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媽,我和同學在學校辦板報,可能要晚些時候回去,你和我爸爸先吃飯吧,別等我了。拜拜。」小睿對著電話喊道。
「咦,你怎麼管你老媽叫姐姐媽呀?」同學小悅不解地問道。
「是啊,我一直這樣叫的啊!我和我媽的關係最鐵了,我整天沒大沒小地和她開玩笑,連我爸都嫉妒我們倆呢,說我們一天到晚沒個正形。嘿嘿。」
「那你一定和你媽媽無話不談了?」另一位同學小溪說。
「難怪你一天到晚總是那麼樂和開心呢,原來你有這麼好的媽媽呀!我和老媽老爸的關係就不那麼好,他們對我總是沒別的話,一到家不是問在學校注意聽講了沒有,就是問功課做得怎麼樣?我簡直煩透了。」小悅接著說。
「我也是這樣,他們就不能關心一下我們學習以外的事情。我都不想和爸爸媽媽照面,一回到家就趕緊鑽到自己的房間裡,把門緊緊關上,有時還會貼個『請勿打擾』的紙條。」小溪應和著。
「我們家可不是這樣,我每天回家和爸爸媽媽有說不完的話。我會把今天在學校的所見所聞統統告訴他們,他們也很樂意聽呢。我媽這個人可民主了,什麼事情都與我商量,我經常開她的玩笑調侃她,她一點也不生氣。」小睿自豪地說。
「真羨慕你啊,我要做你媽媽的女兒,我也會喊她姐姐媽的。」
「我真的把我媽當姐姐看待呢,不管是生活上的煩惱,還是學習上的疑惑,都可以給她講呢,就上次我和小雷的事情,我都對她講了。」
「那你媽媽怎麼說呢,沒說你一個小屁孩兒不想學習,光想用不著的事情嗎?」
「沒有啊,我媽媽告訴我,初中階段男女同學之間有一點點好感是很正常的,但是要與男同學保持一定的距離,要正常交往什麼的。我覺得她說得挺有道理的,也就不再故意多接近小雷了。」
……
三個小夥伴辦完板報一同走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繼續聊著。
我們做家長的應該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青春少年渴望與人交流思想、溝通內心體驗,排遣日益增長的孤獨感。想想吧,我們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如果家長不與他們經常交流,他們就會從青春期開始,過早地體會到了孤獨的滋味。他們既充滿了各種幻想和憧憬,又會萌發許多孤獨和感傷,並且有自我封閉的傾向。
想想是不是這樣,孩子一上了中學,他們渴望有自己的房間,自己的桌櫃,可以存放自己的日記本、信件、相冊等「私人物品」,不喜歡別人,特別是父母,向自己問這問那,不願表露自己的內心感受。父母為了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有時對孩子的私人物品發生興趣,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
此時,父母與孩子的「代溝」表現比較明顯,這種現象其實是孩子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矛盾之一。家長應該放下架子,平等地與孩子討論問題,以教訓的口吻和孩子說話最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家長不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