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是一個18歲的孩子,1米8的個子,自己一個人獨住,還養了一要狗。跟許多18歲的孩子不同的是,他已經從高中輟學在家一年,通過打電競遊戲賺錢來養活自己和狗,自己還會做飯、洗衣、打掃衛生,但他就是不肯出門,可以在家一宅就是一個月,不跟任何一個人交流。
一個這麼出色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還得從他的原生家庭說起。
小波的媽媽是一家企業的企業主,也是一個很強勢的女性。小波的爸爸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收入中等,這使得小波的媽媽對爸爸很不滿意,認為丈夫不上進,對爸爸有諸多的挑剔與指責,以至於爸爸在孩子教育上任何的發言權都沒有,什麼都是媽媽說了算。而且,爸爸為家庭為孩子做的一切,媽媽基本上看不到。
久而久之,爸爸也失去了信心,夫妻關係非常的糟糕,很少有交流,家裡的氛圍非常的冰冷與隔離,夫妻差不多快要分離了。孩子不願意呆在這樣的環境裡,沉迷於網路遊戲中,自己在外租了房子居住。
在這個案例中,強勢的媽媽聽不到爸爸的聲音,家裡的事情都是他說了算,基本上爸爸都插不上話,爸爸當然會不滿。在她眼裡,爸爸就是個窩囊廢,這種不平等,必然會造成關係的失衡,從而造成夫妻關係緊張。
媽媽認為自己是優秀的,掌握著家裡的絕對話語權,對丈夫各種看不起。男方在婚姻中本來就是處於弱勢一方,再加上妻子的各種打壓,心理力量就更加弱了,在女方面前更是畏畏縮縮、唯唯諾諾。而這樣的表現,更加加深了妻子對丈夫的看不起,加劇了夫妻間的矛盾。
同時,強勢的妻子底層也是自卑的。她有多強勢,就有多自戀。我們知道,自戀與自卑是一體兩面的,你有多自戀,就有多自卑。自戀讓妻子看不起丈夫,自卑讓她不容許別人挑戰她的權威。自卑的人也伴有對優秀與完美的無止境的追求,她自己有多優秀,對別人要求就有多高。平庸的爸爸的話,又怎會讓媽媽聽得進去呢?
所以,爸爸也就乾脆懶得說話,久而久之,夫妻間就無話可說了,家庭裡面的氛圍就變得冷清、隔離。
電影《萬箭穿心》裡面,主人公李寶莉也是個潑辣跋扈,倔強而強勢的女人。由於她的強勢讓丈夫馬學武感受不到家的溫暖,被同事周芬的溫柔體貼打動,出軌周芬,同時跟她提出了離婚。李寶莉為了報復丈夫,讓他名譽掃地,丟了廠辦主任的職位,下放到車間,還被迫下了崗。在萬念俱灰下,馬學武跳江自盡。
由於馬學武的自殺,兒子小寶對母親李寶莉充滿怨恨。雖然李寶莉用十年光陰靠出苦力,供養了兒子和婆婆,但小寶並不領情,在他成為高考狀元後,將李寶莉趕出家門。
由於家庭氛圍的冷清、彆扭,孩子呆在家裡也很不舒服。他叛逆、沉迷網絡、厭學、自閉。
後來,乾脆就不住在家裡了,搬到外面去住。他自己租了一個房子住,自己做飯、洗衣,還養了一條狗來陪伴自己,而且把狗狗照顧得很好。通電打電競遊戲,孩子還能賺錢養活自己。
孩子是有感知力的,當家庭出現問題時,他寧願在外面租房子,與小狗呆在一起,也不願意呆在一個父母不和、沒有溫度的家裡。
父母之間的衝突,孩子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同時,父母的衝突也造成了孩子內心的衝突。孩子身上流淌著父母的血,在內心天然是愛父母、認同父母的、希望父母連接在一起的。當媽媽否定爸爸的時候,孩子內心是分裂的,也是無力的,他無力連接父母,也會讓孩子煩惱、挫敗。
在這個家裡,因為媽媽看不到爸爸,幾乎就將所有的注意力投注到了孩子身上,對孩子形成了強而有力的管控。這種控制會遏制孩子的成長,孩子在學業或生活中遇到一點點的挫折,就會無法面對,非常挫敗,進而沉到網絡中去尋找力量與成就感。
為了擺脫媽媽的控制,同時,也為了逃脫內心的分裂,孩子形成了與父母最大的對抗:離開家,自己到外面去居住。
同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找不到人際相處的範例。父母之間關係的不和,父親與自己關係的疏離,母親的過度管控與自己同母親的對抗,都不是健康的人際關係處理範本。孩子會繼承模仿父母的這種關係處理模式,疏離與對抗,弄得人際關係不好。
所以,孩子在處理人際關係這塊是無力的,當這種人際交往的困難逐漸泛化後,就形成了孩子的社交恐懼症,於是孩子就自閉了。他可以在虛擬的世界中活得很好,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卻無法面對自己的世界。所以,孩子沉迷到了網絡中去,離開家,宅在屋裡不出門,不去上學。
前段時間出現的殺母新聞中,15歲的中學生瑤瑤殺死媽媽張靈,並把媽媽裝在行李箱的案例,足夠駭人聽聞。究其原因,也是媽媽過於強勢與控制,首先在精神上殺死孩子,後被女兒在肉體上殺死。
強勢而控制的母親,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之愛,卻聽不到孩子的聲音,看不到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這樣的生活讓孩子窒息。一個長期在精神上窒息的孩子,精神又怎能存活?
當孩子的精神不在時,生命力壓抑,會有兩種傾向:向外攻擊,如瑤瑤攻擊母親;向內攻擊,很多自殺的孩子就是這樣,無法向外就把攻擊指向自己。
在關係中,人是通過他人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在一個家庭裡,當媽媽看不到爸爸,也看不到兒子時,她自然也就看不到自己了。
在兒子、家庭出現問題後,這些提醒訊號迫使媽媽要做出改變。媽媽需要看到自己的強勢,並看到爸爸的付出,看到爸爸的優點,並允許爸爸自由地表達。當父母開始和解時,孩子便不再為家庭焦慮了,他可以全然的關注自己。
當媽媽開始接納爸爸時,父母之間就開始有愛流動了。家開始就變得有生氣、有溫度,溫暖與愛在家裡流動。這樣的家,丈夫與孩子必然願意回歸。當然,這個過程是需要慢慢來的,孩子的成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當改變開始後,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對於小波這樣的孩子,不管大人內心有多著急,都要平靜對待。要知道,孩子走到這一步,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
對於這樣的孩子,其改變成長步驟是:
1、 停止傷害,無論孩子目前的狀況如何,不再打罵,不再逼迫,不對他作過多要求;
2、 撫平創傷,接納孩子的情緒,最大努力的去關心他、愛他;
3、 重建信心,讚美孩子的小成就,比如會照顧自己、會照顧小狗、有愛心、會做飯等,讓
孩子重新樹立起信心;
4、 激發潛能,邦他樹立理想,讓他把他的聰明、能力用到追求理想上去;
5、 靜待花開,等他慢慢地變好。
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小波的家是不幸的,但是也是幸運的。當父母開始改變時,就開始接近幸福了。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喚醒父母,用自己來成全一個家。作為父母,需要更多的去讀懂孩子,了解自己,看到伴侶,讓家裡每一個人的情緒都被照顧到。同時也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有一個幸福完整的人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