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6))

2021-01-08 人民網

圖①:楊玉潔在修復瓷器。賴奐瑜攝 圖②:鬱文韜在介紹碑文。 尚 輝攝 圖③:吳偉參與明中都遺址考古發掘。 寧 霄攝 圖④:康曉璐為製作APP查閱資料。 朱 楷攝

故宮太和殿。人民視覺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在故宮,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上得了屋頂、下得了庫房,修得了文物、辦得好展覽,做得了研究、跟得上時代。他們與故宮對話,靜護朝夕,陪伴四季。

新的一天,故宮裡的年輕人在各自崗位忙碌起來:文保科技部的楊玉潔修復瓷器,書畫部的鬱文韜保管文物,考古部的吳偉忙著考古挖掘,資料信息部的康曉璐策劃新媒體作品……每個平凡的日子裡,都有著年輕一代的選擇、堅持和擔當。

楊玉潔在文物醫院修復陶瓷

「文物修復也是創造性工作」

從朝陽區的家中出發,穿過高樓林立的國貿,取道車水馬龍的東長安街,楊玉潔來到故宮博物院。從鋼筋水泥的樓房進入紅牆黃瓦的宮殿,她的心也一點點平靜下來。上午8點,楊玉潔準時出現在故宮西河沿的故宮文物醫院陶瓷修復室。

清洗、配膠、粘接、打磨、補配……楊玉潔熟練地開始修復工作。2015年自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畢業後,楊玉潔進入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故宮博物院招收的新人,需要到一線崗位培訓學習。兩個月院內輪崗,她做過午門檢票、大殿安保、遊客引導;又經過3個月的部內輪轉,她才回到陶瓷修復崗位上。故宮博物院院藏約186萬件文物,陶瓷器約有36萬件,楊玉潔的工作就是與同事們一起對陶瓷器文物進行日常養護與修復。

1987年出生的楊玉潔,一雙手柔軟、細長,可仔細觀察卻會發現這雙手也有好幾處傷口、不少地方起了皮。這是修瓷器留下的「痕跡」:因為長期接觸化學品,她得經常洗手;瓷器碎片尖利,她的手難免被工具劃傷。

做陶瓷修復,看似並非一件創造性的工作,楊玉潔卻說:「修復的步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隨機應變,文物修復也是創造性工作。」根據文物病害現狀、穩定程度、品種造型的不同,她的修複方法也會做出調整,比如在修復一件仿釉瓷器的操作中,她對修復工具進行不同方式的處理,通過不同用筆方式配合,力求實現與原來瓷器一樣的紋路和顏色。

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原本清冷的文物修復行當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在楊玉潔看來,「文物修復還是一門新的行當」——所謂「新」,是指以前文物修復較多是知其然,而如今文物修復在多學科交叉研究中開始知其所以然,預見其未然。「文物修復服務於博物館,其理論研究、方式方法,還處在逐步探索和建立規範過程中。」楊玉潔說。

文物修復是一份相對寂寞、清貧的職業。但在楊玉潔看來,在故宮修文物,她得到了很多看不到的東西。「不是所有修復師都有機會去親手修復那些出現在書本上的珍貴瓷器。我在工作中獲得的見識和驚喜,是金錢買不到的。」楊玉潔堅定地說。

在楊玉潔修復桌的第二層抽屜裡,有一隻待修復的明成化三彩鴨燻。鴨子碎成了70片,每一片楊玉潔都細心清洗、擦拭,然後碼放在棉盒裡。瓷鴨的修復不能著急,需要一步步研究、修復。「我常常會想像鴨子的造型,觀察羽毛的裝飾方法,研究色彩的搭配。每當看著這些瓷片,我的心情都會變得十分愉悅,生活的煩惱也仿佛隨之消失了。」楊玉潔笑著說。

鬱文韜策劃籌備書畫特展

「文物保管看似平淡無奇,卻很有意義」

午後的陽光灑在地上,這是鬱文韜熟悉的故宮。故宮是遊客觀光的景點,也是他的工作地點。2017年從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畢業後,鬱文韜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利用午休時間,他經常會逛逛故宮庭院。「每次走在這裡,都有一種與歷史對話的感覺。」鬱文韜說。

