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結婚稱為「嫁娶」,禮節繁複講究,離婚更不只是一紙休書的事

2021-01-09 大白讀史

結婚乃是人生大事,如今各地結婚時的風俗都不盡相同,但是各項風俗都代表著旁人對兩位新人的祝福,其實有很多風俗在時間和社會進步下都已經漸漸消失了,但是根據記載,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成婚制度有哪些講究。

婚禮中的禮儀,在《儀禮》中的《士昏禮》中有記載。其中記載了六個步驟,分別為: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稱為六禮。

男子如果想迎娶女子,首先應該讓幾位使者去女子家中求婚,或者自己親自登門拜訪,這個過程稱為納採。但這個時候還不能對姑娘指名道姓,於是男方就會悄悄的說我要娶你們家一個姑娘。女方家庭先看看男方,好小夥子,飽讀詩文,一表人才,然後才會問男方中意的是自己家裡哪一位女子,這個環節就稱為問名。

父母雙方都同意了,這樣一來,這門親事就初步確定下來了。然後就到了講究的時候,古人對於神明還是相當看重的,不僅在嫁娶方面會研究,甚至養只貓都會向神明祈禱,祈求保佑自己的貓咪不會走丟。所以男方就會去廟中佔卜,看看這門婚事能不能得到神明的祝福,是否大吉,以後的生活兩個人會不會幸福。這一步驟就稱為納吉。

納徵這一環節在現在也存在著,現在我們管它叫做聘禮。《禮記·士昏禮》中原文記載:「納徵者,納聘財也。徵,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意思就是只有男方向女方送了聘禮,才標誌著訂婚階段的結束。這個聘禮其實沒有數量多少的規定,主要是看女方的條件好壞而定,為了圖個好彩頭。

請期在現在的婚禮規則中也遵守著,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日子來舉辦婚禮。很多人到現在還信奉黃曆,在古代,婚期由男方制定,得到了女方的同意以後,就會確定下來日期,求得一個天時地利人和。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就是男方要帶著大紅花去迎娶女方啦,這個風俗起源很早,在《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講的是周朝開國的一系列故事,這句話就記載了周文王來渭水迎親的故事。在古代,親迎的講究有很多,周朝的時候十分注重禮制,所以禮節複雜繁重,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制度趨於簡易,但是整體上還是為了新人婚後的幸福美滿,都是吉祥的寓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婚姻需要「儀式感」。

那麼如果婚後兩個人感情不睦,想要結束婚姻的關係,又應該如何處理呢?

大家知道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是低於男性的。所以在婚姻關係中,一般是由男性主導,男方休妻的理由被稱為「七出」,如果自己的妻子出現了以下七種情況,那麼男方就可以選擇休妻,分別為:對父母不孝,無兒無女,與人通姦,對丈夫的小妾心生嫌隙,得惡性傳染病,愛嚼舌根,私自動用家庭財產。

以上,其實有的要求是以維護男子利益為出發點的。做妻子的,不僅要和丈夫的妾室相親相愛,如果因為身體原因不能生育或者不幸得了傳染病,還有被丈夫拋棄的風險,在古代想當好一個妻子可真難啊!

但是也有來束縛「七出」的規則,叫做「三不去」,古話曾說:「婦有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不窮窮也),不去。嘗更三年喪(不忘恩也),不去。前貧後富貴(不背德也),不去。」意思就是,現在的妻子已經沒有娘家可以回去了,丈夫不能休妻,曾經為了丈夫的父母服喪三年的,丈夫要記得她的恩情,同樣不能休妻,妻子在丈夫貧窮的時候陪伴左右,在丈夫富貴以後仍然不能休妻。

此外,還有其他幾種制度,比如「義離」「和離」「呈訴離婚」三種制度,是針對於比較複雜的情況。

比如第一點,義離,就是當夫妻雙方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和意外的時候,由官府斷案強行離婚。就好像我們現在的法院判決離婚一樣,判決的依據就是家庭暴力等情況,但是不僅僅局限於夫妻二人,如果暴力的對象是旁系親人,那麼也是不允許的。根據法律必須強制離婚,如果不聽的話,就會依據法律懲罰,這樣的情況稱為「義離」。

第二點,和離。按照我們現在來說就是好聚好散,和平分手。夫妻兩個人經過商量協調,確認結束婚姻關係。但是這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除非是女方家有足夠的勢力支持,她才有底氣提出和離。否則想想古代社會對女子束縛的條條框框,普通女子主動提出離婚,恐怕免不了他人的一頓指指點點。所以一般是男方主動提出的,女方在這方面還是處於被動。兩方談妥之後會籤訂放妻書,但是只需要男方籤字,不需要得到女方的籤字。

敦煌曾經出土過唐朝的「放妻書」,摘錄一段:「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夫婦。若結緣不合,必是冤家,故來相對……既以二心不同,難點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娘子相離以後,重梳蟬鬢,美掃蛾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裡面飽含了送給對方美好的祝福,有很多話現在我們還在用。

