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嫁老公,我媽就可憐我說,「你婆婆就一個兒子,以後都得指望著你呢,贍養倆老人到時候得多累。」
我婆家就一個孩子,年輕的時候養孩子壓力不大,到現在身體很好,兩口子做點小生意,賺的錢比我們還多,平時還經常補貼我們。
婆婆思想比較前衛,很早就給自己買了各種醫療養老保險,她覺得這樣可以給兒子減輕點負擔。個人覺得獨生子家庭並沒有什麼不好,反觀一些兒女多的家庭,倒是問題一堆。
以前的人都喜歡生兒子,那時候都想著「養兒防老」,自然兒子越多越好。對於嫁過來的媳婦,婆家兄弟多是好還是壞,聽聽她們做媳婦的怎麼說。
一高中同學大學畢業就嫁給了同班同學,她老公是家裡老大,還有個弟弟。婆婆最喜歡小兒子,對於大兒子經常不管不問。
她生女兒的時候,讓婆婆來給幫幾天忙,婆婆不願意去,後來大兒子好不容易把她求來了,伺候了沒幾天就跑回老家,對著小兒子大吐苦水,小兒子也是孝順,看到母親受委屈了,打電話罵他大哥沒照顧好母親。
她老公也是被欺負慣了的,忍著責罵一聲不吭,反過來指責媳婦強勢,她只覺得心寒。迫不得已叫來了自己年邁的母親來照顧自己,之後一直到孩子上幼兒園她婆婆再沒來過。
後來小兒子娶媳婦,婆婆打電話讓大兒子出錢買房,說他是大哥該出錢出力,她老公瞞著她貸款打錢回家,這件事被她知道了,終於爆發了。
她說,婆婆這麼長時間以來都偏向小兒子,感覺她老公就是撿回來的孩子。平時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就忍了,可是買婚房的錢都打她們的主意,實在過分。最可氣的是她老公,親媽和弟弟提什麼要求他都能答應。
作為從小養大的兒子,因為血緣會包容父母兄弟的所作所為,但是結婚之後,媳婦的出現再分裂出不同的小家庭,有些關係再維持原樣就不現實了,在與這些關係的碰撞中,夫妻感情勢必會被拉扯消耗。
表姐是獨生女,婆婆家裡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當初嫁到他們家時,她的媽媽特別高興,她覺得不是獨生子,這樣贍養老人壓力小一點。
表姐嫁的是這家的大兒子,她倆人工作都不錯,娘家又經常貼補,生活條件比較好,後來生了孩子,她心疼公婆年紀大身體不好,沒讓來幫忙,自己辭職在家帶孩子。
後來小叔子也到了結婚的年紀,買房他們出了一多半的錢。小兒媳婦生了孩子之後,老太太帶著治腰腿疼的藥去帶孩子。
小兒子賺錢少,婆婆就經常打電話問她要她家孩子不穿的衣服玩具,讓她給小兒子家寄過去,她寄的時候總會給多買幾身新的。雖然這些對他們來說並不算什麼,可她覺得同樣作為兒媳婦沒有得到婆家的重視,當初結婚連個像樣的婚禮都沒有,生了孩子自己看,小叔子住的房子都是她家出大頭。
時間長了,她說她自己也變成了怨婦,本來不想計較,可是又免不了去盤算,畢竟孩子大了生活開銷也不少。
一些父母嘴上說著「十根手指都一樣」,其實一碗水真的很難端平,父母總會心疼那些過得不好的孩子,而這樣做對於努力把日子過好的孩子來說似乎並不公平。
老家對門鄰居三天兩頭家庭聚會,這家大姐婆家有三兄弟加一個妹妹,公婆都70多歲了,最後一個兄弟今年才娶上媳婦,整個家都是這個大兒媳操持。
對於公婆的贍養,這位大姐說,弟弟妹妹都聽話孝順,輪到誰幹什麼事了都麻溜的。公公婆婆待人和善,教出來的孩子各個通情達理。
他們每周基本都會聚到大姐家吃飯,一家有什麼事,另外幾家都來幫忙。大姐說,「上次婆婆生病了,本來我是要去照顧的,後來弟弟妹妹們一家出一個人,到醫院輪著陪床。」
鄰居都說她公公婆婆幸虧有這麼些兒女,不然大姐一個人可夠累的。
結語:父母想多生幾個兒子,願望是好的,想著孩子多了,年老了贍養他們的人也多,兄弟之間還能相互照顧,可是等兒子都娶媳婦結婚之後組成了各個小家庭,小家庭之間必然有各自的打算,他們當初的願望並不容易實現。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沒那麼簡單,愛情之所以美好,是因為人際關係單純,只是你和我的故事,可是一旦進入婚姻牽扯的就是兩個人背後整個家族的糾葛。
女孩選一個人結婚,一定要全面考慮他背後的整個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姐妹,如果你有能力有信心能平衡好這些複雜關係鏈,並且有深刻的覺悟,那麼你可以大步向前。
如果不能,一定要在婚前把自己的擔憂說給愛人聽,儘量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可以把一切可能產生矛盾的地方,摘出來提前說明,這些問題不提前解決會影響夫妻生活的和諧穩定。
不管嫁到什麼樣的家庭,陪你走後半輩子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兩個人好好過日子,相互體諒,遇到問題一起溝通解決。
同樣是兄弟姊妹多的家庭,有的女人幸福,有的女人受罪,不管怎樣,希望你的日子能過成你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