文華殿是鬱文韜常去的地方,這裡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覽之一「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的舉辦地點。從去年5月到今年9月,展覽籌備了一年多。1989年出生的他,作為籌展組組長,從文物選擇、大綱撰寫、布展策展到展覽形式設計、展覽圖錄編寫,都要參與統籌協調。

「以文物為載體,展現蘇軾的藝術造詣與人格風範,尚屬首次。」鬱文韜說。故宮博物院收藏了蘇軾的書法佳作,還藏有部分重要的蘇軾師友作品,以及大量受蘇軾影響和能夠反映其藝術思想的相關藝術珍品。藏品的時代跨度從北宋至近現代,類別涵蓋書畫、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藏品的整體數量、質量和豐富性都有一定優勢。

如何展現蘇軾、串聯展覽,是鬱文韜和同事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們將展覽定位為體現蘇軾的影響力,除了選擇蘇軾本人的作品外,還選擇了能反映其影響力的同時代和後代名家之作。「為了體現蘇軾影響的廣泛性和故宮藏品的豐富性,展覽中其他歷代名家作品只選了一件呈現。」鬱文韜說。

策展過程中,鬱文韜更立體地感知了蘇軾其人其事。鬱文韜尤其喜歡展覽最後陳列的一幅畫,那是明代畫家朱之蕃的《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畫的是蘇軾晚年被貶海南時,在訪友途中遇雨,向農人借來鬥笠和木屐穿戴,農人爭相笑看,而蘇軾坦然處之。「這表現了蘇軾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態度。」在鬱文韜心中,蘇軾是多面的,正襟危坐、高冠博帶的是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也是蘇軾,他希望通過展覽展現蘇軾的立體生動,傳遞蘇軾的處世之道。

作為故宮書畫部的一員,籌備展覽只是鬱文韜工作的一部分。大部分時間他和同事一起進行法書類文物保管、陳列和研究。他們整理編目、協助書畫數據採集、對文物進行日常維護。「文物保管看似平淡無奇,卻很有意義。文物的展覽陳列和研究,正是在日復一日的文物保管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鬱文韜說。

吳偉由宮殿修繕進入考古

「在施工過程中儘可能把信息保存下來」

夕陽照到故宮城門,像是在紅牆黃瓦上灑上一層金黃。吳偉蹬著老式自行車,出神武門一路向西,到西四地鐵口,搭乘地鐵4號線到終點站,這是他每天的下班路線。家住天宮院,到故宮上班不算方便,但他卻自得其樂。

1988年出生的吳偉,從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畢業進入故宮博物院後,原本想去專業對口的古建部,沒成想被分到了工程管理處。和施工隊打交道後他才發現:「這裡才是離古建築最近的地方!」測繪、拍照、記錄,參與拆卸、整修、復原……天天和磚瓦木畫工混在一起,吳偉深入了解故宮古建築構造和修繕過程,專業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鍛鍊。

寶蘊樓修繕是吳偉參與的第一個項目。作為故宮內唯一一處民國時期西洋式風格建築,寶蘊樓曾為鹹安宮所在地。「修了一半,挖到了鹹安宮的舊地基,於是我們就停下來對寶蘊樓進行考古發掘,對寶蘊樓的前世今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吳偉介紹。因為在寶蘊樓項目的出色表現,27歲的吳偉成為大高玄殿修繕保護項目的現場負責人。由於長期被用作辦公用房,大高玄殿年久失修。吳偉帶著設計、施工、監理以及研究團隊數十人的隊伍,開展瓦、木、油作、彩畫等各個工種的實施,全面跟進、負責施工、保護和研究的每一個環節。

考古專業出身的吳偉,注重對原始信息的記錄和保存。他突發奇想:「如果將大高玄殿作為考古工作對象,將其不同時期的修繕和改動痕跡視為考古中的地層,那麼修繕的過程就類似於考古發掘的過程,需要對上面的信息按照不同時期疊壓、打破的層位關係,進行全面、細緻的提取。」

想法很快付諸實施。吳偉帶領團隊將發現的重要遺物,小到磚瓦銘、大木記號等,按照考古學的方法分類編號、拍照記錄、繪圖與保存。他們不僅對修繕中拆卸下來的大木構件進行詳盡的測繪和信息記錄,而且對常常被人忽視的、易被頻繁修繕的木基層、灰泥等部位也做了細緻的歷史信息記錄,以最大限度保存建築歷史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探索保護性修繕的新方法。「古建築本身也是文物,我們要在施工過程中儘可能把信息保存下來。這種方式雖然慢,但是非常有必要。」吳偉說。

