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是蜚聲世界文壇的文學巨匠,影響力早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到現在依然對「漢語文化圈」具有深遠影響。《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吶喊》、《為了忘卻的紀念》、《祝福》、《記念劉和珍君》、《燈下漫筆》等31篇文章入選不同版本的語文課本供莘莘學子來學習,打破了記錄,完全是對他影響力的最好見證。
作為文壇楷模,魯迅一生筆耕不輟,留下大約1000萬字作品,其中,600萬字為文學作品,400萬字為編輯作品和書信作品。
在600萬字文學作品裡,魯迅探索了絕大部分文學體裁的寫法,都取得了極高成就,創作成果主要體現在短篇小說、雜文、隨筆、散文、散文詩、文學評論上。
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之一,他在創作中身體力行,倡導作家們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來寫作,所以,他留給世人的印象,是以創作短篇和雜文見長,這樣認識魯迅先生確實不夠全面。
實際上,魯迅在幾十年寫作生涯中,還創作過幾十首古體詩,包括絕句、律詩和長律。
在此,我選出3首能代表魯迅藝術思想和人格精神的古體詩,供大家欣賞。
魯迅先生被譽為「文化戰士」,就像他於1926年在《記念劉和珍君》裡寫的那樣: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與其說這是魯迅先生在歌頌熱血青年劉和珍的勇敢和堅毅,還不如說是魯迅對自我的激勵,知行合一,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在古體詩裡,魯迅如同一位肩負家國情懷的豪俠,把自己崇高的人格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讀起來慷慨激昂,令人熱淚盈眶。從這些詩句裡,我們看到了一個俠骨柔情的硬漢形象。
1903年,年僅22歲的魯迅剛從江南礦路學堂畢業不到一年,正是風華正茂、熱血沸騰的年紀,無意間他讀到了一些文藝書籍和哲學書籍,思想大受觸動,並結合當時清朝在西方列強的欺辱下,變得積貧積弱的社會背景,他痛心疾首,寫下一首七言絕句《自題小像》,來表達對民族命運的擔憂,同時也表達自己推翻「三座大山」的壯志豪情。
22歲的魯迅能表現出如此崇高的家國情懷,著實讓人感動。詩曰: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此詩翻譯成白話文為:我的紅心無法逃避愛神射來的利箭,我深愛著遭受侵略和壓迫的美麗家園。多想把這份情感寄託給天上的星星但沒有人能明白,我唯有用我的一腔熱血報效我的祖國。
尤其最後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被廣為流傳和借用,成為熱血青年表達愛國之情的名句。
魯迅在寫這首詩時,完全是吐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並沒有給它擬題目,也沒有想著要公開發表。魯迅好友許壽裳(1883年——1948年)先生偶然看到這首詩後,覺得很不錯,就給擬寫了題目發表出去,才被文壇所知。
可以看出,這首七言絕句水準非常高,從用典、押韻、平仄關係,再到格調和意境,都是信手拈來,跟唐詩不相上下,從側面反映出魯迅在古典文學和西方文學上的修養很高。
首句「靈臺無計逃神矢」運用了希臘神話「丘比特之箭」的典故,丘比特之箭具有一種無法抗拒的魔力,射中誰誰就會承受心理的煎熬。魯迅把自己深沉的愛國情懷比喻為中了丘比特之箭,這個典故用在這裡恰如其分。
次句「風雨如磐暗故園」是一種比喻加通感的寫法,把抽象的東西寫得非常形象。魯迅把「風雨」比喻為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對中華民族的欺凌,「磐」字道出了受欺凌的程度如磐石壓著那樣沉重。
三句「寄意寒星荃不察」運用了兩個典故,「寄意寒星」出自宋玉《九辯》句子「願寄言夫流星兮」,當時宋玉在異國他鄉,對著天上的星星訴說自己思念祖國的情懷,寄望於星星把他的赤膽忠心傳達給楚國的百姓。「荃不察」出自屈原《離騷》中「荃不察餘之衷情兮」一句,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對祖國一片赤子之心,但他得不到理解,他的建議一個沒有被採納,因此,他一直很苦悶,最終跳進汨羅江以身殉國。
魯迅在這裡借用兩位古代仁人志士的名句,暗示他要像他們一樣飽含愛國之情,哪怕以身殉國也在所不辭,可見,他的愛國之情是多麼深沉。
末句「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這首詩的詩眼,是魯迅深愛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祖國而許下的誓言,這句話把此詩的格調和意境推向了高峰,讀起來慷慨激昂,感染力極強。
