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對父母最好的關心,是用心傾聽父母的心聲

2020-09-06 一抹愚

01

大家都聽過「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父母心之所以可憐,是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卻不能理解父母的愛,甚至誤會父母。一直要等過了很久之後,我們才會幡然醒悟,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一生。

因為年少,沒有經歷世事雕琢,不知道人生的種種滋味,所以總是沒辦法理解父母的疼愛和保護。後來長大成人,經歷了一些酸甜苦辣,才後知後覺的明白父母的一番苦心,才想起來回報父母,關心父母。

關心父母時,我們的表達方式常常是簡單而粗暴的,比如直接給父母一些錢,或者給父母買些吃食,再或者給父母買些喜歡的衣物。這些關心父母的方式,真的是父母心裡最想要的嗎?

其實,父母心中最想要的,不是兒女給他們多少錢,也不是兒女給他們買多昂貴的禮物,而是兒女能用心傾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不孤單,沒憂慮。

「傾聽」,就是傾下身,用心聽。這是一直以來我對「傾聽」這個詞的理解。傾聽說的不僅僅是聽的動作,更強調的是聽的態度。傾聽時,需要我們保持謙虛、認真、用心的良好態度。

我們作為兒女的,在面對父母時就應該如此,不僅要傾聽父母的心聲,更要用耐心、認真、用心的態度傾聽父母的心聲。我們只有用心聽了,聽清楚聽明白了,才能做到真正的關心父母,向成為一名合格的子女的目標不斷前進。

02

我們對父母最好的關心,是學會傾聽父母的心聲,明白父母的所思所想,然後針對父母的具體想法,給父母想要的關心。

對於善於表達,喜歡交流的父母,我們可以多多陪他們說話聊天,從他們的話語中來了解他們心裡的想法,傾聽他們的心聲,然後完成他們的心願,讓他們快快樂樂地生活。

當然,在傾聽父母的心聲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小困難,因為有些父母習慣了沉默,不是善於用語言來表達自我的人。

由於生理或心理性格等多方面的影響,有些父母不善言談,不愛與人交流,常常保持沉默,將所有想法都壓在心裡,即便是最親密的家人,都難以走進他們的心裡,子女們也無法了解他們的所知所想、所欲所求,要想他們敞開心扉,讓子女傾聽他們的心聲更是不可能的事。

這時候,作為子女的我們,就要從父母的行為舉止中了解父母,用心、認真、耐心地傾聽這類不善於用語言表達的父母的心聲。

對於這類不善於用語言表達自我的父母,我們可以接近他們、觀察他們,從他們行為舉止的細微之處來傾聽他們的心聲。

這種細微之處,可以是父母看似不經意的眼神,比如父母聽你討論某個東西或者某件事時,雖然沒有言語,但是抬起了一直下垂著的眼皮,或者眼神突然亮了起來。

這種細微之處,也可以是看似無意的動作,比如父母在飯桌上總是吃某一道菜,或者在你討論某些話題時直接站起來離開。

只要我們真的用心、認真、耐心地傾聽父母的心聲,即使父母保持沉默,我們也可以從他們看似不經意的眼神和動作中,了解到他們內心的真實需求,做到真正關心父母。

03

長大後的我們,經過歲月的洗禮與世事的雕刻,往往變得精細而自我,覺得自己特別厲害,很了不起,也覺得父母老了,他們的所作所為與這個世界脫節了,所以常常會以自己的想法幫父母做決定,規劃父母的未來。

我們自以為是的認為這是為父母好,其實父母一點都不喜歡。就像小時候父母用他們認為好的方式來愛我們一樣,那時候我們也不喜歡,還總是抱怨父母不懂我們。這就像是一個輪迴。

一直自稱跟隨時代步伐的我們,要想比父母做得更好,就必須摒棄用自己認為好的方式來關心父母這種做法。我們要想做到真正的關心愛護父母,就要利用一切方法認真傾聽父母的心聲,了解父母的想法,用父母喜歡的方式關心父母。

04

認真傾聽吧,聽清楚父母內心的真實需求。

傾聽,可以使我們知道父母需要陪伴的心聲。父母為孩子付出的天性,總是讓父母隱藏起心中想要子女陪伴的渴望,習慣對子女說自己很好,讓子女專心工作和生活。如果我們認真、用心傾聽父母的心聲,一定會發現,父母這樣隱忍的愛的背後,是滿滿的孤單和寂寞,他們渴望我們陪伴左右,一起吃飯嘮家常,聽他們講講那些過去的關於人生的故事。

傾聽,可以使我們了解父母需要尊重的心聲。我們跟隨時代潮流,自稱時代新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總是看不起父母的愛好,嘲笑父母的審美,反駁父母對某件事的看法,讓父母一次次的情緒低落。如果我們仔細傾聽父母的心聲,一定會發現,我們每一次的嘲笑和反駁都讓父母傷透了心,父母需要我們的尊重,尊重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就算我們做不到跟父母的愛好和觀點相同,但至少不要嘲笑和反駁他們。