如今,吳偉成為了故宮考古部的一員。作為近年來故宮新成立的部門,故宮考古部在紫禁城宮殿建築考古、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考古以及幾個國外考古項目中均取得了佳績。上到房頂修瓦、下到地下考古,吳偉的工作就好像一個武林高手,在故宮「上天入地」。

康曉璐創新策劃新媒體產品

「把故宮有趣、有溫度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觀眾散場後,康曉璐抓緊時間在展廳進行數據採集,以便完成線上全景展覽製作。天已經黑了,空蕩蕩的展廳,展品在燈光下仿佛在訴說一段段歷史。「咔」「咔」……康曉璐和同事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幕。「出於時間、參觀人數等的限制,有些觀眾無法前來,有些觀眾意猶未盡。為了更好地呈現展覽,我們把展廳搬到線上,給觀眾營造獨享展覽的體驗。」康曉璐說。

2017年自英國利茲大學媒體產業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康曉璐進入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工作。她承擔了「紫禁城600」APP、「故宮展覽」APP、英文網站編輯等故宮新媒體工作,負責APP的頁面呈現、功能設計、內容編輯等。

「紫禁城600」是故宮第十款APP,也是首個聚焦故宮古建築文化的APP。「紫禁城600」APP分為晝夜兩個模式,白天介紹宮殿建築,晚上講述宮廷歷史。「文物、建築不僅有表面的美,還有內在的美。」康曉璐希望這款APP能讓觀眾多了解古建知識,領略古建的美。

在故宮博物院,康曉璐所在的是一個年輕活躍的團隊。數字傳媒組10個人,平均年齡31歲,有很多奇思妙想。秋天故宮的銀杏很美,他們便策劃了故宮銀杏慢直播,為觀眾提供更多視角觀看故宮。故宮的貓很可愛,他們便在微信公眾號「微故宮」上推出「『貓』在宮中」策劃,成為爆款。

「微故宮」微信公眾號、故宮APP、「數字故宮」小程序……故宮的新媒體,不斷刷新人們對故宮的印象,讓古老的故宮走近年輕人。「曾經,故宮在一些人的思維定勢中是冷冰冰的;但新媒體工作可以把故宮有趣、有溫度的一面展示給大家,讓文物更生活化,讓大家發現故宮的新。傳統成就了創新,創新保護了傳統。」康曉璐說。

AR、VR等新技術,也給博物館帶來新的改變。想像中,康曉璐覺得金甌永固杯可能有酒盅那麼大。直到在珍寶館第一次見到實物,她才發現杯子原來比手掌還大。她覺得觀眾可能也會有類似的「誤判」,便想在產品中做一些新的嘗試。康曉璐希望與同事一起,通過探索AR技術,讓看不到實物的觀眾也能感知文物的體量,收穫更豐富真實的體驗。

