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矚目的漫威人物《黑寡婦》獨立電影已北美定檔明年五一,可以想見,屆時女主「寡姐」斯嘉麗·詹森定會席捲全球。
從已釋出的預告片和劇照來看,漫威超英片慣有的炸裂動作戲、超燃大場面都已安排上。
但在此之前,寡姐先洗淨鉛華,以一部講述愛情婚姻的劇情片收割了環球目光。
由她主演的《婚姻故事》入圍了今年威尼斯主競賽單元,前幾天已在Netflix上線,資源迅速流入中國。
影片的口碑牆內牆外都飄紅。
爛番茄新鮮度96%,IMDb 8.4分,豆瓣8.8分。
一向嚴格的MTC給出了94分(目前排名今年第四),並且打上了「必看」標識。
本片男主亞當·德賴弗、女配蘿拉·鄧恩已在好萊塢頒獎季拿到了一些表演獎,寡姐暫時並無斬獲,但她提名了金球獎最佳女主,看能不能一來就來個大獎——寡姐2004年憑《迷失東京》、2005年憑《給鮑比·朗的情歌》、2006年憑《賽末點》三次提名過金球獎沒獲獎。
寡姐甚至極有可能首次獲得奧斯卡提名——第92屆奧斯卡提名名單將於2020年1月13日公布、2月9日頒獎。
《婚姻故事》像一部話癆片,又像是生活流。
沒有激烈的動作戲,也沒有大場面,更沒有複雜的時代背景與宏大敘事。
劇本的紮實和表演的細膩,讓題材其實比較沉重、涉及美國地域文化和家庭法、又沒有太戲劇化情節的136分鐘全程並不艱澀無聊。
影片第一個鏡頭是寡姐從黑色背景裡走上前來,燈光打在臉上,眼神帶著疑惑。
這個很具儀式感的亮相,也奠定了本片舞臺感的基調。
全片多處使用畫面漸暗轉場,像一幕幕的片段集合,描繪出寡姐飾演的女演員妮可和她的戲劇導演丈夫查理的離婚過程。
開篇是7分半鐘的蒙太奇,分別是查理的自述和妮可的自述,勾勒出兩人婚姻之初的美好,彼此看到對方的閃光點,他們8歲的兒子亨利也很可愛。
查理之所以愛妮可——
即便是令人難堪的事,她也讓人感覺很舒服。別人說話時,她會認真聆聽,有時候她聽得太多太久,她是個好市民。遇到棘手的家庭破事兒時,她總是知道該如何正確處理,當我裹足不前時,她知道何時推我一把、何時讓我獨處。我和兒子的頭髮都是她剪的。她總是莫名其妙地泡一杯茶,卻不喝。把襪子放好、關上衣櫃或洗碗,對她來說都不容易,但她會為了我努力去做。妮可在洛杉磯長大,身邊都是演員、導演、電影和電視,她跟她媽媽和姐姐感情非常好。妮可很會送禮物,她是個很會玩的母親,真的很會玩,但有時肯定玩過頭了。她爭強好勝。她的手臂很強壯,開瓶蓋輕而易舉,我總覺得這樣很性感。她把冰箱塞得超滿的,我們家的人從來不會挨餓。她會開手動檔的車。在演過《巫山雲雨》這部影片之後,她本可以待在洛杉磯當電影明星,但為了和我一起在紐約做戲劇,她放棄了,她很勇敢。她舞技超群,很有感染力,她讓我希望自己也會跳舞。如果她不知道什麼事、沒讀過某本書、沒看過某部影片或戲劇,她總會直言不諱,而我會瞎編,或者謊稱自己有一段時間沒看過了。她最喜歡想辦法把我瘋狂的想法演繹出來,她是我喜歡的女演員。
妮可之所以愛查理——
