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若晗(富書專欄作者)
「毀滅友情的方式有許多,最徹底的一種是借錢。」
網友的這句調侃,乍一看詼諧幽默,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這其中心酸。
「感情」與「錢」這兩件事,向來分得清楚。不是有句話說: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傷錢。
可卻總會有一些人,談錢的時候一定要將感情摻進去,不然便不知如何開口。
但這樣做的後果是,一旦錢談崩了,感情也要面臨瓦解。
與其如此,倒不如拋開感情,體體面面的談談錢。
電影《飛馳人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成年人的崩潰,都是從借錢開始的。」
這「崩潰」不僅僅來自於沒錢的困窘,更源於對感情的失望。
有不少人,都是在借錢時突然看清了「人性淡薄,世態炎涼」。
之所以如此,並非是高估了關係,只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擺正錢的位置。
前段時間,表妹就因為借錢的事發了許多牢騷。
上半年由於疫情的原因,表妹家的生意不好做,早已打款訂好的貨,遲遲不能發出。
因此,表妹與妹夫兩人商量著做點其他營生,但又苦於沒錢投資,於是,表妹主動先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借錢。
本以為隨便找幾個親戚朋友湊湊,就能攢夠本錢,可借了一圈也只借得兩三萬,遠遠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
大家的理由也大都一致: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實在沒有多餘的錢借人。
生活本就不易,各人都有各人的難處,錢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份無形的安全感,畢竟,錢在自己手中,日子過得才踏實。
不往外借錢,也是可以理解。
可表妹並不這樣想,她認為既然平時交情不錯,在她需要的時候就應該借錢給她,甚至還發了一條朋友圈,專門「提點」那些沒有借給她錢的人。
「用錢的時候才知道,到底誰是真情誰是假意。」
不難想像,那些被她借過錢的朋友,看到她的這條朋友圈後,是何等地尷尬。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幫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這世上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的,沒有人有義務用自己的錢滿足他人的需要。
別人借錢給你要感恩;不借,也沒有必要惱怒。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用感情去裹挾別人借錢,因為那樣借來的錢,往往都會以感情的損傷作為利息。
很多人以為,自己能夠借錢給朋友,對方一定是開心喜悅外加感激涕零。
我們不能否認,剛剛借到錢的當下,對方也許會有感激的心理,但很多時候,事情發展到該還錢的時刻,才是真正顯露人品的時候。
上次朋友聚會,立清喝多了,借著酒勁兒與大家哭訴,自己和從小到大最要好的「發小」周磊鬧掰了。
立清與周磊,向來吃喝不愁,兩家人一起出去遊玩更是常事。
所以聽到立清說這個消息時,我感到很驚訝。
從立清斷斷續續的述說中,大家漸漸聽出了眉目,斷送這段感情的最終「禍首」,是源於立清借給周磊的六萬塊錢。
當初借錢的時候,周磊與立清說用於公司周轉,兩個星期肯定能還上,可一晃半年過去了,周磊卻絲毫沒有要還錢的意思。
一開始,立清礙於情面不好意思向他催帳,直到立清的母親因病住院,急需用錢,他才硬起頭皮跟周磊提還錢的事。
沒想到周磊卻說最近公司又陷入困境,實在拿不出錢,但沒過幾天,立清卻偶然在另一個朋友的朋友圈中,看到周磊一家出國遊玩的照片。
立清憤怒不已,拿起電話便質問周磊,沒想到他卻說:
「這是我老婆單位獎勵的旅遊,咱倆這麼多年的感情,欠你點錢至於每天盯著我的行蹤麼,回去湊錢還給你就是了!」
更令立清心寒的是,周磊雖如此說著,依然沒有把錢還給他。立清再要,他總說過兩天,後來乾脆連立清的信息都不回了,電話也拒接。
立清忍無可忍,最終到周磊的公司大鬧一場,怕被員工「看笑話」,周磊趕緊「花錢寧事」,這才把錢還給立清。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可是仗著情分不錯,就以為在錢上也能夠亂來的人也不在少數。
有句常說的老話:錢品即人品。
一個借了錢,卻總藉故不還的人,往小處說是違背承諾,貪佔便宜,往大處說便是忘恩負義,人品有瑕。
《論語》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別人借錢給你,是出於對你的信任,如果信任被辜負,便猶如破碎的玻璃,無論怎樣粘合,永遠都有裂痕。
做人,不要拿自己的人品開玩笑,畢竟感情到最後,拼的都是人品。
曾經有一位企業老闆,與作家謝可慧談到:
「我喜歡主動談錢,也喜歡和主動談錢的人做朋友。主動談錢不是大方,恰恰是彼此的分寸感,金錢和友情分得越清楚,就越能夠長久下去。」
深以為然,把錢和情誼分開談,才最痛快。
很多時候,傷感情的並不是錢,而是因為不敢談錢。
無論是借錢還是被借錢,想要保持良好的關係,一定要開誠布公的談錢。
1、借錢主動打借條
無論與多親近的朋友借錢,都要主動按照借條模板寫下有效借條。
不要以為關係好就可以「以口為憑」,借條不僅是一個借款憑證,更是給朋友一顆「定心丸」,讓朋友對你放心。
2、按約定還錢
一個人在借出錢的時候,同時也借出了自己的信任。
只有將錢按時悉數歸還,信任也才會回來。
馮侖在《歲月兇猛》中說:「借錢有兩大挑戰,一是彎腰,二為誠信。」
彎下腰借錢容易,但倘若該還錢的時候卻拖著不還,失了誠信,便很難再理直氣壯地將腰杆挺直。
3、拒絕「救窮」,理性「救急」
老話說:「救急不救窮」。
很多人都知道「救窮」像填無底洞,借了錢大多都會「打水漂」,能夠明智的拒絕。
但面對一些急需用錢的朋友,如果不借錢,似乎有點不近人情。
可我們要知道,「急」也分很多種,天災人禍是急,生意周轉是急,甚至在一些人的眼裡,非法投資也叫急。
可不是所有的「急」,我們都能幫,在朋友想借錢時,一定要有選擇地考慮對方的還款能力,謹慎決定。
除非,你本就打算把錢送給對方。
4、要債的永遠是「大爺」
很多人都說:借錢的是孫子,欠錢的是大爺。
之所以產生這種說法,是因為有太多人總是礙於面子,不好意思向朋友要帳。
但恰恰是這種想法,使得欠錢不還的人更加肆無忌憚。
要回本該屬於自己的錢,無論到什麼時候都站得住腳,背負道德壓力的人不應該是要債的人。
網上總有人問:「如何委婉地開口讓對方還錢?」
其實,大多時候,比起「委婉」,直接開口會更容易,因為這是你的權利,無需糾結。
司馬遷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大多感情因利而交,利窮則散。
這世上,沒有人對你有借錢的義務,那些能在你困難時雪中送炭的人,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珍惜能夠借給你錢的人,千萬不要隨意踐踏「誠信」二字,失信乃是人生中最大的破產。
無論是借錢還是還錢,將利益擺到明面上談,好過遮遮掩掩。
好的感情,都能直面談錢。
願我們都能夠有灑脫談錢的自覺與勇氣。
作者簡介:董若晗,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變現營2.0學員,富小書的人,天馬行空雙魚座,永遠保持好奇心的90後,寫有溫度的文字,過有態度的人生,本文首發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