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三首古體詩,境界不輸唐詩,讀起來慷慨激昂令人熱淚盈眶

2021-01-08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是蜚聲世界文壇的文學巨匠,影響力早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到現在依然對「漢語文化圈」具有深遠影響。《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吶喊》、《為了忘卻的紀念》、《祝福》、《記念劉和珍君》、《燈下漫筆》等31篇文章入選不同版本的語文課本供莘莘學子來學習,打破了記錄,完全是對他影響力的最好見證。

作為文壇楷模,魯迅一生筆耕不輟,留下大約1000萬字作品,其中,600萬字為文學作品,400萬字為編輯作品和書信作品。

在600萬字文學作品裡,魯迅探索了絕大部分文學體裁的寫法,都取得了極高成就,創作成果主要體現在短篇小說、雜文、隨筆、散文、散文詩、文學評論上。

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之一,他在創作中身體力行,倡導作家們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來寫作,所以,他留給世人的印象,是以創作短篇和雜文見長,這樣認識魯迅先生確實不夠全面。

實際上,魯迅在幾十年寫作生涯中,還創作過幾十首古體詩,包括絕句、律詩和長律。

在此,我選出3首能代表魯迅藝術思想和人格精神的古體詩,供大家欣賞。

魯迅先生被譽為「文化戰士」,就像他於1926年在《記念劉和珍君》裡寫的那樣: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與其說這是魯迅先生在歌頌熱血青年劉和珍的勇敢和堅毅,還不如說是魯迅對自我的激勵,知行合一,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在古體詩裡,魯迅如同一位肩負家國情懷的豪俠,把自己崇高的人格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讀起來慷慨激昂,令人熱淚盈眶。從這些詩句裡,我們看到了一個俠骨柔情的硬漢形象。

1903年,年僅22歲的魯迅剛從江南礦路學堂畢業不到一年,正是風華正茂、熱血沸騰的年紀,無意間他讀到了一些文藝書籍和哲學書籍,思想大受觸動,並結合當時清朝在西方列強的欺辱下,變得積貧積弱的社會背景,他痛心疾首,寫下一首七言絕句《自題小像》,來表達對民族命運的擔憂,同時也表達自己推翻「三座大山」的壯志豪情。

22歲的魯迅能表現出如此崇高的家國情懷,著實讓人感動。詩曰: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此詩翻譯成白話文為:我的紅心無法逃避愛神射來的利箭,我深愛著遭受侵略和壓迫的美麗家園。多想把這份情感寄託給天上的星星但沒有人能明白,我唯有用我的一腔熱血報效我的祖國。

尤其最後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被廣為流傳和借用,成為熱血青年表達愛國之情的名句。

魯迅在寫這首詩時,完全是吐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並沒有給它擬題目,也沒有想著要公開發表。魯迅好友許壽裳(1883年——1948年)先生偶然看到這首詩後,覺得很不錯,就給擬寫了題目發表出去,才被文壇所知。

可以看出,這首七言絕句水準非常高,從用典、押韻、平仄關係,再到格調和意境,都是信手拈來,跟唐詩不相上下,從側面反映出魯迅在古典文學和西方文學上的修養很高。

首句「靈臺無計逃神矢」運用了希臘神話「丘比特之箭」的典故,丘比特之箭具有一種無法抗拒的魔力,射中誰誰就會承受心理的煎熬。魯迅把自己深沉的愛國情懷比喻為中了丘比特之箭,這個典故用在這裡恰如其分。

次句「風雨如磐暗故園」是一種比喻加通感的寫法,把抽象的東西寫得非常形象。魯迅把「風雨」比喻為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對中華民族的欺凌,「磐」字道出了受欺凌的程度如磐石壓著那樣沉重。

三句「寄意寒星荃不察」運用了兩個典故,「寄意寒星」出自宋玉《九辯》句子「願寄言夫流星兮」,當時宋玉在異國他鄉,對著天上的星星訴說自己思念祖國的情懷,寄望於星星把他的赤膽忠心傳達給楚國的百姓。「荃不察」出自屈原《離騷》中「荃不察餘之衷情兮」一句,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對祖國一片赤子之心,但他得不到理解,他的建議一個沒有被採納,因此,他一直很苦悶,最終跳進汨羅江以身殉國。

魯迅在這裡借用兩位古代仁人志士的名句,暗示他要像他們一樣飽含愛國之情,哪怕以身殉國也在所不辭,可見,他的愛國之情是多麼深沉。

末句「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這首詩的詩眼,是魯迅深愛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祖國而許下的誓言,這句話把此詩的格調和意境推向了高峰,讀起來慷慨激昂,感染力極強。

