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的「灰色心理」:源自於對現實的無力感與失落感

2020-08-27 職場手記

他曾經是一個開明包容的人,

起初,花白的頭髮與日漸衰朽的軀體,並沒有阻止他去適應這個世界,

他雙眼緊緊的盯住手機,他雙手有節奏的敲擊。

年齡從來不會阻礙與世界的互動,

但他確實在日漸消沉,他的互動也不再充滿激情。

過往記憶在腦海中不斷地回放,

他逐漸不再與這個世界互動,而是縮成一團望向遠方。


退休後的

生活

他縮成一團,望向遠方,但並未感覺到年少時能體會的那種充滿希望的未來,他雖然望向遠方,但腦海中不斷重複的卻是回憶。

未來的美好在於它本身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這種不確定性意味著我們還有著機會、還有著可能,我們可以彌補過去的錯誤,也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

但對於一類人群來說,他們不願意關注現在,更不願意去憧憬未來,他們的腦海被過往的回憶佔滿。


01

他們是誰?他們是已經度過人生中大半時光,得以卸下重任的退休人群,他們在壯年時憧憬著現在,他們現在卻在憧憬著壯年。

我們在社會中摸打滾爬時,最希望的放鬆方式是什麼?有人希望可以通過旅遊放鬆自己、有人希望可以做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但在社會摸打滾爬時,這些願景是不易實現的,因為那時候的我們,總是缺少兩樣關鍵的東西,也正是這兩樣關鍵的東西,使我們步入社會,摸打滾爬。

我們缺少的兩樣東西,是時間與金錢,我們許多時候不得不出賣勞動力(時間),來換取(金錢),得以維生。

但那些我們希望完成的事情,希望去得以體驗的東西,卻往往被這兩者限制,時間與金錢似乎是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是我們在追尋自由意志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不過,當他們得以退休時,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他們具備了時間與金錢的雙重因素,他們本應該為實現曾經夢寐以求的東西而快樂才是。


02

但顯然我們都知道許多「退休人群」並不快樂,甚至於他們在得以退休後,反而比工作時表現得更為憔悴與消沉。

「我公司的李總,在職時精力充沛,50多歲的年齡看起來像是40出頭,退休2年後,再見到他卻看起來像是有70多歲,整個人的精氣神已經完全不同」。

我認為對退休人員,我們一直有一種誤解,就是認為在職時越是身居高層的人,退休後越是容易「不快樂」。

許多人認為這是由於退休後失去了企業生產資料的支配權,從而導致了支配權缺失後的認知失調,產生了「失落感」導致意志的消沉。

在我看來這或許有一定的影響,畢竟從資本角度來看,掌握生產資料也從一定意義上擁有了對他人意志支配的基礎。

但這並不是全部的影響因素,我更傾向於退休人員進入了一種「灰色心理」狀態之中,而正是在灰色心理的影響下,退休群體表現出了消極的心理狀態,那麼什麼是灰色心理呢?

  • 消沉:在灰色心理的影響下,許多退休人員產生了消沉的心理,時常感到不安,無法合理控制自己情緒。
  • 頹廢:退休人員突然結束了工作,表現出了頹廢的傾向,對大部分事物不再抱有興趣,提不起熱情。
  • 暴躁:灰色心理的負面影響,使得退休人群時常感到煩躁,情緒上比較暴躁,經常因無名原因而暴怒。


他們

因何如此?

工作時,我們不可避免的會遇到許多突發、出乎意料的情況,這時常使我們感到焦慮與煩躁,也使我們產生逃離的衝動。

現如今許多人期盼財務自由的背後,正是對工作的逃離衝動,而退休後焦慮本應隨著工作的結束而消失,但為何許多退休人員反而感到更加的焦慮?