1992年出生的康曉璐是個北京姑娘。小時候逛故宮,她看到的是滿眼紅牆,在她的印象中,故宮是紅色的。工作後,她發現故宮有多種顏色,琉璃的黃、琺瑯的藍、臺基的白……故宮是多彩的。「很少有人能親身領略故宮的一年四季、陪伴故宮的日月朝夕,春天看滿樹海棠,夏天聽蟬鳴樹梢,秋天望柿子掛枝,冬天賞雪落雪融。」康曉璐說。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7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老商場裡的年輕人
    因為優質的服務,周微獲得過首都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青年崗位能手等多項榮譽,並被公司授予「新時代一團火傳人」稱號。  總服務臺雖然不做具體銷售業務,但服務項目卻多達30多個:迎賓、問詢、禮品包裝、廣播尋人、外幣兌換、服務設施使用、開發票……每一項都直接影響顧客體驗。「總服務臺是窗口,顧客遇到問題,第一個找的就是我們,對服務質量要求特別高。」
  • 在中關村創業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1))
    在這裡,有90多所大學,在校大學生接近100萬,國家級科研院所400多家,還有兩萬多家高科技企業,是全球創業投資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在這裡,有一批有責任、有理想、富有發展潛質、敢於創新創業的年輕人,他們青春飛揚,激情湧動,努力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 在莫高窟雕刻時光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5))
    時間是靜止的,上千年的文明仿佛凝固在一尊尊雕像、一幅幅壁畫上;時間又是流動的,一代代莫高窟人在這裡孜孜以求,奉獻青春。據敦煌文獻《莫高窟記》所載,十六國前秦建元年間,禪師樂僔途經敦煌三危山,在此地開窟修行。此後漸漸有僧人、民眾來此開窟造像。有人認為,「莫」原指「漠」,意為「沙漠的高處」。後因「漠」與「莫」通用,故改稱為莫高窟。
  • 【莫高精神】在莫高窟雕刻時光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一批批年輕人來到莫高窟,被敦煌藝術所吸引,選擇紮根大漠。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莫高窟人將青春留在敦煌,讓風沙染白兩鬢,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如今,新一代的莫高窟人正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在這裡揮灑青春,書寫嶄新的篇章。
  • 乘風破浪,書寫新的精彩(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7))
    新華社特約記者 邊 巴攝每一顆青春的種子,都積蓄著生長的力量。每一個青春的夢想,都在吹響奮進的號角。從「十三五」圓滿收官到「十四五」全面擘畫,奮鬥的徵程上總有青春的身影,發展的浪潮中更需要激揚青春理想。本版刊登的幾則故事,是廣大青年奮鬥追夢的縮影。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他們述說著自己對未來的展望與期待。
  • 赴湯蹈火 淬鍊青春(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18))
    這支全國近16萬人的隊伍中,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這群勇敢的年輕人,哪裡有災害就出現在哪裡,哪裡有危險就戰鬥在哪裡,哪裡有難事急事就幫扶在哪裡,他們赴湯蹈火淬鍊青春,書寫著最美「逆行者」的職業榮光。——編者「守護群眾安全,只能進不能退」都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但對消防員而言,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
  • 乘風破浪,書寫新的精彩(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7))_國內新聞...
    每一顆青春的種子,都積蓄著生長的力量。每一個青春的夢想,都在吹響奮進的號角。從「十三五」圓滿收官到「十四五」全面擘畫,奮鬥的徵程上總有青春的身影,發展的浪潮中更需要激揚青春理想。本版刊登的幾則故事,是廣大青年奮鬥追夢的縮影。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他們述說著自己對未來的展望與期待。新徵程上接續奮鬥,乘風破浪,必將書寫新的精彩。
  • ...乘風破浪,書寫新的精彩(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7))_國內新聞...
    新華社特約記者 邊 巴攝每一顆青春的種子,都積蓄著生長的力量。每一個青春的夢想,都在吹響奮進的號角。從「十三五」圓滿收官到「十四五」全面擘畫,奮鬥的徵程上總有青春的身影,發展的浪潮中更需要激揚青春理想。本版刊登的幾則故事,是廣大青年奮鬥追夢的縮影。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他們述說著自己對未來的展望與期待。
  • 青春派·文化傳播社舉行第七屆換屆大會
    11月29日下午兩點,青春派·文化傳播社第七屆理事會換屆大會在圖書館報告廳隆重舉行
  • 塞罕壩機械林場裡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2))