唯有傾聽,我們才能在與父母的一次次接觸中,明白父母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唯有傾聽,我們才能在了解父母的心聲之後,學會真正的關心父母,學會用父母喜歡的方式愛護父母。

用心傾聽,傾聽父母的心聲,這是兒女對父母最好的關心。

我是作者青梔,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您看完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穫。

相關焦點

  • 傾聽的藝術
    說話的藝術是一門學問,而與之相對的傾聽也是一門需要修行的課程,傾下身,用心聽,可能是每個人從桀驁不馴的青春期步入成熟穩重的大人前的必修課。對「傾聽」這個詞要如何理解呢?傾聽不僅僅是在聊天中擺出洗耳恭聽的姿態,更加強調的是聽的態度。
  • 送父母去養老院是不孝嗎?過來人說出心聲:這是我能給的最好的了
    而一些網友持反對意見:家裡小的要上學,大人天天上班忙不過來,老人患上老年痴呆,很容易在家裡出現意外,而且因為患病的老人不能自己出門,也會感到非常孤獨,把父母送去好一點的養老院,這是我都能給的最好的了!真正的「不孝」是不關心、不過問、不照顧、不傾聽。
  • 回家,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父母,不求兒女捎金帶銀,不求兒女位高權重,只求兒女能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早日回家,回家,才是每個當兒女的對父母最好的回報!屏幕上隨之打出一句話:回家,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長唱不衰,家喻戶曉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歌詞雖簡單,但極其樸實、實在,道出了每位父母的心聲
  • 父母的「薄情」,緣於更良苦用心
    01林清玄說:「父母對待兒女,雖然兒女像風箏遠揚了,父母的心總還是綁在線上。充滿愛的臉是文字難以形容的。愛,只能體會,不能描繪。」小時候,我們總以為父母是無所不能的,不管遇到了什麼難事,只要向父母開口,父母就一定會幫你解決。比方說,你和父母一起去集市,看到好看的衣服,就不肯走了,還哭著要買回來。父母拗不過你,只好把衣服買下了。
  • 孝順父母不能等,讓我們用心去感恩
    ,讓我們用心去感恩為什麼十跪父母恩?五跪:父母真情比海深,為孩花錢不心疼;早起晚睡賺鈔票,自己不舍花分文;莫讓孩兒差別人,恨把黃土變金銀。六跪:兒女出門娘掛念,夢魂都在孩身邊;常思常念常許願,望孩在外多平安;倘若音信全不見,東奔西跑夜不眠。
  • 兒女成家後不理父母你能怎麼樣?
    兒女結婚後,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生活,一心一意搞好自己的小家,心無旁騖的過好自己的的日子,很好,很正常,無可厚非,無可挑剔。做為父母,看到兒女能盡心盡責的過好自己的小日子,都會感到欣慰,感到放心,都會理解諒解。他(她)們過的好可能和父母沒關係,他們過的不好肯定也讓父母擔心煩心和揪心。即使兒女尤其是另一半做的不好,甚至有點過分,也不願說不好說不能說不敢說。
  • 好好說話,是父母的必修課,也是兒女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妻子生病時,丈夫明明很關心妻子,嘴上卻一定要不依不饒:「發燒了吧?該!誰讓你穿這麼點衣服出去瞎浪?降溫了你不知道?」>好好說話,是兒女對父母最好的報答這才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最好報答。而實際上,時間走一天,父母在這世上活著的時間就少一天。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一點,或許能對父母多一些耐心和寬容,少一些抱怨和冷漠。
  • 父母老了會「拼兒女」?並不是「撐臉面」,別讓父母在人群中落寞
    然後你就會發現,在人群中那個笑得最燦爛說話聲音最高的人,十有八九兒女「混得」最好的人家,旁邊的人都投去羨慕的目光。當然有人歡喜也有人落寞,跟那個最高興的人比起來兒女生活不好的老人,輕聲附和低著頭若有所思。
  • 父母對兒女奉獻一生,老了幹不動了,兒女對父母卻是各種嫌棄
    中國的父母很可憐啊!自從把兒女們生下地,就時時刻刻都在為兒女們付出和操心。再苦、再難、再累,就算是窮得要飯吃,就算是把自己餓死,做父母的也從未對自己的兒女有半點兒怨言和嫌棄,從不讓兒女受半點兒委屈,更從未想過去拋棄兒女,真的是做到了付出一切代價來養兒養女。等兒女長大了,又操心她們結婚成家。
  • 陪伴,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時間把陪伴熬成了最好的愛意。有一種陪伴,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陪伴父母,是兒女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與父母相伴的日子,能陪伴父母說說心裡話,嘮嘮嗑,認真傾聽他們的煩惱和趣事呢。
  • 父母和兒女之間,為何總是爭吵?
    兒女的生命是不依順著父母所設下的軌道一直前進的,所以老人總免不了傷心—— 老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需要順。」這一句是《弟子規》裡的金玉良言。然而我們道理學了很多,卻依然做不好父母眼中理想的孝子。——義大利·亞米契斯然而他們從來不耐煩,總是用心地回答你,用心的教育你,用他們超正的三觀引領你去認識這個美好的世界。那時你的爸媽從來沒有嫌棄你事多,也沒有嫌棄你話嘮,他們用盡心力培育你,你是他們愛的延續,他們覺得為你做什麼都是應該的。