灰色心理的影響下,使許多退休人員陷入到負面的情緒之中,但灰色心理,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 對比

我們對自己的身份認知是模糊的,我們並無法像照鏡子一樣,得知自己的能力、觀點、思想到底處於何種狀態。

於是我們習慣性的與社會中的其他個體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來定義自己社會特徵的意義,從而獲得尊嚴或是動力。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將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特徵對比,稱之為社會比較,通過與不同背景人群的互相比較,我們才能了解自己的真實能力。

但在我們脫離工作場景,得以退休後,卻失去了可以進行對比的個體,或是對比的機會開始減少。

  • 對比產生的失落感:他們為何要退休,原因在於他們已經進入了衰退期,而在衰退期時他們與年輕人再進行比較,則產生了「無力感」,這種無力感,最終使他們產生了「失落感」。

「在失落感的影響下,他們不再願意嘗試新的東西,因為他們知道已經可能很難掌握,這也是為何許多子女勸說他們接觸新東西時遭到抗拒的根由」。

  • 年齡產生的無力感:他們在衰退期退休,身體機能已大不如前,之前一些可以輕鬆完成的事物,現如今卻顯得較為困難,甚至於許多事情他們是「無力完成」的。

「年輕時他們可以快速的學習一項新的技能,但退休後由於他們的記憶力、信息處理能力的降低,他們可能很久才能掌握一項新的技能」。

對比產生的失落感,年齡產生的無力感,使他們對自身的社會特徵產生了懷疑與否定,而這正是曾經他們賴以生存的能力。

社會特徵的優劣與否,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中賴以生存的競爭力高低,當退休人群開始懷疑、否定自己的社會特徵,實際上也是否定自己未來的生存價值,自然就導致灰色心理的出現。


2. 回歸心理

我有一年,去拜訪公司退休的老總,和他在院子裡坐了大概一下午的時間,暖暖的太陽曬得我們都不願意說話,我們只是靜靜的享受一個愜意的午後。

在我臨告別時,老總和我說他現如今基本每天都是如此度過,他發現如今的他更容易觸景生情,也更容易陷入回憶中無法自拔,他品味回憶,卻不願意再面對現實,也提不起任何做其他事的興趣。

實際上,我非常理解我這位老總的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衰退期的到來,他的判斷力、記憶力與思維邏輯能力也在隨之下降。

並且隨著脫離工作環境,接觸人群的減少,退休人群接觸外界的機會降低,使得沒有新的事物頻繁出現,退休群體的思考大多沉浸在回憶之中。

畢竟回憶自己的高光時刻帶來的滿足感,遠高於面對自己如今的衰退,但對過去的緬懷,並無助於對現狀的改變。

因此回歸心理導致的沉醉於回憶中的高光時刻,反而加重了退休群體對現實的無力感與失落感,使他們進一步的陷入灰色心理之中。


破除

灰色心理

不管是退休人員自己,或是退休人員的子女們,都不希望退休群體的晚年生活是枯寂的,也更不希望因為灰色心理的影響,與他人產生衝突與摩擦。

我時常可以聽到子女對退休人群苦口婆心的勸導,說你應該去尋找一項愛好、應該去接觸新的人群,但往往是收效甚微的。

因為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此,退休人群並非沒有愛好、不願意接觸新的人群而陷入灰色心理,而是灰色心理導致他們不願意發展愛好、不願意接觸新的人群。

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才是退休人群走出灰色心理的契機。


1. 緩解失落

正如我們前文所說,失落是影響退休後心態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首先我們第一步需要解決的,便是緩解退休人群的失落感。

正如道德許可效應一般,違背道德的往往是道德感較高的人群,那麼產生失落感的原因,往往是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具有較高的期待。

正如我那位老總一般,他在退休前,可並沒有認為自己的晚年生活會是如此,相反他充滿了激情,表示自己要去體驗那些自己從未體驗過的。

其實在剛剛退休時,他確實嘗試過,他嘗試過浮潛,嘗試過攀巖,但他的身體已經不再允許他這麼做,他將自己年輕時的期望帶到老年,必然會換來無盡的失望。

因此,退休後不應失去希望,也不應持有那些不可能實現的希望,對於退休人群來說,必須要重新梳理自己的希望與期待。

對於那些未曾嘗試或是嘗試後深感失敗的行為,都需要進行重新的梳理,這將有利的緩解失落感。

  • 1. 我們期待或是嘗試過的是我們喜歡的嗎?
  • 2. 我們是曾經喜歡還是現在仍然喜歡?
  • 3. 我們還有能力去進行嘗試嗎?
  • 4. 我們的同齡人有能力進行嘗試嗎?
  • 5. 如果有,那麼又有多少呢?是大多數嗎?