    「90後」的塞罕壩機械林場陰河分場技術員李明君正沿著森林邊緣,走向斜坡上新栽種的樹苗。他蹲在半米多高的樹苗旁,擺弄觀察、認真記錄。他背後的森林高大茂盛、鋪滿山坡,多年來為這片土地遮風擋雨;眼前的小樹苗,正沐浴陽光,茁壯成長。「這些樹苗長勢很好,用不了多久,它們將會長成大樹,長成一片林。」李明君說。
  • 《青春派》影評,青春是一首怎麼聽也聽不膩的歌
    《青春派》這部電影肯定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課桌教室,做不完的習題,繁重的課業,一次又一次的模擬成績,還有那一個讓我們宣洩壓力的操場都是那段在記憶中熠熠發光的日子最溫暖的描述。只能選擇復讀,為了那個自己暗戀的女孩子拼命的學習,男主每天早上按時起床背書,鍛鍊,在教室裡埋頭寫堆的高高的習題,這一幕幕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斷努力的畫面,就是青春最特別的見證,也是我們的才華撐不起野心時最純粹的奮進。班主任的嚴格和苛責是我們高中時期最不能理解的,也是我們長大以後最值得感恩的。
  • 致敬青春淺析電影青春派
    哈嘍哈嘍 鐵錘來啦,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青春派,高考過去幾天了,鐵錘把這部電影又看了一遍激情澎湃,好想回到高中時。電影青春派由董子健,安悅溪,秦海璐等人主演講述的是高三的學生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狀態,壓力,努力,在高考中所發生的故事一部青春勵志劇。
  • 你的青春要什麼派,《青春派》還是藍莓派,《青春派》有望續集!
    ——「我想要一份派。」——」那您想要吃什麼派呢,《青春派》還是藍莓派?「、——」我的青春我做主!我想要《青春派》!「這是居然的青春,是黃晶晶的青春,也是我們的青春。我們的青春回來了!泰戈爾曾經說過:「沉默是一種美德。但在喜歡的人面前沉默,便是懦弱。
  • 《青春派》:給你不一樣的青春
    我是述古今之事,專助於影評劇評,今天讓我們扒一扒《青春派》。一部《青春派》讓無數人想起了自己的大學時代,給人不一樣的青春。電影主要講了高三作死少年居然在高考前五天成功追到女神黃晶晶,結果高考黃晶晶考上復旦,自己卻發揮失常只能復讀,於是仗著主角光環第二年和暗戀自己的曉凡一起成功考上人大的故事。故事雖然不是很出眾,但是卻很樸實,很讓人感到舒服。
  • 不負青春年華 爭做新時代弄潮兒
    &nbsp&nbsp&nbsp&nbsp12月10日,省委書記劉奇主持召開全省年輕幹部座談會,寄語全省廣大年輕幹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書寫無愧於時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在共繪新時代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新畫卷的美好事業中綻放絢麗光彩。
  • 青春故事,笨拙但真實,影評之《青春派》
    若僅要用一句話來評價《青春派》,那就是「笨拙但真實」,無論是電影本身的水準還是電影中人物的故事,都可以這麼形容。青春派劇照故事很簡單,青春期男孩的悸動和倔強。誓師大會,成人禮,老師的勵志名言,漫長的晚自習,這些高三時代的標配都能勾起我們的回憶。因為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雖然在同一個中國但是並不是同一個高三,電影用了這些俗套的大眾的形式來儘量照顧到大多數的人,現實中每個人對於高三都有不同的記憶。
  • 名人堂·訪談|2020年度名人堂十大作家祝勇:在故宮,我想看到更多的...
    2020年12月末,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發布紀錄片《故宮文物南遷》5分鐘先導預告片視頻,並透露故宮又將推出新紀錄片,這次講文物南遷!該紀錄片從故宮博物院剛成立不久的1925年講起,「再現了一群故宮人於千鈞一髮之際奮力守護國寶南遷的經歷。抗日戰士以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故宮人以書生意志延續文化命脈。」在先導片中,首先就出現畫面強調該片「獻給紫禁城肇建六百周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九十五周年。」
  • 宛如基友和閨蜜 派客青春派移動電源
    派客青春派移動電源  派客青春派移動電源擁有超薄機身,百搭的純白色鋼琴烤漆,能無壓力的與智慧型手機相搭配。派客青春派移動電源尺寸為127*76*13mm,僅重150g,纖薄輕巧,非常便於攜帶。小機身擁有大容量,派客青春派移動電源擁有6000mAh大容量,是一般手機電容量的3至4倍,可滿足用戶充電需求。
  • 《青春派》:不瘋狂,怎叫青春
    這句話的出處是電影《青春派》。①一段永不褪色的時光這部電影可謂是青春系列電影裡的一股清流,沒有墮胎,沒有校園暴力。它十分貼近我們的高三生活,擺滿書的桌子、懵懂的愛意、可愛的同學、嚴厲的老師;這些熟悉的情景在不知不覺中把觀眾代回那段永不褪色的青春時光。
  • 不瘋狂,怎麼能叫青春?電影《青春派》談一場懵懂的戀愛,愛過
    《青春派》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電影《青春派》裡,看看這群高三的孩子們是怎麼度過他們最想逃避又必須的面對的日子吧。《青春派》《青春派》能夠這麼受學生的喜愛,就是因為它沒有刻意逃避早戀,規避哪怕高考時微乎及微的小事情,青春讓人想念,卻再也無法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