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學習比我好,是因為他天生智商就比我高,我再努力也沒用。」
「這個運動我雖然很喜歡卻玩得一般,但從小大家就誇我是個聰明的孩子,我不能讓大家發現我不聰明,我最好還是不要再去碰它吧。」
「媽媽說我小時候就對數字不敏感,所以數學一直學不好,我也沒辦法呀。」
「這件事對我來說太難了,我做不到。」
……
以上這些在內心裡和自己的對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也曾這樣對自己說過。不過我想一個人在生命的成長中,面對困難總會有逃避的時候。有的人也許只是一時退卻,但很快能重新振作起來;可是有的人卻一直在逃避,以至於生命都是灰暗的。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態度決定一切。那麼為什麼人的性格會不相同,而且做事的態度也如此迥異呢?這和我們的思維有著直接關係。
思維的形成,來自於家庭的影響是最大的。在一個樂觀積極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的思維就會更加開放多元化;而在一個陰鬱沉悶的家庭中,孩子就傾向於悲觀與自我否定。
可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很多時候並不自知,常常會把習慣性的逃避當成是理所當然。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讓自己的命運總是不如意,甚至還影響到了孩子的成長。
幸好這一切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我們能夠識別出這樣的思維,並且讓自己轉變思考的方向,那麼命運也是能夠得到改變的。
我們首先要從兩種思維方式說起。
卡羅爾·德維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用了大量的事例來說明,思維模式對人生的成長與決策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去除掉各種思維模式的紛繁細節,德維克教授認為個體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就是說一個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不會自我設限逃避問題,而是會以開放性的態度去努力嘗試。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特點,那麼就是他們會說「我可以試一試」。
固定型思維,則是以靜止的眼光看待事物,將當前的條件都固化,然後去思考問題。上一節中開頭列舉的種種自我內心對話,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如果也用一句話來概括,那麼他們會說「我做不到」。
可以看出來,固定型思維總是將自身當前的條件為限制,然後去匹配問題。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就認為理所當然;而超出了能力範圍的,則自我否定並放棄。
成長型思維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沒有為自身條件設限,而總是盡力去探索更多可能。尤其是面對一個超出自身能力的問題時,成長型思維者也許會一時受挫,但他總是能夠通過學習並實踐的方式解決問題。
有意思的是,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會同時具備兩種思維方式,這取決於我們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的思考方式。有的人在剛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時,會表現出成長型思維,不斷地學習實踐以取得進步。但在能夠獨立處理事務時,卻又逐漸傾向於固定型思維,難以再取得進步了。
在職場中,這種事例比比皆是。例如一個人大學剛畢業,求職面試千辛萬苦才找到一份工作,這時候他會表現出求知若渴的學習態度,這段時期他的成長是最快的。但過了幾年,他掌握的技能足以應付工作時,他又習慣於按部就班的工作,就像一顆螺絲釘一樣扎在那裡一動也不動了。
那些最終脫穎而出,在職場中不斷進取的人們,也許他們走過的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他們總能在最關鍵的時刻突破自己,從而躍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上。
反觀固定型思維者,他們在面對同樣的關鍵時刻時,恐怕要麼對自己說:「我還沒準備好,這次就算了。」 要麼就是「他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狗屎運嘛!」 再不然就是「天天加班累成狗,我哪來的空學習啊?」
想來沒有人甘心平庸地過完這一生,那麼我們就來說一說逆天改命的方法吧。
不管以前過得多麼不如意,也不管自己是多麼的「懷才不遇」,現在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是認識到自己的固定型思維,並且接納它。
沒看錯,把它識別出來以後先接納它。因為無論是成長型思維還是固定型思維,都是我們人類的本能。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要拓展領地,還要學會使用工具,這逐漸形成了成長型思維。
而在面對危險時並且保護自己,這是人類求生的本能,固定型思維可以保護人類遠離潛在的傷害,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只不過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雖然不用去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但高強度的競爭和緊張的工作,總是會激起我們的自我保護意識,表現出來的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
當我們明白固定型思維是在保護我們時,我們就不必將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看成是敵對的關係,而是讓它們在我們的身體裡友好相處。只是在面對具體的問題時,我們可以自主選擇處理的方式,從而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德維克教授在《終身成長》裡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就是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以人格化,給ta描繪一個形象,並且取一個名字,讓自己的內心和ta對談。
例如,我給這個代表著固定型思維的「朋友」畫了個頭上長角,尖牙利嘴,手拿小叉叉的形象。雖然形象不佳,但我知道他仍然是我內心的一部分。我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小夜叉」。
有一天,我打算去學會遊泳,這時候小夜叉扇動著一對肉翅飛了出來。他說:「你三十好幾了還不會遊泳,不怕一下去就被小朋友們笑話嗎?」
我說:「我就是不會才要去學,一直學不會才可笑吧。」
小夜叉:「善泳者溺聽說過吧,淹死的都是會遊泳的知道吧?」
我說:「我學遊泳肯定選正規有救生員的泳池啊,大江大河裡就算會遊我也不敢下去啊。可是萬一有一天掉水裡了,我總有自救的機會吧?」
小夜叉:「你忘了小時候耳朵進水得中耳炎痛得死去活來嗎?現在聽力還受損呢。」
我說:「你說得對。不過我還是想試一試,如果一下水又犯病,那我就再也不想這事了。」
小夜叉:「那祝你好運吧。」 說完小夜叉揮動著翅膀飛遠了,我也自信地帶著女兒一起走向了泳池。
其實以上這個故事不是我杜撰出來的示例,是我的真實經歷。在我此前的人生中,我堅定地認為我是不可能學會遊泳的。但陪著女兒玩了兩次水之後,我忽然下決心想要學會遊泳,並且和自己的固定型思維真的進行了一場對話。
當把潛藏在心中的擔憂都表明出來時,會發現其實沒有那麼可怕。如今我在泳池裡可以說已經是十分自信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次「逆天改命」吧。
更重要的是,這讓我有了辦法去識別固定型思維,並且通過與他對話的方式,判斷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當把過度保護的偽裝揭開以後,反而有了更強大的力量去解決困難。這應該就是一次思維轉變的過程吧。
我們會發現,在育兒、學習、職場中,這兩種思維方式幾乎決定了能取得多少成效。如果希望孩子從小自信,有開創性思維,那麼以成長型思維去鼓勵他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讓他看到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讓他認為自己是多麼地有天賦。
在求學生涯中,不給自己貼上任何標籤,諸如「我腦子笨」、「我基礎差」、「我不適合學習」。而是以開放性的態度,相信自己能夠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從而不斷提高學習成績。
在職場中更不用說,不能滿足於一時的成績而停滯不前,也不能找出種種理由安於現狀。要勇於給自己提出一個更高的目標,然後推動自己向著目標前進。
當然,你也可以看看《終身成長》這本書,或許你會有自己更獨特的體會。
現在,就去找到那件你一直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對自己說:「我可以試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