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海員,厭倦了沒日沒夜漂泊在船上的生活,覺得沒有歸屬感,於是辭掉工作,回到了老家。
在老家呆了一年,雖然人和物都是自己熟悉的,但依然找不到家的感覺。
後來,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所有選擇漂的人,在走出家門的那一刻,就應該想明白,往後,你就是你自己的家了。
海員走出家門,重新出發了。
這是《三十而已》中王漫妮家鄉理髮店的於伯講的一個故事。
王漫妮從大上海逃回老家,卻無法適應家鄉的人情世故和黏黏膩膩的人際關係,才意識到「爸媽嘴裡說的家鄉是後路,聽聽也就算了。」
01
送走了全副武裝的爺兒倆,終於要開始自己的生活了。
這是我,近五年來,最期盼的單身生活。
有那麼多想做的事,那麼多想學的東西,想想都興奮。
爸媽卻已經開始可憐我了,覺得我一個人會很孤單。
就像隱居終南山七年的張二冬說,他覺得自己的日子是歡脫的,就像這樣:
而在他爸眼裡,他是窮+孤苦伶仃,就像這樣:
再次引用他的話:
被誤讀或者不被理解,是存在的常態,是我們每個人的現實。
終究每一代人的邏輯都不一樣,每一個個體的感受,都無法共通。
02
這是我在墨西哥的第五年。
好幾個朋友問我想不想家。
其實,呆久了,也把墨西哥當家了。
出來久了,真的快把自己活成一個家了。
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滿足感無比強。
習慣了這裡的慢、這裡的鬆散、清靜,反而是回到國內、回到老家,看著人潮洶湧、全副武裝,有一種疏離感和壓迫感。
老家是父母的主場和戰場,卻只是我記憶深處的依戀,出來久了的人,很難回去。
其實,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我們祖先的異鄉嗎?只不過是他們漂泊生涯的最後一站。
03
不管在哪裡漂,似乎人都會嚮往遠方。
遠方因為有著無盡的未知,也就有著無盡的誘惑。
大學畢業的三十歲之前,漂在北京,搬過好幾次家。
每次搬家,看著滿地狼藉,都渴望有個自己的房子。
我老公那些無處安放的童年記憶
三十歲以後,終於安了自己的家,卻在國外漂。
但其實,在北京有了自己房子的時候,我依然覺得心不安定,依然覺得自己在漂。
反而是在國外,跟國內脫節,有了更多自己獨處的時間,才慢慢安定下來,找到了心的方向。
04
看到了不同角落人的生存狀態,也就知道,不是只有「老鼠賽跑(rat race)」這一種姿態。
美國喜劇演員莉莉·湯姆林說:
參加老鼠賽跑的問題在於,即使你贏了,也還是一隻老鼠。
以前覺得中國大城市的生活是這樣,無休止的追逐和比較,現在發現,在老家,小鎮生活也是這樣,被裹挾著前進,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選擇漂的人,總是嚮往遠方。
其實遠方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只要是無法獨處的人,無法安放自己內心的人,就都是漂。
真正心有歸屬的人,就算雲水漂泊,也能淡若清風,自在安寧。
05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漂泊。
誰與你擦肩,誰與你偶遇,都是一場心路之旅。
面對明天和意外,總是會有一種出其不意,讓你暫時脫離熟悉的安定,惶恐那麼一陣子。
如果,童年有遊戲的快樂,青年有漂泊的經歷,老年有可回首的回憶,這一生,便足以慰風塵。
上學的時候,老師問我長大後的理想是什麼?我的答案是「快樂」。他們說我沒理解題目的內容,我覺得是他們不懂生活。
——英國音樂家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
作者簡介:
我是貞貞,相信成長能解決人生絕大部分問題,如果不能,那就繼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