通過重新的梳理,便會發現許多讓我們感到失落的期待,正是大部分退休人群都無法嘗試的行為。

那麼又何必感到失落呢?


2. 建立信心

我們回想一下,作為子女在勸說退休人群時,是如何開場的?多半是你應該如何如何,你這樣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

我認為,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起到了灰色心理的助推作用,畢竟許多子女使用的方式,多為打壓與埋怨。

  • 打壓:所謂的打壓,指的是指出退休人群的不對之處,通過說教的形式對現有行為進行打壓。

「你這樣成天在家待著,沒有病也會閒出病來的,你一定要出去走走」。

  • 埋怨:埋怨便是希望通過增加負罪感,使行為按預期產生轉變。

「你這樣每天在家鬱鬱寡歡,我們也跟著心情低落,你真的應該多出去走走」。

我並不想在此怪罪子女的做法,畢竟對於許多子女來說,小時候也被如此對待過,自然也不會認為其中有何不妥。

但打壓與埋怨,並不會使退休人群的行為產生改變,反而這種行為打擊到了老人的自我價值感,使老人更加否定與懷疑自己的社會特徵與能力。

因此,作為子女需要的是為老人樹立自信心,增加老人對外探索的可能性。

  • 1. 對比:隔壁王大爺,今年比你歲數小,身體卻不如你,說明你對身體的保養很不錯。
  • 2. 誇讚:你說的這個觀點很對,我同事他父親和你一個年級,看事就沒有你透徹。
  • 3. 鼓勵:看出來現在時間多了,你現在不管是知識面還是思維深度,比以前還要厲害。

恨鐵不成鋼的激將法,並不適用於退休人群,畢竟他們是缺乏信心,而非缺乏勇氣,因此我們需要以誇讚與鼓勵代替打壓與埋怨。

畢竟在工作中,他們處處要強,處處拼搏,自然也不願意在老年後面對他人時落入下風,退休人群也需要信心與尊嚴,驅動他們面對未來的生活。


我寫過許多關於職場人成長的內容,但我從來沒有將目光投入到退休人群之中,直到我看到我的粉絲中有50歲以上的人群。

退休人群的消沉與頹廢,廣泛的存在於社會之中,但很難得到重視,很多人認為這是自然衰退的附屬,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但並非如此,一萬個退休人群中,即使是僅有一個生活積極樂觀的,都代表消沉與頹廢,並不「自然」。

