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在不斷被比較,甚至在娘胎的時候比較就開始了,這個問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尤其在成年以後,這種不自覺的比較會越來越強烈。
朋友說,「總是不自覺的把自己和周圍的人比。掙錢比我多,手裡的錢比我多,房產比我多,等等」。
「以前都是儘量避免知道這些事情,這樣就會少焦慮一點。但是免不了會知道,就會非常難受、難以調節」。
這些情況,你我都遇到過,放在生活中著實很讓人焦慮。
有個著名的心理實驗-----「請不要在這個房間中想像一隻粉紅色的大象」,結果很少有人能做到。
這就涉及到了專注力的有優勢,要解決問題,「應該做什麼」比「不要做什麼」更容易執行。
曾有人說,越是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越要專注,如果本來能力一般,還要「十全十美」,精力更會分散,還是選擇專注,專注更容易讓人快樂。
有一個常見的現象,焦慮的時候找朋友聊一聊,朋友一般都會把自己說的更慘一些,貌似聊過之後沒有那麼焦慮了,或許心理平衡了一些。
就事論事,來說一說引起焦慮的「老王比我有錢」的點:
這句話的背後:老王是花錢比我多,還是老王真比我有錢?老王的房子比我多,還是老王的負債水平呢?
這是個很值得思考問題。
面對「老王比我有錢」的自我評價是:「我不如老王」;
然後,感受,覺得自己技不如人,引發了焦慮;
焦慮的來源是未知而不自知,應對焦慮的請求其實應該是求知:向他人學習?如何學習?如何能用的上?
這些問題一旦集中注意力去攻克,那麼焦慮估計會減少很多,會更容易放下。
一米五的身高非要去跨欄,那不焦慮還有王法嘛?
300斤的體型非要逼迫自己穿到1尺6的褲腰中,不崩潰還有天理嗎?
如果這個方法可以學,知道自己也能提升,那麼關注點將會從比較轉為提升;如果這個方法不能學,有局限性,那麼更容易放下,從而不再讓自己胡亂猜疑。
焦慮很難靠自我療愈、自我安慰徹底解決,而在於學會了解未知和掌握轉變的技巧。
最後一句,其實還有一個問題不能忽略----成就和快樂有時不能相隨。
老王也許很厲害,但未必是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