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是一個開明包容的人,
起初,花白的頭髮與日漸衰朽的軀體,並沒有阻止他去適應這個世界,
他雙眼緊緊的盯住手機,他雙手有節奏的敲擊。
年齡從來不會阻礙與世界的互動,
但他確實在日漸消沉,他的互動也不再充滿激情。
過往記憶在腦海中不斷地回放,
他逐漸不再與這個世界互動,而是縮成一團望向遠方。
他縮成一團,望向遠方,但並未感覺到年少時能體會的那種充滿希望的未來,他雖然望向遠方,但腦海中不斷重複的卻是回憶。
未來的美好在於它本身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這種不確定性意味著我們還有著機會、還有著可能,我們可以彌補過去的錯誤,也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
但對於一類人群來說,他們不願意關注現在,更不願意去憧憬未來,他們的腦海被過往的回憶佔滿。
01
他們是誰?他們是已經度過人生中大半時光,得以卸下重任的退休人群,他們在壯年時憧憬著現在,他們現在卻在憧憬著壯年。
我們在社會中摸打滾爬時,最希望的放鬆方式是什麼?有人希望可以通過旅遊放鬆自己、有人希望可以做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但在社會摸打滾爬時,這些願景是不易實現的,因為那時候的我們,總是缺少兩樣關鍵的東西,也正是這兩樣關鍵的東西,使我們步入社會,摸打滾爬。
我們缺少的兩樣東西,是時間與金錢,我們許多時候不得不出賣勞動力(時間),來換取(金錢),得以維生。
但那些我們希望完成的事情,希望去得以體驗的東西,卻往往被這兩者限制,時間與金錢似乎是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是我們在追尋自由意志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不過,當他們得以退休時,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他們具備了時間與金錢的雙重因素,他們本應該為實現曾經夢寐以求的東西而快樂才是。
02
但顯然我們都知道許多「退休人群」並不快樂,甚至於他們在得以退休後,反而比工作時表現得更為憔悴與消沉。
「我公司的李總,在職時精力充沛,50多歲的年齡看起來像是40出頭,退休2年後,再見到他卻看起來像是有70多歲,整個人的精氣神已經完全不同」。
我認為對退休人員,我們一直有一種誤解,就是認為在職時越是身居高層的人,退休後越是容易「不快樂」。
許多人認為這是由於退休後失去了企業生產資料的支配權,從而導致了支配權缺失後的認知失調,產生了「失落感」導致意志的消沉。
在我看來這或許有一定的影響,畢竟從資本角度來看,掌握生產資料也從一定意義上擁有了對他人意志支配的基礎。
但這並不是全部的影響因素,我更傾向於退休人員進入了一種「灰色心理」狀態之中,而正是在灰色心理的影響下,退休群體表現出了消極的心理狀態,那麼什麼是灰色心理呢?
工作時,我們不可避免的會遇到許多突發、出乎意料的情況,這時常使我們感到焦慮與煩躁,也使我們產生逃離的衝動。
現如今許多人期盼財務自由的背後,正是對工作的逃離衝動,而退休後焦慮本應隨著工作的結束而消失,但為何許多退休人員反而感到更加的焦慮?