從這首詩的側面能看出,魯迅在後來之所以成為舉世矚目的大文豪,跟他年輕時樹立豪情壯志,並為之不斷奮鬥是分不開的。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魯迅的名氣越來越大,被聘請到幾所高校任教,他用自己在文化界的影響力,不斷支持進步學生進行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鬥爭,魯迅的這種做法被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視作眼中釘肉中刺,隨即被下達了通緝令,處境十分危險。魯迅不得不從北京搬家到上海。

1932年10月中旬,身處上海的魯迅,處境依然不容樂觀,面對威脅,他絲毫沒有退縮,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自嘲》,既是對敵人的反擊,又表明了自己臨危不懼、激流勇進的戰鬥精神。詩曰: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是一首詩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抒情詩,詩句如同尖刀一樣刺向了敵人,把魯迅的錚錚鐵骨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仿佛看到了一名勇士面對敵人視死如歸的畫面。

首聯與頷聯描述了當時所面臨的艱難處境,頸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筆鋒一轉,無疑是對前四句的升華,也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深刻揭示了魯迅內心的真實情感,雖然憤怒但還保持著清醒頭腦,沒有喪失戰鬥精神。

我怒目圓睜怒對那些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心甘情願為普通大眾做孺子牛。這是何等的堅定不移,何等的大公無私,也只有魯迅這樣的硬漢才有這樣的魄力和實力。

1933年6月下旬,魯迅寫了一首七言律詩《題三義塔》,贈送給日本友人——生物學家西村真琴博士,體現了自己愛憎分明的個性,以及深明大義的情懷。

實際上,這首詩是為一個名叫「三義」的鴿子所寫。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軍把侵華的狼子野心從暗處轉向了明處,上海作為重鎮,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日軍的轟炸。西村真琴為了救援傷者來到上海,在上海郊區三義,偶然發現一隻受傷的奄奄一息的鴿子,臨走時他把鴿子帶回日本準備精心餵養,等它生下小鴿子後,作為和平友好的象徵再送回上海。誰知,鴿子某天晚上遭到野貓襲擊而致死。西村真琴很傷心,隨即挖坑把鴿子掩埋,並把這件事寫信告知魯迅。魯迅看完信後情不自禁,寫下了這首七律。詩曰:

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殘垣剩餓鳩。

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

精禽夢覺仍銜石,鬥士誠堅共抗流。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經典詩歌,以小見大,藉助歌詠鴿子這個事件,來表達深層情感,既有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強烈批判,又有對追求和平友好生活的熱切期盼。

在魯迅眼裡,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應該長期友好下去才符合兩國人民的真實意願。從一個小事件來展現宏大主題,怎樣去切入,並不容易把握,但魯迅在這首詩裡做得很出色。

首聯採用了寫實手法,描述出上海街頭一幕幕遭受日軍轟炸後的悽慘景象,把鴿子安排在站在斷壁殘垣中的畫面,堪稱神來之筆。

鴿子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裡本身就是和平的象徵,此刻,它卻站在廢墟裡成為一隻「喪家之鴿」,奄奄一息,既是日軍炮火下的倖存者,又是日軍殘暴行為的直接見證者,無辜的鴿子是對日軍極大的諷刺,比直接寫出日軍如何殘暴要高明很多。

頷聯仍然屬於寫實,卻話題一轉,描寫西村真琴博士為了挽救鴿子,不惜長途跋涉把它帶回日本去。這句詩從側面說明,世上有惡人也有更多好人,好人會讓人們看到希望。

頸聯通過描寫鴿子的不幸死去,又被西村真琴建墳立碑,寄託了兩種情懷,一是兩國人民都痛恨戰爭帶來的破壞性,會傷及到許多無辜的生命,鴿子作為友好象徵雖然死去了,但為它建墳立碑,讓世人看到它,可以把愛好和平的情懷永遠保留在心中。二是通過想像,來暗喻鴿子像精衛鳥那樣會化作填海的英雄,給人們帶來意外的希望。

尾聯「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句,非常具有江湖氣息,曾被許多武俠作家在小說裡引用。這句詩所描述的場景,多像兩位心心相惜的大俠,在經過一番交手後,徹底被對方的人格魅力所徵服,於是,兩人化幹戈為玉帛,緊緊握手、擁抱,將所有新仇舊恨一筆勾銷,從此成為一對肝膽相照的知己。他們在以後的日子裡,看到的將是燦爛的陽光和盛開的鮮花,一派美好祥和的景致。