第三點,呈訴離婚。這個包含的原因就很多了,盤點起來有很多複雜的原因,聽起來非常像狗血言情劇和普法欄目劇,就不一一細說了。

細想起來,古代的婚姻制度還是由男方主導的,休妻並不會徵求女方的意見,一封休書女方就只能收拾東西回娘家了,而且離婚後的女子也會承受著流言蜚語的騷擾。而現在的社會包容度越來越高,人們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權也可以受自己支配,婚姻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合適的人,而不是對人的束縛。

相關焦點

  • 古代婚嫁原來有這麼多的講究,嫁娶真不容易啊!
    最近看了幾本古代的小說,裡面涉及的古代婚嫁寫得很詳細,突然想要了解一下古代的婚嫁都有哪些風俗習慣,這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發現古人是真講究,對比起來,現代的婚禮是真的很簡潔了。畢竟「一家有女百家求」,不是誰上門提親都得答應的,父母也會綜合考慮男方各方面的條件,不過一般只要父母同意了,就沒有新娘什麼事了,誰讓古代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呢。女方同意這門親事後,就會收下男方給的納採禮,其實這都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了,納採禮送上門時,雙方必定是已經通過氣的了。
  • 古代嫁娶的風俗習慣
    古代女子什麼時候出嫁法定結婚年齡不嫁要被處罰我國古代其實是一個 「早婚國家」, 古代人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後,人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和諧。在周代,已到適婚年齡的男女的終身大事還被列入了官方議程,專門設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員。而在晉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齡還沒有嫁人,官府就要強行給她找對象。在中國古代,女子婚齡標準,各朝多有變動。
  • 你知道古代的婚姻制度嗎?嫁娶的彩禮和程序與現在有很多不同
    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則我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則主要形成於西周,受儒家思想影響,後經漢唐宋明清演變形成了特有的婚姻制度。形成了以下幾個原則: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適婚年齡的規定。這些都是婚姻關係成立的原則性前提。在宗法制的影響下,我國婚姻制度嚴格執行一夫一妻制,即一個男性只能有一個嫡妻,皇帝也不能例外。
  • 在古代離婚到底有多難?看看就知道了
    視婚姻為愛情的墳墓,寧願談十年戀愛也不願意結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年輕人受到的社會壓力較大,生活都且不易,更何況分出心思去處理愛情那種繁瑣的問題,另一方面可能是年輕人出現了一絲標新立異的觀點。就比如一大批結婚之後婚姻不幸福的人,他們草率的選擇離婚,正如草率的結婚一樣,稱為「閃婚」!
  • 在古代,如何才能休妻?封建思想下也保護女性,一紙休書可不簡單
    現在在當今這個社會上好像離婚已經不是什麼大事了,以前覺得離婚是很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好像離了婚之後男人沒什麼事,但對於女人來說這是很丟人的,所以女人們大多為了孩子,為了自己的以後都選擇了默默的忍受著家庭所帶來的傷害,也不會選擇離婚。
  • 中國古代嫁娶禮儀有哪些,古代婚嫁習俗有哪些
    中國自古以前對外就號稱為禮儀之邦,所以可以看出中國的禮儀可謂是異常繁複,民間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是皇宮裡了,就拿婚姻嫁娶來說,也是禮儀眾多,在古代的婚嫁禮儀就有「六禮」之說,也就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禮,而且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地方還在延續著這種習俗。
  • 淺析古代婚姻制度,男子真的能三妻四妾嗎?一紙休書是真是假?
    從古至今,人們對於婚姻都是格外重視,只是在古代婚姻制度方面,很多人有一個知識誤區。因為人們都覺得,在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女子只能從一夫而終,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各種小說影視劇中的帝王之家、豪門貴族,似乎都有著眾多的妻妾。古代的婚姻制度,真的如同電視劇中演繹的那樣嗎?
  • 婚姻嫁娶講究門當戶對? 來聽聽古人的說法
    婚姻嫁娶講究門當戶對? 來聽聽古人的說法時間:2018-09-14 20:32   來源:愛問知識人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婚姻嫁娶講究門當戶對? 來聽聽古人的說法 婚姻,是人生重要的一件大事。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古代離婚也要守禮儀,絕不只一紙休書
