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感到不快樂?
羅素在《幸福之路》中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因素:自我沉浸。
當一個人把大多數注意力聚焦於自身,逐漸陷入與他人隔絕的狀態。
當我們變成人海中的孤島,來自外界的供給就被切斷了,整個人困在虛無悲觀的情緒裡。
過度的自我關注,帶來的其實是痛苦,而並非我們所期待的愉悅感。
當我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就會花大把大把的時間琢磨情緒,很容易把負能量的事情擴大化,一頭鑽進牛角尖裡走不出來。
因此陷入惡性循環,情緒越來越低落。
這時候,需要有人及時為我們指點迷津,煩惱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
例如,失戀後自我封閉的人,是非常需要多出門參加活動的。
或許你做什麼都很難快樂起來,但比起悶在家裡,走出去才有更多的可能性,讓心靈的療愈成為現實。
說唱歌曲《第二順位》裡有歌詞寫到:「受傷的做作還不如去個漂亮party。」給出的就是一樣的建議。
快樂從何而來呢?
哈佛大學的成人發展研究項目在1938年開啟了一個長達75年的研究——幸福從何而來?
該研究密切跟蹤了724個人的一生,年復一年,了解他們的工作、健康、生活等等。
在75年的研究結束後,得到了長達幾萬頁的數據記錄,他們得到最明確的結論是:
良好的社會關係會讓人更加快樂和健康,而不是財富、名望,或者更加努力的工作。
這很重要,但也不止於此。
如果擁有良好的關係,我們確實能從中汲取出不少的快樂,因為愛、親密、關懷給人們帶來的溫暖和幸福感是豐富的。
但是那些不愉悅的關係,會讓我們覺得難受,人們就會希望他們消失,主動迴避。
所以,我們在面對不同的感受時,需要培養一種平衡的心態。
平常心,是走向快樂的路。
不執著於快樂的感受,也不抗拒不快樂的感受,對所有不同的感受保持覺察和好奇。
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生出一種安寧的幸福感,這種感覺,會讓你覺得很舒服很踏實。
這就是可以持續的、不讓人太興奮的「平常心式」快樂。
沒有過不去的坎,相信自己,相信付出的所有。
疼痛會熄滅,眼淚會幹,生活以勻速帶你繼續向前,後面一定有更美的風景。
儘量向前看,尋找那些能讓你的生活豐富多彩的事情。它不需要很大,不需要很鄭重。它可以是任何事。
生活裡的快樂,等著我們挖掘和找尋,這些促使我們期待未來,讓人知道當下就是美好的,給我們勇氣用以度過艱難的時刻。
森下典子在《日日是好日》中說:
沒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沒有任何費做不可的事,只需要滿足自己能存在當下,這樣就好。
如果當下的你可以用力地獲取快樂,那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取悅自己的方法有無數種。但是,別人再怎麼教你也是無用的,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去尋找。
做一件事之前,可以先問問自己:「我這樣做會快樂嗎?」
如果不快樂,就儘量不去勉強自己;如果快樂,就告訴自己勇敢去做吧。
同樣的,人際交往的時候也可以對自己提問:「我和這個人相處開心嗎?」
如果開心,那麼繼續相處;如果不開心,請你快逃!
祝願你一直活在陽光下,祝你被快樂環繞,被幸福包圍。
-往期推薦閱讀-
下載酷我暢聽APP
新註冊用戶在「我的」頁面輸入兌換碼↓↓↓
1W3WBHA8N11
即可進入聲音的想像之海
也可搭訕小編:TMEkwct423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進入「酷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