相關焦點

  • 退休後的「灰色心理」:無力感與失落感導致的不願面對
    但這並不是全部的影響因素,我更傾向於退休人員進入了一種「灰色心理」狀態之中,而正是在灰色心理的影響下,退休群體表現出了消極的心理狀態,那麼什麼是灰色心理呢?消沉:在灰色心理的影響下,許多退休人員產生了消沉的心理,時常感到不安,無法合理控制自己情緒。頹廢:退休人員突然結束了工作,表現出了頹廢的傾向,對大部分事物不再抱有興趣,提不起熱情。
  • 有些人退休後為什麼會迅速變老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會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人,退休後就迅速變老了。這部分人退休前一般是西裝革履,頭髮溜黑,滿面紅光,昂首挺胸,春風得意。退休後則是另一番景象,衣著隨便,生活拖沓,頭髮花白,面無光澤,彎腰背駝,看上去老了很多。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失落,是不再裝了,不再演了,回歸「自然」了。
  • 是什麼讓玩家通關後產生失落感 淺談遊戲內的鏡像自我
    齊氏效應與心理擺之於失落感  通關一款遊戲後產生的失落感體驗實際上並不罕見,這份感覺同樣會出現在讀完一本好書或者看完一部好電影的時候,甚至在和一位博學者進行少有的深刻長談之後,也會在結束時產生失落感。這實際上是心理擺效應的緣故。
  • 失落感強的人內心也脆弱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會讓我們產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有的人這種失落感消失的很快,但是有的朋友卻總是沉浸在這種失落感中,而且,一點小事都會給他們帶來很強烈的失落感,通常這樣情況的朋友心理一般都會比常人更脆弱。
  • 葛葛|什麼是「無力感」
    文章 | 葛葛錄音248A      圖片 | Đốm Đốm什麼是無力感?當我們講出這三個字的時候,我們感受一下:是誰在無力?一定是「我」在無力。換一句話是不是在說:「我搞不定了,靠我自己我發現搞不定這一切,我平衡不了這一切」。
  • 失落感:沒有得到就沒有失去
    當一個人成功後,要如何面對現實,面對自己。當一個人失敗後要學會如何面對一切現實。這個問題,是我今天,想要寫的這篇博客的源由。每個人的一生都要有波折,人生的起起落落,這是常有的事。然而,有些人習慣了榮耀,習慣了門前車水馬龍,習慣了身邊有些甜言蜜語,習慣了讚美掌聲與鮮花,習慣了別人的阿諛奉承扥,當有朝一日,由於某些原因,身邊的這些東西,都失去的時候,他就有了所謂的失落感。
  • 失落感
    失落感       一位70歲左右的朋友在一次和我的聊天中吐露了這樣一句感慨:不知為什麼,現在的社會造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失落感!很多過去他們認為美好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已被淡忘甚至消失,讓這一代人只能在回憶中追尋,在比較中思索,這就是失落。
  • 失落感、孤獨感,是自己給的
    有時候真的會有很大的失落感,和孤獨感,把微信好友翻了一遍又一遍,要麼就是關係未到,要麼就是說不出口,很多時候只能放在心裡壓一壓,難過的時候再壓一壓。後來慢慢發現,有時候失落感其實是自己給的,過高的強求和不滿足,都是失落感的來源,古人說,人無完人,即使是孔老夫子也不能說成是完人,可我們總想把自己變成無所不能的超人,可超人、蜘蛛俠、鋼鐵俠都是在漫威電影裡才能看到的,真實世界裡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再多的要求都變成裡苛求,我們不能過高的要求別人,也不能過高的要求自己,有時候近乎偏執的要求只會讓我們越來越差。
  • 圍城:方鴻漸對現實生活的「無力感」來自於這六點
    你以為的總是你以為的,現實裡總是充滿了「無力感」,就好比老丈人先是安排在自家的銀行裡做一份閒差,說以後談了女朋友便認作乾女兒的,方鴻漸先是追求一起留洋的女博士蘇文紈,後又看上了蘇小姐的表妹,學法律的唐曉芙,被人看穿了品性瞧不上,劃清了界線。
  • 退休老人存在四喜四怕
    我是在基層工作,2006年退休,至今14年了,總結這十幾年的生活過程,我覺得老年人一般存在四喜四怕的心理。 1、喜歡活動,怕受寂寞。 退休後,老年人從緊張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一邊高興自已終於有時間去做自已喜歡的亊,一方面也感到空虛,苦悶,茫然無措,特別是看到自已的子女和周圍的人忙忙碌碌,而自已無所事事,更會增加他們的孤獨苦悶感,或抑鬱寡歡或發無明之火。
