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一套散髮油煙味的圍裙,
黑丫丫滿地爬著找,找啊找,
找來一張餘額為0的銀行卡。
從一場噩夢中醒來,滿頭冒著汗珠。
這是我兩年前開始做全職媽媽以來,做的最恐怖的噩夢。
雖然是夢,已能讓我夠緊張,摸了摸錢包,發現還有幾張銀行卡,卡裡的數字或多或少還夠我用一段時日。
可我總是擔驚受怕,怕卡裡數字的一天天變小,小到只有0。
0真的可怕,0意味我要伸手找爹爹媽媽要,張口向老公要。
要錢,就是要飯,要飯就是乞丐。
想起師大門口那條九華山路,每天放學路過那都有一排伸手討錢的乞丐,沒有人理時,他們就挨個挨個跪在路人的腳後跟,求著給錢。
他們當中有的身殘腳疾,有的四肢健全。
身殘腳疾可以理解,四肢健全只叫人鄙視。
你媽生你四肢健全,是讓你好好努力賺錢的,而你卻用來好吃懶做乞討為生,就是沒有骨氣,自取其辱。
現在的我他媽也差不多活成一個四肢健全,受人鄙視的乞丐。
生了孩子以後,除了家庭職位晉級新手媽媽,賺錢能力(包括一線顏值)都直線下降。
每天像個陀螺圍著廚房,地板,屎尿布,奶罐子旋轉個不停,甚至分不清白天黑夜。孩子一哭就從夢裡起身,孩子一鬧又從餵奶中跟著睡去。
耳朵邊時不時還飄來起伏震蕩的嘲笑聲,諷刺聲……
難聽到直想滾起床單原地爆炸!
沒錢的全職媽媽,過得生活真叫豬狗不如。
「沒錢不是最慘的,鬥不過小三才叫最慘!」
寶媽群裡有個全職媽媽哀嚎。
她從懷上一胎開始,到現在生下二胎哺乳期,連續四年沒去上班賺錢,她不缺錢,每個月老公都按時給她發錢,發的錢夠用一個月的開銷。
但是,她懷二胎時發現老公手機有貓膩。
大段大段曖昧的聊天記錄,暴露了老公的婚外情。
小三直呼他「親愛的」,每天和他微信上打情罵俏,互相發送的肉麻情話比她結婚多年聽過的還多。
她心一酸摔了老公的手機。
老公承認出軌,打著「都是小三勾引我的」幌子,再倒打一把「誰叫你整天不修邊幅,不努力」的髒水。
她委屈得有些想si。
「不修邊幅」能怪她?
四年生兩娃,沒睡過一個整覺,起床化個妝也被沒完沒了的家務事給弄糊。
不買名牌服裝,包包,還不是給老公省錢,節約家庭開支?
「不努力」這頂屎帽子更臭。
她起早貪黑忙裡忙外,不叫做努力,賺錢回家才叫努力?
出去賺錢努力可以,但是孩子給誰帶。
老公還說,和小三在一起感覺沒有壓力,連吃頓飯都想張開嘴笑。
一回到家要面對她就覺得生活無趣,壓力撲來,渾身都長bug。
這位媽媽聽完老公的控訴,仿佛他出軌都是她的錯。
她像一條恐龍,讓老公見了就害怕,就想躲。
她不清楚,自己為了這個家盡心盡力,到頭來卻是被老公嫌棄的下場。
那個小三有多好她不知道,見過老公手機相冊的照片,長得倒是一般。
不過她發的微信,語言撩人,聽起來舒舒痒痒,討男人歡心。
她有點慌,這次鬥不過小三,估計婚姻就得黃了。
而她這些年的全職媽媽,算白忙活一場。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
「全職媽媽最終真的會成為悲劇嗎?」
全職媽媽為什麼會讓人很快聯想到悲劇呢?
全職媽媽沒工作沒錢。
全職媽媽沒交際圈。
全職媽媽和社會脫節。
全職媽媽很累。
全職媽媽生活單調。
全職媽媽沒有安全感,容易焦慮。
……
生活中不少職場女性,生完孩子就成了全職媽媽。
每天的生活除了帶娃,就是圍著廚房,地板、雞毛轉。
她們為了照顧家庭,犧牲了自己的夢想,犧牲了自己的工作,犧牲了自己的朋友圈。
全職媽媽一旦沒有了收入,生活來源上就得看男人的臉色。
他給你發多少錢,你就只能花多少錢。
你活得像依附於男人的寄生蟲,活得越來越沒有自我。
就如知乎用戶槿年所說,不修邊幅銷毀美麗的皮囊,生活圈狹窄銷毀有趣的靈魂。
做全職媽媽久了,你會害怕面對一眼望穿的未來。
害怕你重新踏出社會不再被接受,害怕老公在外面找女人,害怕自己是個沒價值感的存在,害怕你的世界突然整個崩潰下來……
日復一日單調固化的生活模式,會消耗你生活的激情和創造力。
當你一個人停下來的時候,最怕面對自己,面對無可預知的未來,活在一片恐慌的焦慮情緒中。
電影《82年的金智英》女主角金智英是全職太太,她像許多韓國女性一樣,放棄了自我,放棄了工作,日復一日地在家打掃、洗衣、做飯、帶孩子。
她似乎被什麼困住了,每想邁出去一步,卻發現四面都是銅牆鐵壁,她試圖找到出口,轉過身卻發現四周仍然是銅牆鐵壁。
她在焦慮下得了一種「育兒焦慮症」,時常躺在床上被這種病折磨身心。
她想能夠憑自己的能力,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讓父母被人說生女兒沒用,可是她現在連自己也顧不上。
她想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在每天太陽下山的時候,覺得心裡空蕩蕩的。
金智英的困境,正是千千萬萬全職媽媽生活困境的縮影。
全職媽媽的自我早被困進一個囚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找不到生活的出口,關顧四周都是依賴於自己的人,卻沒有自己可以依靠的人。
然而,困境不意味結局一定是悲劇。
身邊幾個全職媽媽,帶好孩子,做好家務事之餘,熱衷於學習知識技能,或者兼職做微商,自媒體寫作等賺些收入。
全職媽媽一樣可以找到自我,只要你的內心一直沒有失去自我,隨時隨刻都可以重拾自我。
一個人不怕受困於某種角色,最怕的是失去內心的追求。
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中的米琪,在家足足做了5年的全職媽媽,因為循環反覆的單調婚姻生活,讓老公喬爾對她產生厭倦,出軌了自己的秘書。
米琪悲傷欲絕,但突然意識到自己這些年失去了自我,覺醒之時她試圖找回自己。
她每天去煤氣燈咖啡館學習練習單口秀,白天重返職場去超市做客服。
慢慢地她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找回了遺失的自己。
她又重新煥發活力,老公喬爾也回頭去找她。
她最後還成為當地閃耀出名的一位單口秀女王。
她沒有成為悲劇,她的改變逆轉了悲情的命運。
全職媽媽只是女性的一種角色,而不是象徵悲劇的一個標籤。
說全職媽媽最終會成為悲劇的人,只看見了全職媽媽的困境,而沒能看見困境中微微發光的出口。
這個出口神仙打不開,只有全職媽媽自己可以打開。
那把打開出口的鑰匙,藏在全職媽媽內心覺醒的瞬間。
如此看來,
全職媽媽沒錢,鬥不過小三,都不算大事。
鬥不過自己才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