它」。拜託,請別告訴我你愛這條魚,你愛的是你自己,因為這條魚嘗起來鮮美可口。
世上有許多的愛情,只不過大多是「於魚之愛」。所以當一隊情侶相愛了,雙方墜入愛河,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男子從女子身上看見了對方能夠滿足他所有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而同時對方也認為自己能從男子身上感受到她把它稱之為愛的東西,但雙方只是在彼此身上尋找著各自的需求,而不是因為對方的愛,對方變成了一個工具,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看完「於魚之愛」這個故事,讓我不禁想到了一句話,「喜歡花的人會將花摘下來欣賞,愛花的人會默默為鮮花澆水」喜歡花的人不就是「於魚之愛」嗎?因為它漂亮,所以我喜歡它,把它摘下來欣賞,是因為花變成了他欣賞的工具,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愛不代表我要得到什麼,而是在於我要付出什麼。猶太倫理學家拉比Dessler曾經說過,現在的人有個嚴重的認知錯誤,大部分人認為你要為你所愛之人付出。然而真正的答案是你愛你為之付出的那個人,意思是如果我對你付出了,我把我自己投入在你的身上,基於自愛的是一種必然心理狀態,因為每個人都是愛自己的,所以我的一部分已成了你,就是說在你身上有著我愛的那部分自己,所以說真愛是一種付出,而不是一種單純的接受。
真愛是付出,不是單純的接受,並非我要得到什麼,而是在於我能給予什麼。人們錯認為你要為你所愛之人付出,真正的答案是你愛你為之付出的那個人。
也許有很多人還是沒完全明白上面所說的,小編也是看了幾遍才恍然大悟!大部分讀者可能因為這句「大部分人認為你要為你所愛之人付出。然而真正的答案是你愛你為之付出的那個人」搞蒙圈了!
其實「於魚之愛」隱喻有些伴侶關係中所謂的"愛"就跟"愛魚"一樣沒區別,這樣的愛是基於你看中他的某些特質(比如魚的美味),而去愛他,然後又會基於社交規則,而認為既然是伴侶就該為對方付出。好比我愛這個人基於她/他是外表迷人又性感,所以我才愛他。
但是真正的愛是基於你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因為自愛的是一種必然心理狀態,因為每個人都是愛自己的,所以對於愛的人就會像愛自己一樣去愛。上面那句 「喜歡花的人會將花摘下來欣賞,愛花的人會默默為鮮花澆水」愛花的人,不就是將花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希望自己健康成長,愛護著自己嗎?這就是「喜歡」與「愛」的區別吧!
小編認為在社會中很多都只是礙於社會壓力而去結成伴侶,其實這也沒有不好,即使一開始是因為某些特質才喜歡,但我相信"有時候"人與人相處久了(友情也是),某些感情會昇華成親情,彼此成為不可分開的一部分,那也是一種"愛"的形式。「於魚之愛」只是要告誡大家不要成為那隻"魚"。
大學實習歸來,我們在帶隊的教授家裡吃了一頓愉快的晚餐。結束後好些同學想要洗碗,教授卻滿面笑容地阻止道:「不急,有人洗呢」
他把碗筷,先洗去表面的油漬,然後,輕輕地走到他八十高齡的老母親身邊:「媽,洗碗嘍……」
我們見狀都驚呆了,但是老太太一改餐桌上的委靡,精神煥發地去到廚房,半個小時才把碗洗完。
教授高興地對老母親說:「真的辛苦你了,休息一下吧」,他用毛巾將母親水漬擦乾。隨後將攙母親回房間休息,之後他自己又回到廚房,重新洗了一遍碗。
教授這時才對我們說:「作為母親,即使她老了,她也會想為家人做點事,在她眼裡,子女永遠需要她的幫助。讓她幫忙去洗洗碗,她就會一天都會感覺是充實的,因為子女需要她。孝敬父母,我們不僅要幫忙,還要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有愛你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