    前言婚姻乃人生之大事,雖然現在離婚已是見怪不見,但是對於古代來講,離婚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了,如非重大的錯誤,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走向離婚這條道路的。古代婚姻制度對女性是有一定的不公平性,古代女性婚後是以夫家為主,並且經濟並不獨立,不若現代女性有自己的工作事業,婚姻的失敗並不會造成致命的打。
  • 中國古代的婚禮到底有多麻煩,而且古人真的能隨意寫休書休妻嗎?
    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對那些大齡單身男女而言,對這些群體來說結婚是頭等大事。如果他們遲遲沒有結婚,會受到父母無窮無盡的嘮叨和催婚。古人云:「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男。」結婚這件事在中國古代極為講究,禮儀不可謂不繁複,過程不可謂不麻煩。與之相比,離婚就簡單多了。
  • 為什麼把男女結合稱為「婚」,「婚」究竟指的什麼意思?
    「婚」其實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男婚女嫁的婚禮這件事,二是指女方的父母。相對的男方的父母就被稱為「姻」。所以,中國的婚姻自古以來,都不但是男女夫妻二人的小事,而是關係到兩個家庭的大事。因為古人講究天人合一,男女成婚是陰陽相合的事情,那也要遵循陰陽交替的自然規律,天亮之前,甚至三更半夜接親,黃昏拜堂是我國古代傳承幾千年的習俗。
  • 談談古代的嫁娶制度:他們是怎麼舉行婚禮的?
    古代女子出嫁又稱為「歸」。所以有「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說法。從以上古人的解釋和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婚姻中以男方為主、女方嫁到男方為家的舊習由來已十分久遠。在古代婚姻中,媒(也稱為媒妁)是必不可少的中介。《詩·豳風·伐柯》就說: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古代講究明媒正娶,沒有媒人的婚姻很難得到社會的承認,男女雙方也會因此而拾不起頭來。
  • 觀佛山嫁娶屋,了解傳統婚嫁習俗:媒妁之言三書六禮
    前段時間到廣東佛山嶺南天地遊覽,發現有個叫文會裡嫁娶屋的清初代建築,裡面簡要介紹了古代婚嫁習俗,挺有意思的,分享給大家看看。舊時人們認為婚嫁是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的大喜事,所謂「大登科金榜題名,小登科洞房花燭」。
  • 古人為何將「婚姻」稱為「昏因」?談談少有人知的古代結婚習俗
    古人為何將「婚姻」稱為「昏因」?談談少有人知的古代結婚習俗從古至今戀愛與婚姻就是人類兩大永恆不變的主題,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夠源遠流傳五千多年,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姓結合」。從最原始的部落「群婚」到三妻四妾,再到現代社會約定俗成的「一夫一妻制」,既是社會發展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中華文明與禮儀完善過程。
  • 婚後三天為什麼要回門,關於回門的一些講究,你知道多少?
    最近結婚的人驟然上升,回門也成了問題。每當村裡的媳婦嫁出去,在三天後就會回來,並且帶著各種各樣的禮品,看望娘家人,這種習俗在很久以前就開始了。隨著婚姻的自由,山海已不能阻斷愛情,遠嫁他鄉成為了一種趨勢,那麼嫁在千裡外可以不回門嗎?久留不知因箇甚,年荒親死不回門。
  • 歷史上代價最大的離婚案,為了取悅小三亡國,成為世人口中的笑話
    「離婚」一詞放在現代人眼中是一件是正常的事情,近年來我國的離婚率逐年上升,而離婚的理由更是千奇百怪,要說現代人離婚率這麼高,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女性地位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女權的釋放讓女性不再去忍受那些她們不該承擔的痛苦,所以最終才選擇了離婚這條路。
  • 婚姻,源於愛情,毀於禮節
    大多的情侶,因為彩禮這個禮節分道揚鑣,大多的愛情,因為彩禮戛然而止,大多的婚姻,因為最初的彩禮而變得爭吵不斷。當然,我並不是一個主張廢除彩禮的人,也並不主張廢除所有的禮節。只是一出口就20萬30萬的彩禮確實讓人覺得很恐怖,按照一般的年齡來算,結婚的情侶大多20出頭,或者剛剛30左右的青年。
  • 古代嫁娶穿紅色喜服,不僅會遭人嘲笑,還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在中國,結婚又被成為是紅色喜事,全福的人被稱為白喜事,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新娘子在古代結婚時候就是穿紅色的呢?小編今天就來告訴你,這種說法是絕對錯誤的,古代結婚是有眾多規矩與忌諱的。古代嫁娶穿紅色喜服,不僅會遭人嘲笑,還可能惹來殺身之禍在我們的印象中穿紅色的喜服就是結婚的必備,但是這種傳統卻不是由來已久,而是在後來才開始的一種紅色文化。在古代我們穿紅色會被人嘲笑甚至引來殺身之禍的,就好比在西周和秦朝,就不是穿紅色的,因為那時候皇帝是穿黑袍加玄色,黑色就是民間最尊貴的顏色,所以在那個時期人們基本上喜事、喪事都是穿黑色的。
  • 古代結婚的流程,居然這麼繁瑣
    古代結婚的流程從說媒開始,到最後賀郎酒中間還得經過提親、定親、三書六禮、拜堂四個環節。1、說媒現代有看中的姑娘,一般都是自己就上去追求了,但是在古代,多是找一個經驗豐富的媒人,到女方家裡去為你說媒,如果姑娘對男方不怎麼滿意就會說還想在父母身邊多儘儘孝,要是對男方很滿意,那就會說:「終生大事全憑父母做主」。2、提親、定親說媒過後,男方就可以到女方家提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