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什麼?溫文爾雅,平易近人是教養;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教養,遵紀守法,遵規從德是教養。
做事負責,勤儉節制是教養。很多平平淡淡的行為都是教養的體現。
01
教養分為兩個層次:行為教養,很容易理解,就是從行為上約束自己不做出格的事情,例如:公共場合要求自己不影響別人,不喧鬧、愛護衛生,維護秩序,這個個人受到的後天教育有很大關係。
心理教養。這是一種本性中的心理活動行為,也就是說屬於潛意識的素養,一個人有意識的去做一個善舉善行而不是迫於環境。例如有的人在一個無人監督的環境下能保持節操,像撿到重金歸還,看到危險排除,遇到難友幫助,這種素質需要從骨子裡有善念。這是三觀深處的一種優良品質,而不是流於表象的做作。這個個人受到的後天教育有很大關係。心理教養的善惡觀是很難改變的,這些跟一個人的原生環境息息相關,很大程度受到家教、環境影響。正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便是這樣的道理了。
兩者之間往往既有共性,又有區別,行為上的教養可改可變的,有的往好處變,也有的往壞處變,但是要說有教養一般都是說那些嚴格約束自己,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心理教養就像人之內心,人的本性,是根深蒂固的植根在觀念中的那絲善念。
02
文壇大師周國平有這樣一種觀點:「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最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一種教養。」
正所謂我們平時所說的我們的溫柔都給了陌生人,為何我們會有這樣的行為呢?潛意識裡家人、朋友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他們是最能容忍我們的人,也是最不容易反駁和離開我們的人,所以我們肆無忌憚的發洩自己的情緒,以至於不那麼在意對方的感受,從而導致我們對他們是刻意挑剔的,而且我們在親朋好友面前,很容易褪下偽裝,暴露本性。然而真正的教養,就需要我們克制這種本能。不要把壞脾氣帶給家人,人這一生無非就三件事,父母高堂的事,自己的事,後輩的事,我們無論怎麼努力,都是為了他們過得更好。從這一點來說,一個人是否有教養,只需看一點就夠了,那就是:看他是否會把壞脾氣留給家人。
所以有一種觀點是這樣的,要看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就看他對待自己的父母有沒有耐心!一個人對父母的態度,藏著一個人真實的修養。
03
人生在世,親情和愛情最真,也最能看透一個人。
對待配偶的態度,也是評判一個人教養的信條之一,當下社會,浮躁、功利、自我、自私。這不是一個人的觀點,而是整個社會的結論。為何當下離婚率有的地方達到70%以上,很多人不管是年紀大小,收入厚薄,都表現出極其自我的一面,那就是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為何這些年什麼天價彩禮頻頻出現,就是因為當下把婚姻看做是一門交易。這也導致很多人用利益的眼光看待夫妻彼此的關係。自然而然兩人之間不是出於愛情而走到一起,更談不上什麼彼此尊敬了!現實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或者那樣的牢騷,無非就是看彼此都不順眼,在彼此眼中對方什麼都不是!挖掘深層次的觀點就是,這時我們不再那麼在乎所謂的教養,更在乎自己的情緒。
綜上所述,看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看他對待家人的態度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