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廣州日報一篇關於《中國最後的自梳女/終身不嫁、獨身終老》的報導刷爆了朋友圈。
自梳女是指未婚女性把頭髮頭髮像已婚婦女一樣盤起,以示終身不嫁,獨身終老。其產生於清朝後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獨有的特殊群體。
原本,自梳女的產生是由於家庭貧困,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而無奈選擇自己梳起頭髮,以幫助家裡人進行耕種工作。
文章說到中國廣東還有13名自梳女,她們普遍高壽,是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其本意是傳播一種自立自強、艱苦奮鬥和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沒想到文章發出以後,卻意外的得到了眾多網友關於不結婚的回答:
常常聽到這樣的調侃:「第一批90後的孩子都可以打醬油了,而你還是一個單身狗。」
其實不是找不到男朋友,而是不願意將就。
相較於老一輩將結婚生子視作人生大事的傳統觀念,現如今的90後總不願向命運低頭。
願意結婚的早早的便於戀人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剩下大多數不願結婚的還在瀟灑的演繹著自己單身情歌。
老一輩的人總是不明白:90後願意花大量的時間去旅遊、去學習;無聊的時候看個電影,閒暇的時候打局遊戲;難過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去小酒館喝個天亮;快樂的時候可以在家裡嗨個通宵;遇見心動的人,可以不假思索的追求,熱戀的時候可以很瘋狂,失戀的時候也可以很痛苦。他們有很多時尚新穎,千奇百怪的想法,也有超強的行動力和實踐力,可是他們就是不願意結婚。為什麼呢?
1)付出回報不成正比
@英文王子-張介英:我年薪30萬,每月給你500塊,付著保姆的工資幹的卻是賢妻良母的活,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生不願意結婚的原因......@-Pacificator: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竹院夜雨:中國整個環境缺少對家庭祝福的尊重和付出。為什麼現在那麼多女性不願結婚生子,原因之一就是結婚女性需要付出的太多,中國法律沒有給到安全感,這安全感來自於社會和中國大環境對女性的尊重。
一個人選擇結婚代表了他放棄自己獨立自主的身份,放棄個人的空間,甚至乎放棄自己原有的思想,和另一個人重新構造一個屬於兩個人共同的世界。而很多人結婚之後發現,婚內生活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可能你放棄的東西在結婚以後再也找不回來;你的付出得不到同等的回報。
看慣了身邊太多不幸福的婚姻,大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90後不願結婚的客觀原因。
2)經濟原因
@葉小倩Luna:和同事聊了幾句,都有一個煩惱。身為女生,不願意結婚的原因,首當其衝急速想讓自己財務自由,經濟獨立,然後才願意成家。@考古系鹹魚:貧窮限制了我的繁殖。
近期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養育一個孩子平均成本70萬!還不包括人力支出。
但凡父母,都希望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父母不願讓孩子吃苦,就得讓自己辛苦。且不提一線城市,拿二三線城市來說,孩子從出生,到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外加各種輔導班,學習班,配以生活營養費、玩耍以及日常吃穿住行。不停歇的消費,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經濟壓力。大概這是很多90後不願結婚的主觀原因。
3)看透人生,思維的深度決定了看待婚姻的廣度
@粽子木有錢:為什麼要結婚?我長這麼漂亮這麼早結婚太可惜了。@逸念秋:不是結婚就會幸福,不是結婚才可以生孩子。@梁梓琳:我沒有特別的關於結婚的偏愛,我不會說我就是不結婚,也不會說我一定結婚,但是我知道,當婚姻成為一個選擇的時候,我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選擇,我有能力告訴自己那是不是我想要的。@黃瑞-HUANGRU1:一個人久了,越來越嫌麻煩,關於城市,關於愛情,人如果不結婚,這輩子感覺可以很長,活得很自在......@雞米藍泥斯特:我覺得現在年輕人不願結婚的原因不是要求太高了,而是現在的社會,一個人比兩個人有意思多了。
結婚不是為了生小孩,不是為了找人給你養老,不是為了以後能生活的更好,所有的這一切都可以用錢來解決。結婚應當成為生活的調味劑,使你的生活更加有滋味,而不應該是為了結婚而去結婚。
《我的前半生》中有這樣一句話:結婚與戀愛毫無關係,人們老以為戀愛結束後便自然而然的結婚,卻不知結婚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結婚,簡單得很,而愛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是啊,婚姻只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否結婚不重要,關鍵是追隨自己的心。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催婚的大潮中做自己的掌舵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