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門逛街,偶然聽到有兩個男生在談論有關感情的問題:
一個男生說:「我是研究生,畢業後出來肯定是有發展前途的,但是我的女朋友是大專學歷,每天在外奔波。有時候想和她聊一些共同話題,可是從三觀來看,總感覺她和我不是一路人,唉!」
另外一個人問道:「你們談了多少年?」
男生回答道:「從高二開始到現在,差不多10年了吧!這10年來,她對我真的很好。可是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我發現我們的世界觀越來越不同。我現在真的有點迷茫了,不知道她到底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的那個人。」
另一個人問道:「你很在乎學歷嗎?」
男生下意識的點點頭,隨後又解釋道:「最重要的是,現在我們兩個人根本聊不來,也不知道這段感情還有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
他們走遠後,我就在想:戀愛中,講究勢均力敵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兩個人學歷差距大,肯定會讓彼此之間的交流產生一定的影響。可是拋去別的,就愛情而論,學歷它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02
我的媽媽出生在70年代,她沒怎麼讀過書,文憑也僅僅只是初中畢業罷了。她說因為她那個時候特別討厭化學,一看見化學書就感覺腦袋要炸了,後來也就逐漸失去了讀書的興趣。於是在17歲左右,就進入社會打工賺錢了。
她和爸爸當時是通過別人介紹認識的,但是他們很恩愛。爸爸給了她很多承諾,想要和她結婚,一起過好日子。
媽媽賺了錢以後,一分錢都不敢隨便亂花。那個時候爸爸家條件不是很好,而這些媽媽也都知道。所以責任心很強的她,小小年紀就做好了供爸爸讀書的準備。
媽媽把每個月存下來的錢,一部分貼補家用,一部分就給爸爸打過去,而花在自己身上的錢,幾乎為0。她說她不是不想為自己花錢,而是比起自己,她愛的人更加需要這筆錢。
一直以來,媽媽一直都在等著爸爸,等他讀完大學,這一等足足就等了三四年。
我也是後來才知道,在他們那個年代,超過25歲還沒結婚的女人,是會遭受親朋鄰裡的嘲諷的。
可是最後,媽媽終於把爸爸等來了。爸爸也完成了當時他許給媽媽的承諾,然後他們就結婚了。
一個大學生,一個初中生,這兩個人的結合,當時全村的人都不看好,甚至議論紛紛。
那時候,姥爺是不同意他們在一起的。姥爺覺得他們兩個人懸殊太大,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可是媽媽沒聽,依舊堅持己見。一直到現在結婚快20年了,他們的感情依舊如初。
03
前幾天我的一個異性朋友跟我說,他跟他的女朋友分手了。原因是因為對方學歷沒有自己高,這讓他感到很丟臉,甚至壓抑。他感覺他們在一起並不快樂,就只是因為學歷這件事,他竟然覺得對方配不上自己。
以這樣一個可笑的理由,結束了一段長達數年的感情。
仔細想想,生活中每天都會上演情侶分手的情節。但是那些最後走散了的情侶就全部都是因為學歷不同而分開了嗎?
與其說是介意對方學歷的高低,不如直接說是思維習慣以及三觀不合而引起的不愉快。
兩個真正相愛的人在一起,一張文憑根本說明不了什麼。學歷高的照樣也有混日子的,而學歷低的也有努力上進、不甘於現狀最後成功逆襲的人。最關鍵的,是二者內心所掌握的文化程度的多少。
學歷不等同於眼界和格局,也不等同於學識和內涵。如果你遇見的那個人,積極踏實,內心有渴望,有追求,只要你們聊得來,三觀合,彼此之間又沒有太大的差異,這段感情也是可以繼續走下去的。
每個人都想找一個合得來的人。在愛情裡,永遠都是始於心動,陷於才華,終於人品。
一段感情裡,不論學歷的高低,每個人都有各自存在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時刻保持追求自我,彼此欣賞,才能時刻為這份感情保鮮。
我一直都覺得,友情也好,愛情也罷,唯有勢均力敵才能走得很遠。這不僅僅只是體現在物質上,精神上其實也是一樣的。
那麼,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