從這首詩的側面能看出,魯迅在後來之所以成為舉世矚目的大文豪,跟他年輕時樹立豪情壯志,並為之不斷奮鬥是分不開的。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魯迅的名氣越來越大,被聘請到幾所高校任教,他用自己在文化界的影響力,不斷支持進步學生進行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鬥爭,魯迅的這種做法被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視作眼中釘肉中刺,隨即被下達了通緝令,處境十分危險。魯迅不得不從北京搬家到上海。
1932年10月中旬,身處上海的魯迅,處境依然不容樂觀,面對威脅,他絲毫沒有退縮,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自嘲》,既是對敵人的反擊,又表明了自己臨危不懼、激流勇進的戰鬥精神。詩曰: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是一首詩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抒情詩,詩句如同尖刀一樣刺向了敵人,把魯迅的錚錚鐵骨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仿佛看到了一名勇士面對敵人視死如歸的畫面。
首聯與頷聯描述了當時所面臨的艱難處境,頸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筆鋒一轉,無疑是對前四句的升華,也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深刻揭示了魯迅內心的真實情感,雖然憤怒但還保持著清醒頭腦,沒有喪失戰鬥精神。
我怒目圓睜怒對那些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心甘情願為普通大眾做孺子牛。這是何等的堅定不移,何等的大公無私,也只有魯迅這樣的硬漢才有這樣的魄力和實力。
1933年6月下旬,魯迅寫了一首七言律詩《題三義塔》,贈送給日本友人——生物學家西村真琴博士,體現了自己愛憎分明的個性,以及深明大義的情懷。
實際上,這首詩是為一個名叫「三義」的鴿子所寫。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軍把侵華的狼子野心從暗處轉向了明處,上海作為重鎮,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日軍的轟炸。西村真琴為了救援傷者來到上海,在上海郊區三義,偶然發現一隻受傷的奄奄一息的鴿子,臨走時他把鴿子帶回日本準備精心餵養,等它生下小鴿子後,作為和平友好的象徵再送回上海。誰知,鴿子某天晚上遭到野貓襲擊而致死。西村真琴很傷心,隨即挖坑把鴿子掩埋,並把這件事寫信告知魯迅。魯迅看完信後情不自禁,寫下了這首七律。詩曰:
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殘垣剩餓鳩。
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
精禽夢覺仍銜石,鬥士誠堅共抗流。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經典詩歌,以小見大,藉助歌詠鴿子這個事件,來表達深層情感,既有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強烈批判,又有對追求和平友好生活的熱切期盼。
在魯迅眼裡,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應該長期友好下去才符合兩國人民的真實意願。從一個小事件來展現宏大主題,怎樣去切入,並不容易把握,但魯迅在這首詩裡做得很出色。
首聯採用了寫實手法,描述出上海街頭一幕幕遭受日軍轟炸後的悽慘景象,把鴿子安排在站在斷壁殘垣中的畫面,堪稱神來之筆。
鴿子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裡本身就是和平的象徵,此刻,它卻站在廢墟裡成為一隻「喪家之鴿」,奄奄一息,既是日軍炮火下的倖存者,又是日軍殘暴行為的直接見證者,無辜的鴿子是對日軍極大的諷刺,比直接寫出日軍如何殘暴要高明很多。
頷聯仍然屬於寫實,卻話題一轉,描寫西村真琴博士為了挽救鴿子,不惜長途跋涉把它帶回日本去。這句詩從側面說明,世上有惡人也有更多好人,好人會讓人們看到希望。
頸聯通過描寫鴿子的不幸死去,又被西村真琴建墳立碑,寄託了兩種情懷,一是兩國人民都痛恨戰爭帶來的破壞性,會傷及到許多無辜的生命,鴿子作為友好象徵雖然死去了,但為它建墳立碑,讓世人看到它,可以把愛好和平的情懷永遠保留在心中。二是通過想像,來暗喻鴿子像精衛鳥那樣會化作填海的英雄,給人們帶來意外的希望。
尾聯「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句,非常具有江湖氣息,曾被許多武俠作家在小說裡引用。這句詩所描述的場景,多像兩位心心相惜的大俠,在經過一番交手後,徹底被對方的人格魅力所徵服,於是,兩人化幹戈為玉帛,緊緊握手、擁抱,將所有新仇舊恨一筆勾銷,從此成為一對肝膽相照的知己。他們在以後的日子裡,看到的將是燦爛的陽光和盛開的鮮花,一派美好祥和的景致。
也只有魯迅這樣的文學大師,能用凝練的文字和典型的意象,勾勒出深明大義的人道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