  • 一個農村老父親的心聲——做子女的最好要按月支付父母的撫養費
    老大爺一直把我當知心朋友看待,他向我透露了自己的心聲——做子女的最好按月支付父母的撫養費!做父母的再苦也不會問子女要錢,做子女的想想,你每月支付了父母的生活費了嗎?很多年前,我們縣的父母官首次給全縣老人發紅包,許多老人發出了:「黨和政府比兒子還要親」的心聲!直到現在,每一年老人都有紅包,敬老愛老活動一直在桐廬延續。
  • 陪伴父母就是我們最好的孝順
    是多麼熟悉的一首簡單的兒歌,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每年的生日父母都會準備好一個生日蛋糕或者還有小小的禮物會神秘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會高興的歡快的跳起來。小時候唯一期盼的就是自己的生日,長大後我們的生日父母依舊沒有忘。可是父母知道我們的生日,我們做為兒女知道父母的生日嗎!記得以前還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問了個問題說你們知道父母的生日嗎,以她們的生日寫篇作文,當時的我一頭霧水根本就是無從下手。
  • 兒女滿身珠翠,父母滿身灰塵,或許兒女是父母天生的債主
    這種兒女自發的行為全憑自覺,或許有人終其一生都會寄生在父母身上,認為向父母索取天經地義。也或許有父母儘管認識到子女已經成長為巨嬰,依舊任勞任怨的為兒女打拼。很多父母對兒女的態度超乎尋常的相似性:無論兒女生活富貴還是貧困,都會省吃儉用為他們省下一筆保障未來生活的錢財,哪怕為了省下這些錢,主動把生活質量降低在一個令人髮指的程度也在所不惜。
  • 「比起孩子事事獨立,我更願讓他啃老」,老人說出多少父母心聲
    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就是望著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因為我們彼此都清楚,父母不能陪伴孩子走過一生,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非常重要。但孩子獨立的標準如何判斷呢?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就是孩子將來「不啃老」,他們能夠擁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依靠父母。
  • 最高級的炫富:給父母孝心,給愛人暖心,給孩子關心
    孝心是尊敬,是耐心,是關懷父母的身體,是理解父母的用心。父母與子女是彼此贈予的最好禮物。父母的愛能激發起孩子對世界的好奇與關心。多給孩子一點關心,父母也要多多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愛,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
  • 兒女是父母一生的牽掛
    父母盼望兒女不為別的,單單是想兒女早點結婚,過上幸福的好日子。這是父母最好的盼望。父母老了,受傷的一雙老手上都是疤痕。我的父母都是農民,整日忙活農活,現在也是快60歲的人了,整日裡還在忙活著掙錢,為了我操碎了心。想想自己三十多年都在做什麼,真是慚愧難當。父母除了農忙,閒暇時做一些小生意。就是想著我結婚的時候和以後的生活更好點,不給我添麻煩。母親一雙手也布滿了老繭,受了許多的傷,留下了許多的疤痕,看的我很是心疼,卻又感到無能為力。
  • 父母晚年「倔強」的脾氣,源自於:子女忽視了父母的人格
    ,兒女就是父母活著的希望。我都會停下手中的事,坐在那裡傾聽他的訴說。傾聽的多了,我們爺倆的關係反而越來越好。你能耐心的傾聽他說話,說明你是認可他的,並沒有忽視他。對於子女而言,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需要靜下心傾聽父母的話就足夠了。最後呢,就是關於父母人格的問題,作為子女一定尊重父母的意願。「哪裡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如果子女強行的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父母,那父母必然會跟你反抗。
  • 中秋佳節,不能回家陪伴父母的兒女,要完成這四件事,讓父母快樂
    於父母兒女來說,在這個團圓節裡,兒女思念父母,父母思念兒女。正是如此思念,促使兒女千方百計趕回與父母團聚度佳節。說實話,漸漸老去的父母,他們對遠方兒女的思念,比兒女對他們思念,往往更強烈,更迫切。或許,遠方的兒女,也能理解父母的如此心思。但是,有的兒女,由於工作忙等原因,不能回到父母身邊陪伴老人度佳節。父母雖然理解兒女的難處,但是,不能回家陪伴父母共度佳節的兒女們,千萬別忘了啊!
  • 父母,就該幹涉兒女的婚姻大事
    一般來說,在中國,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對兒女的感情和婚姻進行一定程度的幹涉。其中,幹涉女兒的會比幹涉兒子的更多。女兒畢竟是要嫁出去成為別人家的一份子,不想她受委屈。兒子就不一樣了,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能娶到媳婦就很不錯了,更何況,感情和婚姻裡,男人,一般也吃不了什麼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