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同白駒過隙,一眨眼間轉瞬即逝,人生海海,浮浮沉沉,於重巒疊嶂,波瀾起伏的經歷之中,無可避免地走向衰老。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任時光的小船飄蕩,人生如同一葉浮萍,歲月總歸帶我們到該去的地方。
佛說人生不過一場修行,看世間百態,感人情冷暖,經歲月風霜,嘆人生別離,我們這一生不過是在不斷遇見,又不斷告別,期待著來臨,又目送著遠去。
人到四十,已過半生,人生的三大別離漸漸開始,歲月不饒人,此情不可待,餘生定懂得好好珍惜,用心珍藏。
風華正茂少年時,青春時光成追憶
依稀記得《小王子》裡那一句,每一個大人都曾是小孩。
曾經夢想著摘星攬月,憧憬著人生璀璨光景,經歷了懵懂青春,淺嘗了豆蔻年華,也迫不得已的成長。
如今老成練達,圓滑世故的中年人,曾經也不過是個天真幼稚的小孩,無論青蔥歲月是否遂人心意,終歸也成追憶。
披星戴月的時光裡,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已漸行漸遠,過去不可復追,無論是曾經的遺憾,過往的悔恨,愛過的人,燦爛的青春年華都已成往事。
四十歲,和過去告別,和青春再見都是成年人的自律,人活在過去也將"死"在過去,我們要做的,能做的是是珍重當下,珍惜現在。
揮手告別過去,無論是平凡的半生,碌碌無為的半生,激情澎湃的半生都與此刻無關,和青春依依惜別,告別了青澀的前半生,才能抓住沉穩的後半生。
人生漸行漸遠,親情生離死別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親愛的安德烈》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當人生漸行漸遠,我們已到不惑之年,父母也垂垂老矣。
我們是子女,也將成為父母,我們不得已得面臨和父母的告別,也別無選擇的和子女告別,我們目送父母永別,目送子女遠行,終歸都將生離死別。
一代人的青春遠逝,換來了另一代人的絢爛人生,血脈的生生不息或許就源於上一輩不斷付出和犧牲,人終歸和這個世界告別,但卻留下了永恆的傳承。
珍惜此刻的親情,人生沒有退路,親情也只剩倒計時,善待自己的父母,少一些抱怨,少一些偏見,愛護自己的子女,少一些要求,多一份關心。
余光中《鄉愁》裡的那一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讀時總讓人潸然淚下,一轉身又忘得一乾二淨。
人到四十,人生雖然還剩一半,但陪伴父母的時間卻屈指可數,常回家看看,留住片刻親情的溫暖。
人到四十,子女也成家立業,學會理解,也懂得放手,縱使萬般不舍,這便是不斷成長之中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離別。
人生是一場又一場的送別,告別他人,也告別自己
我們不斷地送別親人,送別青春,最終也將送別自己,紅塵讓人眷,可惜時光不可復加,告別滾滾紅塵,是人一生的宿命。
"人終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大多人都是平凡人,做不了世界的偉人,但卻可以做自己的掌舵人。
如果無法改變世界,那麼學著改變自己,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其實就是修行之中的成功,不必在意他人的目光,也不必祈求他人的讚賞,活得自在,過的幸福,就是四十歲之後人生的意義。
要與世界告別,先學會與世界和解,才能在這錙銖零星般的餘生之中活出一種灑脫,活出一種態度,不為外物所累,活於外物之上。
《論語》中寫道"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當不被外物所迷惑,人終將與這世界告別,前半生追名逐利,披荊斬棘,後半生懂得隨遇而安,珍惜當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不被歲月所掌控,四十歲,我們正步履蹣跚的走向人生的終點,學會好好珍惜餘生,在往日和世界告別的時候才不覺得此生枉然而遺憾終生。
人生是一場又一場送別,在不斷送別他人之中,我們也將告別自己,在這短暫的餘生中好好愛自己,珍惜身邊人,善待時光,珍重時光,人活著的意義其實是為了讓自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