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男人會有這些困惑:為什麼一些條件不如你,長的沒你帥,能力也不行的男人會追到自己心儀的女神,而自己卻比他條件好多了,女神卻對自己愛理不理?
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那些人的「得寸進尺」。
得寸進尺一般我們認為是貶義詞,但是,在心理學上,這是個很有用的把事情做成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就是利用了「得寸進尺」效應,又叫登門檻效應。
196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做了一個實驗:
他讓自己的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塊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對這個要求,有些人答應了,有些人拒絕了;過了一陣子,弗裡德曼又讓自己的助手再次找到這些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她們的庭院內。這個招牌不但大,而且很不美觀。
這次是不是所有人都拒絕了呢?不是的。
結果是:答應第一次放小招牌的家庭婦女中,有55%答應了放大招牌的要求;而之前拒絕放小招牌的家庭婦女中,只有17%的人答應放大招牌。
在經過多次實驗之後,弗裡德曼得出一個結論:認同較小請求的人往往將自己看做一個樂於助人或樂善好施者,而這種自我感覺使其在下一次被要求更多的情況下仍願意提供幫助。
那些總能把心儀女孩追到手的男孩,也是利用了這一種心理的。
打個比方來說,你在體育場看到一個心儀的女孩,她羽毛球打的不錯。
如果你一上去就去要電話,那多半會被拒絕的。但是,如果你上去請教一下打羽毛球的知識,估計許多女孩子會樂意和你分享的。
如果她樂意和你分享,你是不是就可以要求她和你打幾局呢?
如果她答應了,那麼順理成章的,你們就是球友了。你們打球的過程中,就從陌生到熟悉了。
如果意猶未盡,你是不是可以約她下次再來呢?
如果她答應了邀約,你是不是可以趁機要她電話呢?
......
後續的事情也不用再多說了吧。
「得寸進尺」效應還可以用在你的生活工作中。
比如,如果你給考60分的孩子定個目標,期末必須考一百分,孩子多半完不成,甚至適得其反。但是,如果你和他說其中先考個70分,期末考80分,明年期末再考100分,這時候孩子估計就樂意接受你的目標了。
這就是很好的利用了「得寸進尺」效應的原理。
.....
在生活中,也要謹防一些惡人利用得寸進尺效應來欺騙我們。
比如說,某位朋友想找你借5萬元。一次性借這麼多,如果不是土豪,一般人會拒絕的。那怎麼辦呢?他會先找你借三五千,你覺得數目不大,借了;過了兩月,又找你借五六千,你看在交情的份上,又借了;又過了兩三月,又找你借六七千,如是再三,不過一兩年,就借了你5萬元.....
當壞人得寸進尺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被自己的「不好意思」的心理拒絕,從而導致自己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這時候,就必須堅決的說「不」,做人要有底線,做事也要有底線。當對方的要求超過自己的底線之後,就不能不好意思,而是勇敢的拒絕,否則受害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