也只有魯迅這樣的文學大師,能用凝練的文字和典型的意象,勾勒出深明大義的人道主義精神。

相關焦點

  • 莫言胡適魯迅的打油詩,分別代表了幽默的三重境界,魯迅確實高明
    本期筆者就和大家分享幾首近現代的經典打油詩,分別來自莫言、胡適和魯迅,分別代表了幽默的三重境界,魯迅確實更高明,先來看莫言的:1、莫言的打油詩:令人捧腹說實話,不少喜歡莫言詩的朋友,會覺得莫老爺子的古體詩寫得確實一般,但他的打油詩寫得確實是不錯的:韭菜爐包肥肉丁,白面烙餅卷大蔥。再加一碟豆瓣醬,想不快樂也不中。
  • 痴情詩人寫下一首深情詩,只是開頭兩句,便令人熱淚盈眶!
    無論是《詩經》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還是唐詩中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亦或是宋詞中的「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都深情至極,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弦。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寄人》,便是一首關乎愛情的經典詩篇。它出自於唐末五代詩人張泌之手,是張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我們都知道愛情沒有固定的模式,它有歡樂,也有痛苦。《寄人》這首詩,主要寫的便是詩人張泌的痛苦愛情。
  • 元稹在妻子去世後寫下三首詩,句句刻骨銘心,讀來感人肺腑
    西晉文學家潘嶽的為亡妻而作的《悼亡詩》,詩風格質樸,流露的夫妻之情真摯深沉,流傳深遠,對後來的悼亡詩有很大影響。 悼亡詩因其動人的情感和獨特的哀傷,在詩歌長河中獨樹一幟。唐代詩人元稹為悼念亡妻韋叢所做的悼亡組詩《遣悲懷三首》,是被讚譽最多的詩作,也是元稹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
  • 古代最詭異的一首詩:正著讀倒著讀都很優美,意思卻完全相反
    一提到古代詩歌,咱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唐詩,甚至誤以為從唐朝開始才有詩的出現。任何一種文化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即起源、發展和鼎盛,詩歌當然也不例外。其實,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時期,就已經有了詩的雛形,《詩經》裡的很多佳作足以證明,只不過是在唐朝達到頂峰,李太白、杜甫及白居易等大批詩人很空出世。
  • 人生四時,唐詩九味:聚散?職場?故鄉?人生之問,唐詩給你答案
    我們把唐詩當做題目,當做任務,當做考試提分的手段,當做賣弄學問的工具。可是,詩人在寫下那些流傳千古的詩作的時候,往往並不是為了完成什麼任務,也不是為了賣弄才學。他們的詩有著他們的人生境遇,情緒感懷。我們讀到了詩,只讀美好的文字,而無法理解詩人的情感,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和缺失。
  • 毛澤東:我是不看新詩的。自己卻嘗試寫了一首新體詩《八連頌》?
    毛澤東一、毛澤東唯一一首寫於「八一建軍節」的詩,也是唯一一首新體詩1963年8月1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36周年之際,毛澤東興致勃勃地寫下了一首古體詩《雜言詩·八連頌》:好八連,天下傳。熟悉毛澤東詩詞的人都知道,毛澤東鍾愛舊體詩詞,他現存公開發表的詩詞中絕大部分都是古體詩或格律詩詞,這種新體雜言詩恐怕是絕無僅有的。那毛澤東為什麼要在「八一建軍節」,以這種新體詩的形式寫一首詩呢?我認為這正是反映了毛澤東智慧的光輝。
  • 冬日裡必讀的三首「梅花詩」,說透人生哲理,讀懂後豁然開朗
    今天要講的這三首梅花詩也許不是最經典的,但卻是最特別的,說透人生哲理,讀懂後豁然開朗。1.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一句出自唐朝黃櫱禪師的《上堂開示頌》。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 「現代詩人」李商隱:唯美、神秘且永恆丨周末讀詩
    漢樂府古題,與其說是詩的題目,不如說是樂曲的題目。古題之下,人人盡可創作,因此題目其實是主題。且後來的創作漸漸脫離音樂,並偏離了原有的主題,但仍以古題為題,而此時題目和詩的內容已經關係不大了。上古時期,詩不立題目,大有深意。後來的詩都擬一個題目,題目變得必不可少了。然而就一首詩之為詩而言,題目可以不止一個。而且一首詩是寫不完的,詩本身的寫作和闡釋,會隨著時間而發生改變。
  • IG完全體是什麼梗 不是完全體輸了不算?
    2月16號的LPL春季賽常規賽,IG爆冷0比2不敵LGD,以頭名輸給倒數第一,著實令人大跌眼鏡,IG因此也受到了彈幕的瘋狂調侃,這其中當然少不了那個熟悉的節奏「IG不是完全體,不算輸」。你知道IG完全體是什麼梗嗎,下面彈幕帶哥就來帶你了解「IG完全體」這個詞的誕生之路。
  • 我偏愛讀詩的荒謬,勝於不讀詩的荒謬
    老師笑說,這首不算是最好的詞。讀詩的趣味什麼時候提高了,說不清。高中時候讀到泰戈爾的《飛鳥集》,讓我很是驚喜,還讀了中國的一些現代詩,徐志摩戴望舒等等,也覺得好,而最有現代詩品質的那首卞之琳的《斷章》是在後來才看到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至於古典詩詞嘛,基本限於課本上的那些,並沒有太大感覺。
  • 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人生還應該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出自《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高曉嵩在他的一篇文章裡還說: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 紹興網丨行吟山水間 詩路畫新圖
