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後與現實的距離,大概就像這兩隻鳥兒看到的情況一樣吧
上次說過,有機會就來回憶回憶我外婆這一支傳下來的女人們,也就是我外婆和我的兩個姨和我媽在我記憶中的事情。普通人家,普通的人,一些大部分人看來很普通的回憶。當然,系統去整理什麼的暫時還沒這個打算,本身開這個公眾號的原因就沒那麼高尚,只是看著現在自媒體做的人挺多的,跟風而已,人嘛,到哪裡都要想辦法恰飯的。所以我就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寫多少算多少,有沒有人看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我記憶中的點點滴滴,敝帚自珍,來世上走這麼一遭,總歸要記住些什麼的,雖然到頭都是一抔土……
我出生在80年代末,那時候不像現在經濟發展得這麼好,農村更甭提了。那時候進城打工潮吹遍了全國各地,農村人家裡年輕力壯的人們都開始湧進城市去打工掙錢,我爸也去了深圳打工,一年基本就過年才能一家團聚幾天。我因為後來村裡學校被取消掉了,最後也開始每天蹬自行車到鄉辦的小學上學,因為離家更遠了,家裡人也常常不在家,因此跟打遊擊一樣,常常住在離學校更近的二姨家和外婆家,今天住這裡,明天住那裡,就這樣過了三四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婆家呆著,所以跟外公外婆比自己爺爺奶奶還要親,我外婆也特別疼我。
兒時的記憶,現在還有多少人看過呢
外婆今年八十多了,跨過大半個世紀,三七年出生的她經歷了真的很多很多事,好些小時候和我們講過的都不太能記得起來了。外婆這一生養育了五個孩子,我大姨二姨我媽我舅舅還有我小姨,那個年代重男輕女的現象很普遍,計劃生育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開展的,即使到那時候普通農村人家也都更希望能有個男孩兒,思想一直是生個男孩兒才能延續香火,為自個兒養老送終,90年代後來重播過不少次的經典小品《超生遊擊隊》講的就是當時的這種現象。
生歸生,生下來的孩子總得養。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普遍家裡都是好幾個孩子,做父母的大部分都是平頭老百姓,上有老下有小,靠著種地做工養家餬口,可想而知日子過得是如何的艱難。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老人,吃苦耐勞這幾個字都是刻在骨子裡、融在血液裡的,他們那一輩吃過的苦真的不是我們現在都市的男男女女們所能想像得到的。
外婆小時候國家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不過外婆還是念過書的,《百家姓》、《千字文》這些即使現在這麼大年紀了她還是能記得。記得我小的時候外婆跟我說起過我們這一帶出的一名烈士的抗日事跡,講他是如何化裝成婦女潛入城裡打鬼子等等,並沒有現在電視裡那麼誇張,但是也足夠引人入勝了。記得那時候每年的清明節還不是法定假日,每到清明鄉裡的一些學校都會組織學生排著隊集體來到我們小學後面不遠處的烈士墓來獻花圈,掃墓。小時候真的愛熱鬧,那個場景對幼小的我們來說真的很新鮮,因為我們在上的小學全校也就一百來號學生,這種大陣仗看著新鮮,但是並不懂到底有什麼意義,幼小的孩子哪裡會理解這些,只覺得一來聽不懂,二來感覺也就跟當時聽說書的廣播差不多,聽得熱鬧,實則不明所以。後來大了些,外婆跟我和表弟講起了當年她親身經歷過的年代,親眼見過和親耳聽到過的烈士的事跡,這些原本對我來說撲朔迷離的事情我才知道是真實存在和發生過的。
所有的年代、事件、英雄,都需要見證者和經歷者,所以在我看來,時代發展到現在還有我外婆這樣的老一輩人在,有他們為我們這些沒有真正經歷過那些歲月和歷史的人來講述、傳承那個年代的樣貌和精神,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