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渴望愛的,卻常常用錯誤的溝通方式使自己和他人痛苦。錯誤的溝通方式不僅會對他人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還會斷送你的人際關係。
有一種家暴幾乎普遍存在於每個家庭之中,但卻經常被忽視,它就是語言暴力。在關注青少年犯罪問題的公益宣傳片《暴力語言會變成武器》中,開篇鏡頭對準的是一個小男孩,他顯得非常膽怯,眉頭緊皺,無助的眼淚流了下來。旁白是他父親的辱罵聲,「你不丟人我還嫌丟人呢,你看別家孩子是怎麼做的,你是怎麼做的。」
接下來片中出現幾名16歲的未成年少年,他們都因飽受語言暴力的摧殘和折磨,最終走向了犯罪之路。「豬腦子」「怎麼不去死」「丟人」,宣傳片通過將幾個傷害他們最深的詞「拼成」武器生動展現了語言暴力對他們的傷害。在否定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變得怯懦、敏感、自卑甚至暴戾,他們從語言暴力中學會的是用暴力解決情緒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90%都是通過語言展開,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正確地溝通,最大程度地避免語言暴力。學會正確地溝通,是改善人際關係的重要秘訣。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19世紀60年代創立了「非暴力溝通」,也可以稱之為「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在溝通中注意運用這四大要素,可以幫助我們轉變聆聽和談話的方式,加強與他人的情感連接。
良好的溝通首先要做好觀察,並注意區分觀察和評判。溝通前要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然後清楚地說出不帶個人評判的觀察結果。觀察就好比你的眼睛是顯示器,你只是呈現屏幕上未經加工、處理的內容。評判是從主觀立場出發的個人解讀,代表的是個人角度。評判很多時候意味著指責、批評。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曾說過:「批評不會產生任何結果,因為它使對方的防禦模式大開,竭力為自己辯護。批評也是危險的,它會傷害人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讓人懷恨在心。」我們在溝通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主觀評判。
比如你的孩子連續三天都沒有按時起床,請不要對孩子說:「你怎麼老是起不來?真懶惰」。句中的「老是」、「懶惰」都是帶有評判色彩的詞,這樣的語言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自尊心受挫,孩子可能會下意識地想為自己辯解,拒絕承認問題。
依照非暴力溝通,你應該這麼說:「我看到你最近三天都沒有像平常一樣7點起床,你怎麼了?」。只說自己觀察到的事實,這樣能更好地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行為,發現自己的問題。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並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想法是我們大腦的主觀思考,常用的表達想法的句式是我覺得,我認為,而感受是我們的心情、情緒,常用的表達句式是我感到。比如你愛人連續一周都很晚回家,你可能會說:「你怎麼每天都這麼晚回來,也不陪陪我,我覺得你不在乎我了」,這樣的表達容易讓人產生壓力,「你不在乎我了」是你的想法而不是感受。你應該說:「你連續一周都是九點以後才回家,我感到孤獨和不安。」孤獨和不安是表達感受的詞彙,你通過表達感受,讓對方知道你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有助於對方同理你。表達感受是用心溝通的開始。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要素是需要,溝通背後往往蘊含著需要。人們常常羞於表達自己的需要,認為表達需要是自私。壓抑需要的表達容易演變成指責、嘮叨、抱怨甚至是暴力語言。比如很多家庭主婦都會在家人面前反覆嘮叨自己今天幹了多少家務活,有多累。聽到這樣的嘮叨你可能會很嫌棄,會覺得這是在邀功,抱怨。如果開啟非暴力溝通模式去傾聽,你會發現家庭主婦的嘮叨是因為她們需要得到認可,需要休息放鬆。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從別人的語言中發現對方的需要,也主張多表達需要,通過表達需要,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自我價值感,會變得更開心更自信。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要素是請求,並注意區分請求和要求。我們在溝通中經常會表達對他人的期望,也就是希望對方做些什麼來滿足我們的需要,促進彼此的關係。對別人表達請求的時候要直接了當,越具體越好,請求說的太含糊會讓人一頭霧水。請求更像是邀請和計劃,表達時要注意語氣平和,太強勢會讓人有被操控的感覺。比如你想讓愛人早點回家,不要跟他說「你能不能早點回來?」你應該說:「你這周可以嘗試每天一下班就回家,在七點左右回來,陪我吃飯,聊聊天嗎?」
非暴力溝通的句式可以總結為:我看到……,我感到……,因為我有……的需要,請問……可以……嗎。
我們固有的溝通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改變起來需要不斷地刻意練習。在溝通中靈活運用四大要素,我們可以提高識別情緒的能力和培養對他人的同理心。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溝通方式很麻煩,但是,試問錯誤的溝通帶來的苦果我們還嘗得少嗎?如果我們覺得路不好走,最簡單的方式是換一雙舒服的鞋子。如果想改變境遇,改善人際關係,最簡單的方式是改變自己。帶著愛和耐心去溝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