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姻制度是保護經濟利益的,這在美國同性戀的「結婚」運動中體現得很清楚。美國現在幾乎沒有人會對住在一起的兩個男人或兩個女人丟白眼,同性戀要「夫妻」名份做什麼?主要為了經濟上的好處。
五十年代結婚證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微信號:nanfangzhoumo。
2016年春節,網上的大熱閒扯是一位上海姑娘和一位江西小夥的故事。此事後來證實是編造,但由此引出的一些議論,倒是很有社會意義,值得議論議論。
見到有人說,「社會制度階層固化,……靠出身門閥制度更能佔有社會資源,影響了婚姻的純潔。」我們可以說愛情是純潔的:但是,婚姻純潔嗎?相信很多人會說是。不過,在馬克思主義十多本必讀經典裡,有一本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在恩格斯看來,三者在歷史上幾乎同步出現。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有足夠剩餘讓人擁有私有財產;於是就會有婚姻制度,意圖把財產保持在血緣親屬之內;然後就會出現以社會整體力量保障這一財產下傳的國家機構。第二章「家庭」裡,恩格斯一再強調,婚姻的產生與感情無關:「專偶制的起源就是如此。它決不是個人性愛的結果,它同個人性愛絕對沒有關係。」這裡的關鍵詞「性愛」,德文原文為Geschlechtsleben,英文版譯作sex-love。我們可以理解為在恩格斯看來,婚姻就是保護私有財產的,其起源與純潔的愛情毫不相干。
現在女人離婚,或許能得到一半家庭財產,哪怕有些財產寫在前夫名下。價值不菲的財富要轉手,憑什麼迫使前夫不賴帳?憑得是國家機器的法律強制。而執法的依據是什麼?依據就是一份契約——女男雙方的婚約:大紅的結婚證是物證;婚檢處、民政局和鄰居王大媽可以作人證。
婚姻制度是保護經濟利益的,這在美國同性戀的「結婚」運動中體現得很清楚。美國現在幾乎沒有人會對住在一起的兩個男人或兩個女人丟白眼,同性戀要「夫妻」名份做什麼?主要為了經濟上的好處。一方打工,另一方閒居也可享受公司的醫療保險;交稅時,收入可在兩人名下流動,達到稅率最低的搭配;一方去世,另一方不交遺產稅就可以接收死人的全部資產,沒用完的老年保險金由「配偶」繼承,不會被政府白白吃掉;等等。
國家機器保護夫妻的經濟利益,不過,國家機器確實也可以用來純潔婚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那本小冊子中說:如果有了「社會同等地關懷一切兒童,無論是婚生的還是非婚生的」的條件,少女就不必擔心「後果」,她可以「毫無顧慮地委身於所愛的男子」。這一條件在西歐早已實現。而且,西歐國家雖說沒有徹底「廢除繼承權」——《共產黨宣言》第二章末尾所列舉的糾正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強制措施第3條——但至少已經實行第2條強制措施:「徵收高額累進稅」,特別是高額遺產稅,極大地削減了家庭所能下傳的財產份額。社會後果呢?後果之一是加劇了結婚率大幅下降,既然女子不需要婚姻制度來保護她和子女的利益,很多人乾脆覺得沒必要結婚了。後果之二是加劇了生育率大幅下降,既然財產難以下傳,很多人也就不想承受生養孩子的麻煩了。
美國國會辯論時,經常會提到unintended consequences。制定一項法律不難,難的是預料到該法律可能引起的原意之外後果。動用法律槓桿,讓女男關係向著只須滿足個人感情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卻又產生新的社會問題。西歐各國如今人口縮減,經濟發展缺乏動力。這就不是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那本小冊子時所能預料的了。
不那麼純潔的婚姻制度,仍然對社會好處多多,至少現階段如此。婚姻要鞏固,按美國的統計,首要因素是文化程度接近,共同語言比較多。你開玩笑說,要找個一見就「魂沒得」的soulmate;對方不至於不知道這英語單詞是指精神伴侶。婚姻要順當,我們中國人說門當戶對,這樣生活習慣比較容易調和。女的必定便後抽水;男的踩在馬桶上「蹲坑」,很難設想兩人過得下去。綜合中美兩邊經驗,現在的婚姻,還是「文當戶對」比較穩妥。
但是「文當戶對」也有副作用:會降低一點階層流通。比如說,醫學院從前都是男生,那時上層出身的醫生通常娶下層出身的護士。現在醫學院女生數量都快超過男生了,女護士除非長得特別漂亮,哪裡還搶得到男醫生?這也沒辦法。婚姻的事,何來十全十美?(吳澧 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