查理毫無畏懼,他從來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或任何挫折而放棄自己想要做的事。查理吃東西時速戰速決,好像沒有足夠的食物給每個人吃,三明治要狼吞虎咽地吃,但他非常整潔,我要靠他才能把事情弄得井井有條。他的節能意識很強。他不常照鏡子,他看電影時很容易哭。他非常自立,他會補襪子,還會自己做晚飯和熨襯衣。他很少有挫敗感,而我經常有這種感覺。查理冷靜地接受我的所有情緒,他不會向這些情緒屈服,也不會讓我因為它們感到難過。他很會穿衣打扮,他的外表從來不會讓人覺得尷尬,這對男人來說很難。他爭強好勝。他喜歡當爸爸,他酷愛你理應討厭的一切事物,比如半夜被兒子叫醒而發脾氣。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和兒子在這方面很像。當別人的牙齒或臉上粘了食物,他會告訴別人,卻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查理白手起家,我只見他的父母一次,不過他告訴我童年時他父母經常酗酒有時還很暴力。他沒規劃好就從印第安納州搬到了紐約,現在他比任何紐約人都更像紐約人。無論和誰在一起,他都很擅長營造家的氛圍。在戲劇公司裡,他施展魔咒,讓所有人有歸屬感,所有人都很重要,哪怕實習生也如此。他能記住所有的圈內笑話,他井井有條、考慮周全。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像我,總是說不清楚。
這7分半鐘,呈現的是一對璧人,是美好婚姻的樣子。
鏡頭一轉,是妮可和查理在接受婚姻諮詢,他們準備離婚了——原來這些自述是他們被諮詢師要求寫下的婚姻回顧。
但妮可拒絕念出自己寫的內容,她似乎心意已決,這婚離定了。
有部電視劇邀請妮可當女主,她離開丈夫的戲劇公司,帶著兒子回到了洛杉磯。
原本只想雙方友好協商離婚的妮可,最終還是找了洛杉磯著名的離婚律師,在洛杉磯發起了離婚訴訟。
財產分割起初很平和,兒子的監護權才是焦點。
身在紐約的查理被迫前往洛杉磯應訴,他第一次僱傭的是個溫和派的離婚律師,主張和解,查理不想兒子留在洛杉磯,一咬牙即使超出負荷還是改請了一位強硬派離婚律師。
妮可的律師是個專業高超的狠角色,又有同為離婚女性的同仇敵愾,從始至終都佔據著上風。
「刑事律師會看到壞人最好的一面,離婚律師會看到好人最壞的一面。」而原本想友好離婚的妮可和查理,開始互爆黑料,平時相處的點滴轉眼就可能成為法庭上的證供炮火。
在私下的會面,也會互相說最狠的話刺激和傷害對方,甚至詛咒對方去死,但發洩完查理會跪在地上道歉和痛哭,妮可也哭著抱住查理——愛侶變怨偶,太虐了。
其實兩人都有道德瑕疵,妮可在遇到查理之前是已和別人訂了婚的,但當時很年輕,覺得生活了無生氣,她從家鄉去紐約看了查理自導自演的一齣戲劇,兩人天雷勾地火,妮可覺得自己又燃燒起來了,所以留在了紐約。
而查理,在和妮可出現婚姻裂痕分房睡期間,婚內出軌了公司女同事。查理沒有太強烈的恥感,他強調只睡過一次,而且此前已經一年沒有夫妻房事。
編劇兼導演的諾亞·鮑姆巴赫並沒有揪著不放,點破後即不再多著墨,儘量淡化,在他看來,妮可和查理的離婚原因在於更心靈的層面——一個文藝男中年的驕傲與自私,最終敗於一個女演員的自我意識覺醒。
妮可說,我從未為自己活過,我連自己的品味是什麼都不知道,丈夫越成功,我就越渺小。
查理說,你當時很幸福,你只是現在判定當時不幸福。
據說《婚姻故事》有諾亞·鮑姆巴赫自身故事的影子,身為離婚男性,可能他也知道男人是大豬蹄子,但潛意識裡可能情不自禁地要給予男人理解、同情。
寡姐收起了她掃蕩好萊塢的性感,幾乎素顏出鏡,還穿起了平底鞋,以顆粒感的表演和強大的共情能力(現實裡寡姐離過兩次婚,估計也有經驗檔案助力本次表演),可以說祭出了自身演技巔峰,但為什麼男主亞當·德賴弗的演技似乎更獲業內認可?