  • 很多人退休後寧可出去工作,也不願在家閒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人們辛苦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的年齡,可以拿著養老金好好休息,但還是有許多人在退休後選擇繼續找一份工作上班,到底是為什麼呢?究其背後的4個原因,著實讓人感慨不已。尤其是他們這一輩的父母,很多人都是沒有養老金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的身體肯定是越來越差,沒有養老金的保障,他們看病治療的費用只能由孩子來承擔,因此很多人都在退休後繼續在外打拼掙錢。
  • 退休五年老年人感悟:退休後的生活想要幸福,就要牢記一個字
    在上班的時候就想著當自己退休了就好了,退休後就要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肆意的做自己。可是真的退休後你會發現,生活還是那個生活,一切照舊。林大娘今年59歲,已經退休幾年了,說實話,這幾年,她算是體會了退休後的生活,這日子呀,真的沒有感覺比上班的時候輕鬆,反而更累了。
  • 一次次的失敗後,感覺心態崩了,這種深深的無力感,怎麼破?
    當經歷了一些挫折後,我們有時候會安慰自己,沒關係,盡力就好了。沒關係,下次還有機會。但是,漸漸地,我們開始變得悲觀,變得不再願意嘗試了。因此,距離自己設立的目標越來越遠……這種一次次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最後變得心灰意冷的心理,叫「習得性無助」。
  • 離婚後的女人的是什麼心理狀態?
    離婚後的女人的心理是自卑感、孤獨感、缺少安全感、失落感、自怨自艾的心理狀態。1、自卑感離婚後的女人第一個心理上的變化就是產生自卑感,每一個離婚的女人在離婚後都會感覺被丈夫拋棄了,會覺得自己很差勁,不夠優秀。
  • 基層幹部的「失落感」咋這麼強烈
    忙了才能有作為、有進步,但另一方面,從待遇、編制、心理和輿論上,的確該多關愛這個群體!」說這話的,是遼寧省法庫縣孟家鎮黨委書記劉尚志。作為一個「老基層」,他已在孟家鎮連續工作了29年,對基層幹部這個群體,最熟悉不過了。日前,《人民日報》記者跟隨他一整天,感受一位鄉鎮黨委書記的忙與責。    基層幹部很忙是當事者的狀態;基層幹部很閒,「一張報紙混一天」是其他人對基層幹部的印象。
  • 塞外孤狼磊哥:一個失落感很強的人,應該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
    塞外孤狼磊哥:一個失落感很強的人,應該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失落感,一般在性格、心理、及自身素養方面有缺失的人群發生機率比較大。因為你對萬事萬物的認知不是很全面,甚至因為一葉障目,導致你不能客觀正解的去看待事物,得出不確切的結論,多半是錯誤的理解。
  • 大鵬首導現實題材電影《吉祥如意》,源自真實經歷
    大鵬首導現實電影源自真實經歷在導演版特別海報中,冬日的落雪覆蓋院落,土地上、屋頂上、圍牆上、高高掛起的紅燈籠上都堆起了積雪,門口的春聯、大鐵門上的福字、地上的鞭炮渲染出濃濃的年味。畫面的中心是一臺攝影機,大鵬坐於攝影機前,而鏡頭對準的拍攝對象竟然也是大鵬,攝影機如鏡子一般映照出兩個大鵬。
  • 心理學:如何克服你的失落感,用這幾種方法可以輕鬆解決
    我們的失落感來源於品嘗到美好事物而又失去,心裡會有很大的落差感。大多數人的失落感來自生命中心裡重要的人事物,突然間消失沒有人和事物可替代它在我們心裡的位置。久而久之就會感覺到失落感。長期的失落感對身體會有很大的影響,情緒壓抑,體內會產生毒素,導致內分泌紊亂,會生病,也會減少壽命的。心裡總是覺得缺少了什麼,有些的人外在無法完整完成一件事情,雖然他覺得那件事很重要,但依然無法完整完成。
  • 妻子退休了,夫妻感情變得不如以前,難道都是廣場舞惹的禍?
    導語退休,是多少人盼望的時光。本想著退休之後好好享受家庭生活,可是事與願違,很多家庭在妻子退休後變得越來越糟,甚至離婚解體,原因是多方面的,廣場舞只是其中之一。正文退休,對於婚姻中的人來說意味著結束工作,有時間有精力打理家庭的事情了。
  • 灰色瞳孔
    從今天早上醒來發現眼前的一切已經完全變成灰色,我沒有任何的不適應,因為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