灰色心理的影響下,使許多退休人員陷入到負面的情緒之中,但灰色心理,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 對比
我們對自己的身份認知是模糊的,我們並無法像照鏡子一樣,得知自己的能力、觀點、思想到底處於何種狀態。
於是我們習慣性的與社會中的其他個體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來定義自己社會特徵的意義,從而獲得尊嚴或是動力。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將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特徵對比,稱之為社會比較,通過與不同背景人群的互相比較,我們才能了解自己的真實能力。
但在我們脫離工作場景,得以退休後,卻失去了可以進行對比的個體,或是對比的機會開始減少。
「在失落感的影響下,他們不再願意嘗試新的東西,因為他們知道已經可能很難掌握,這也是為何許多子女勸說他們接觸新東西時遭到抗拒的根由」。
「年輕時他們可以快速的學習一項新的技能,但退休後由於他們的記憶力、信息處理能力的降低,他們可能很久才能掌握一項新的技能」。
對比產生的失落感,年齡產生的無力感,使他們對自身的社會特徵產生了懷疑與否定,而這正是曾經他們賴以生存的能力。
社會特徵的優劣與否,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中賴以生存的競爭力高低,當退休人群開始懷疑、否定自己的社會特徵,實際上也是否定自己未來的生存價值,自然就導致灰色心理的出現。
2. 回歸心理
我有一年,去拜訪公司退休的老總,和他在院子裡坐了大概一下午的時間,暖暖的太陽曬得我們都不願意說話,我們只是靜靜的享受一個愜意的午後。
在我臨告別時,老總和我說他現如今基本每天都是如此度過,他發現如今的他更容易觸景生情,也更容易陷入回憶中無法自拔,他品味回憶,卻不願意再面對現實,也提不起任何做其他事的興趣。
實際上,我非常理解我這位老總的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衰退期的到來,他的判斷力、記憶力與思維邏輯能力也在隨之下降。
並且隨著脫離工作環境,接觸人群的減少,退休人群接觸外界的機會降低,使得沒有新的事物頻繁出現,退休群體的思考大多沉浸在回憶之中。
畢竟回憶自己的高光時刻帶來的滿足感,遠高於面對自己如今的衰退,但對過去的緬懷,並無助於對現狀的改變。
因此回歸心理導致的沉醉於回憶中的高光時刻,反而加重了退休群體對現實的無力感與失落感,使他們進一步的陷入灰色心理之中。
不管是退休人員自己,或是退休人員的子女們,都不希望退休群體的晚年生活是枯寂的,也更不希望因為灰色心理的影響,與他人產生衝突與摩擦。
我時常可以聽到子女對退休人群苦口婆心的勸導,說你應該去尋找一項愛好、應該去接觸新的人群,但往往是收效甚微的。
因為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此,退休人群並非沒有愛好、不願意接觸新的人群而陷入灰色心理,而是灰色心理導致他們不願意發展愛好、不願意接觸新的人群。
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才是退休人群走出灰色心理的契機。
1. 緩解失落
正如我們前文所說,失落是影響退休後心態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首先我們第一步需要解決的,便是緩解退休人群的失落感。
正如道德許可效應一般,違背道德的往往是道德感較高的人群,那麼產生失落感的原因,往往是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具有較高的期待。
正如我那位老總一般,他在退休前,可並沒有認為自己的晚年生活會是如此,相反他充滿了激情,表示自己要去體驗那些自己從未體驗過的。
其實在剛剛退休時,他確實嘗試過,他嘗試過浮潛,嘗試過攀巖,但他的身體已經不再允許他這麼做,他將自己年輕時的期望帶到老年,必然會換來無盡的失望。
因此,退休後不應失去希望,也不應持有那些不可能實現的希望,對於退休人群來說,必須要重新梳理自己的希望與期待。
對於那些未曾嘗試或是嘗試後深感失敗的行為,都需要進行重新的梳理,這將有利的緩解失落感。
通過重新的梳理,便會發現許多讓我們感到失落的期待,正是大部分退休人群都無法嘗試的行為。
那麼又何必感到失落呢?
2. 建立信心
我們回想一下,作為子女在勸說退休人群時,是如何開場的?多半是你應該如何如何,你這樣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
我認為,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起到了灰色心理的助推作用,畢竟許多子女使用的方式,多為打壓與埋怨。
「你這樣成天在家待著,沒有病也會閒出病來的,你一定要出去走走」。
「你這樣每天在家鬱鬱寡歡,我們也跟著心情低落,你真的應該多出去走走」。
我並不想在此怪罪子女的做法,畢竟對於許多子女來說,小時候也被如此對待過,自然也不會認為其中有何不妥。
但打壓與埋怨,並不會使退休人群的行為產生改變,反而這種行為打擊到了老人的自我價值感,使老人更加否定與懷疑自己的社會特徵與能力。
因此,作為子女需要的是為老人樹立自信心,增加老人對外探索的可能性。
恨鐵不成鋼的激將法,並不適用於退休人群,畢竟他們是缺乏信心,而非缺乏勇氣,因此我們需要以誇讚與鼓勵代替打壓與埋怨。
畢竟在工作中,他們處處要強,處處拼搏,自然也不願意在老年後面對他人時落入下風,退休人群也需要信心與尊嚴,驅動他們面對未來的生活。
我寫過許多關於職場人成長的內容,但我從來沒有將目光投入到退休人群之中,直到我看到我的粉絲中有50歲以上的人群。
退休人群的消沉與頹廢,廣泛的存在於社會之中,但很難得到重視,很多人認為這是自然衰退的附屬,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但並非如此,一萬個退休人群中,即使是僅有一個生活積極樂觀的,都代表消沉與頹廢,並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