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又到了!
仿佛被施了魔咒,我們又陷入了全民買買買的熱潮不可自拔。
但你知道嗎?你內心深處的秘密,早已被你的購物習慣暴露出來了。
心理學認為:人們對外界的感知其實是自己內心看法的投射,所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相關行為,便可得知此人的內心狀況。
而購物這個活動,就非常適合觀察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所以今年的雙十一,買買買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觀察一下你和周圍人的購物習慣。
一些人由於自身的經濟能力比較差,捨不得花錢,可隨著能力增強,手頭已經有錢了,可卻依舊捨不得給自己花錢。
甚至有些人,花錢吃頓好的,或是買件花衣服,就會有愧疚感,就會責怪自己,這種自我責怪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自我攻擊。
自我攻擊這種心理反應發生我們父輩身上,比較容易理解,因為他們經歷了過貧窮歲月,那些省錢的記憶已經深深地烙在了他們的心底。
但是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也會遇到很多年輕人,比如八零後或者九零後,他們也會有這種心理,那麼這種心理來自哪裡呢?
來自原生家庭,來自父母的匱乏性養育。
父母的匱乏性養育必然導致自卑,不配得感,即感覺自己不配擁有更好的,所以會選擇那些便宜的。
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在大學他就勤工儉學,畢業之後入職了比較好的單位,升職加薪也很順利,但是他特別怕花錢,特別是給自己花錢,會有很大的愧疚感。
比如,手機,家具等等,理智上他明明知道買一些高品質的東西,可以使用更長的時間,可以有更好的使用體驗,並且現在他也負擔得起這些東西,但是在真正購買的時候,他還是會下意識地選擇那些便宜的東西。
生活中,我們不少人都喜歡囤積東西,明明家裡還有,但看到商場有促銷、有打折,還是會忍不住再買一些。
其實,這種購物習慣,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是屬於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我們內心深處充滿著對未來的不確定,只能通過囤物的方式,來彌補心中的缺失感,讓自己足以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和風險。
明人不說暗話,小仙就是這種人,我每次去超市都會買好多東西,特別是吃的東西,各種食品總想多拿一些,吃不完就囤積起來,可是很多時候,買回家一時半會又吃不完,結果東西過期了,只能扔掉。
這個習慣,我目前正在改正中,歡迎大家監督。
那些昂貴的東西,在自己消費能力範圍之內的除外。而有很多人購物的時候,過於追求昂貴的東西,甚至不惜背上沉重的債務。
而這時候其實與其說購買的是物品,不如說購買的是一種面子,一種虛假自戀,所謂的虛假自戀,就是在追求一種我比你強,我比你好的感覺。
這類人渴求在圈子裡獲取一定地位,獲得關注。希望通過昂貴的大牌來提升自己的身價。
至於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每年都買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這個群體心理學範疇的問題,我們下次另起一篇好好說說。
說實話,小仙喜歡這類人,這樣的人追求是的是內心的平靜與坦然,更注重生活的簡約和格調,他們維持著自己內心的生活秩序,不太願意打破常規。
這類人冷靜、理智,對自己的生活和內心都有清晰的規劃,他們可能多年堅持使用同一款香皂,同一牌子的紙巾。理由是沒有必要將時間浪費反覆比較上,反正用途都是一樣。
他們購物一般都是線上,即便需要去實體店,大概率也是直奔區域選購,速戰速決。
其實,不難看這類人的內心比較自我。從某方面來說,即使物質充足,他們也不會有大手大腳的習慣。
在他們的內心,永遠有比物質更值得注重與追求的東西,或許是知識,或許是眼界,也可能是技能,但不管是什麼他們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會朝著目標邁進,也更享受成功帶來的樂趣。
以上就是通過購物習慣,對一個人的內心進行得簡單的心理學分析,你可以對照一下自己或者周圍的人,看看有沒上述特徵,以此來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他人。
最後,願我們每個人都獲得一個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