亞當·德賴弗也和寡姐一樣拿到了金球獎的提名,而且此前已經拿下了哥譚獨立電影獎、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亞特蘭大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男主角。
諾亞·鮑姆巴赫在影片尾聲,給男主安排了兩場大戲。
一場是法庭安排評估員去家訪,考察查理和兒子的相處,查理苦心孤詣想給評估員留下好評價,但他和兒子的互動並不成功,還割傷了自己,那份蹩腳的努力和面對即使輸掉官司的無助,以及他感知到和兒子漸行漸遠的孤獨,是能博人唏噓的。
還有一場就是輸掉官司後,查理在紐約和同事聚在酒吧,他顧影自憐了一番,然後起身高歌一曲,「有人抱我太緊,有人傷我太深,有人坐在我的椅子上,打擾我睡覺,讓我意識到,我還活著……但孤獨,就是孤獨」,足足唱夠了三分多鐘。
當然,寡姐也是有名場面的,諾亞·鮑姆巴赫給了她兩段長篇臺詞。
一段是妮可第一次和離婚律師會談,講述自己要和查理的心理動因,這段是運動的長鏡頭,妮可臺詞密集,還要隨著講述調動不同層次情緒,很能展現功力。
還有一段是在律師辦公室模擬和法庭評估員的對談,這段是面部特寫的長鏡頭,提名的人在鏡頭背後,妮可要直面鏡頭,答問時面部肌肉反應是纖毫畢現的。
但是這第二段可能更成功之處是引出後面緊接著的一場戲,飾演律師的蘿拉·鄧恩打斷了妮可的答問,說妮可的答案太寫實,會對官司不利。
蘿拉·鄧恩這一場戲的臺詞和表演,也成為她在本片的高光時刻,她不僅提名了金球獎最佳女配,而且此前已經拿下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亞特蘭大影評人協會獎、好萊塢電影獎的最佳女配。
這段臺詞很有女權風,估計以後還會常被引用——
人們不會接受母親喝很多酒,朝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叫孩子『混蛋』,我懂,我自己也這麼做。我們可以接受不完美的爸爸,面對現實吧,好父親的概念大約30年前才出現,在那之前,人們面對父親沉默、缺席、不可靠和自私,我們都可以說我們希望他們與眾不同,但在某種基本層面上,我們接受他們,他們容易犯錯,我們因此愛他們。但人們絕不會接受母親有同樣的感受,無論從生理還是精神上,我們都不接受,因為猶太基督教的基礎,就是瑪麗,耶穌的母親,她完美無暇,她是處女,卻生了孩子,堅定不移地支持她的孩子,當他死去時抱著他的屍體,父親不在場,他甚至都沒貢獻精子。上帝在天堂,上帝是父親,而上帝卻沒有出現,所以妮可你必須完美,查理是個混蛋也沒關係,人們永遠會用不同且更高的標準來要求你。糟透了,但就是這麼回事。
若說《婚姻故事》屬於勸退婚姻系列,那倒也不必。
其實影片結局還算是你好我好他也好的,隱隱心酸,但遠談不上殘酷。
又到了萬聖節,查理再次來到洛杉磯,他決定受聘來常駐了,但妮可已經有了新的對象,而且提名了艾美獎——不是以演員,而是以導演。
查理和兒子一起讀著妮可當初寫下的婚姻回顧,查理哭了,妮可也哭了,最後妮可讓查理多陪兒子一日。
幽怨不甘也好,造化弄人也罷,婚姻故事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