    近日,在為期3天的「2020浙江唐詩之路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唐詩的記憶被喚醒,詩路的美景被閱讀,一條千年文化走廊的未來被重新描繪。 覆卮山下擊鼓傳花上虞嶺南鄉覆卮山腰的東澄村燃起了熊熊篝火,來自海峽兩岸的45位青年朋友圍坐成圈。主辦方紹興市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會在篝火晚會上特地安排了一場以唐詩為主要內容的擊鼓傳花活動。
  • 宋朝有一首千古奇詩,男人順著讀,女人卻必須倒著讀
    唐詩、宋詞,號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在唐朝,著名的詩人有杜甫、李白、王勃、王維、白居易、孟浩然等,而在宋朝,著名的詞人有蘇軾、柳永、辛棄疾、李清照等。這些人的名聲都很大,他們的作品也是家喻戶曉,誰都能背出幾首來。
  • 酈波新書《唐詩簡史》解唐詩說唐史 帶你回望那段盛世年華
    日前,節目嘉賓、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新書《唐詩簡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推出。2018年是大唐建立1400年,酈波解唐詩說唐史,和讀者一起回望那一段盛世年華,觸摸到華夏文明的精髓所在。  為何在2018年推出《唐詩簡史》?
  • 唐詩裡最令人心酸的重逢,雖然是他鄉遇到知己,可一切都物是人非
    唐詩作為中國文學最引以為傲的代表,在這一千多年來更是對於後世的文學,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且裡面有無數經典的佳作,有一些詩句更是頻頻地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出現,成為我們生活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特別是從唐詩裡直接轉化而來的成語,更是深入人心。那麼唐詩之所以能夠如此地偉大,主要還是那些偉大的詩人,他們用手中的一支筆,不僅讚美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也表達內心的感傷之懷,以及對於人生的理解,這樣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打動我們,譬如杜甫的這首《江南逢李龜年》,那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整首詩描寫得生動有趣,同時又充滿了一種心酸之感。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詩中的董大是個什麼樣的人
    除了李龜年之外,唐朝還有一位樂師,曾多次出現在唐詩中,他就是董庭蘭,董大。唐人比較喜歡以家族排行來稱呼對方,例如李白就是李十二,杜甫就是杜二,白居易就是白二十二。董庭蘭在家族中排行老大,稱之為「董大」。根據史書記載,董庭蘭擅彈古琴,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
  • 300個來自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個個詩意唯美,輕瑩秀徹的名字
    中國詩詞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幾千年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感受到唐詩的格律精華,也可以體會到宋詞的絢麗辭藻,還有楚辭和詩經的音律美,名字美,漢字美。每一個文字,個個詩意唯美,輕瑩秀徹。仿佛在說:「噢,原來你也在這裡?」不得不說,每一個文字組合起來就像指尖上曼妙的舞姿和旋律。
  • 70年新詩回望:學習新語言 尋找新世界
    梳理總結新詩在實踐與反思中的成長之路,為的是更好汲取經驗,產生更多優秀詩人與詩作。時代頌歌,詩歌中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幾乎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湧現過一些令人難忘的詩潮、詩作和詩人。這是他們詩中的城市:「燈的峽谷,燈的河流,燈的山/六百萬人民寫下了壯麗的詩篇/縱橫的街道是詩行/燈是標點」(公劉:《上海夜歌》);這是他們筆下的笑聲:「當她在笑/人感到是風在水上跑/浪在海面跳」(蔡其矯:《船家姑娘》)。而賀敬之,則將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與中國革命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聯繫起來,寫出《放聲歌唱》《雷鋒之歌》等氣勢恢弘的長詩。
  • 徐志摩死後林徽因寫下首情詩,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美得令人心醉
    李商隱詩寫得牛,取名也很有個性,他將十幾首情詩統一命名為《無題》,自此「無題」就被宋、元、明、清不少人使用。到了近現代用「無題」來寫古體詩,最厲害的要屬魯迅先生,魯迅曾寫過數首無題詩,其中「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更是流傳多年的金句。先生之所以寫用這個題目,當是心中的家國情懷太深,不知該用什麼詩名。
  • 青山行不盡 ——唐詩之路藝術展即將開幕
    2020年10月全省詩路文化帶建設暨浙東唐詩之路啟動大會召開,袁家軍書記作出批示,高水平建設詩路文化帶是全面展示浙江詩畫山水、推進美麗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舉措,要圍繞「詩畫」「山水」「佛道」「名人」四大主題,凝練彰顯「詩心自在」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