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家指出,從心理學角度,所謂真愛,就是對另一半完美的注視,要求全身心的照料和呵護,對方最好如一位完美母親般對待自己。
另一位叫李銀河的社會學家認為,夫妻之間產生了他喜歡我我也喜歡他的這種情感,雖然他們並不是一見鍾情,也沒有羅曼蒂克般浪漫的激情,但這種相互喜歡的情愫就可以被稱為真愛。
也許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曾經有那麼一些故事驗證了他們的觀點。
但小編認為,我們處在一個極度複雜的社會中,原始的真愛或許是純粹的,當它被社會的大環境滋養之後,它其中蘊含的元素絕對不是單一的。
站在現實的浪尖回望這兩種觀點,它們真的經受得住實踐的檢驗嗎?
心理學將真愛定義為毫無保留的關注,要求對方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尋找真愛的過程變成了一個返童的過程,真愛將戀愛中的兩個人變成了無法自理的嬰兒,尤其是在精神世界中,需要對方全身心的呵護。
對母愛的渴望是人的本能,但它絕不應該成為鑑別真愛的標準,在嬰兒時期,母親是我們的全世界,因為她是我們與這個世界最親密的聯繫,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與另一半的相處應該是交互式的,你來我往的付出才是通往真愛的正確道路。
心理學將真愛的門檻提到了無法企及的高度,人們拿著這套標準去尋找另一半,從此尋找真愛的道路變得越來越坎坷,因為他們發現,要找到這樣一位完美注視著自己的伴侶實在是太難了,所以他們不斷的戀愛分手,結婚離婚,抱怨自己為什麼找不到真愛。
不是因為真愛難覓,是因為這樣的評判標準本來就有問題,這樣的完美關注是一種非常病態的愛。對人這個主體來說,我們需要在愛情中獲得滿足感,也需要在友情中獲得共鳴感,需要在工作中獲得認同感。不分心的注視是不可能的,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才是健康的婚戀關係。
李銀河的觀點讓真愛的門檻變得非常低,他認為彼此覺得很愛對方的情愫就可以稱之為真愛,如果真是這樣,那真愛隨處可尋。
心動是非常容易的,調查顯示,人的一生中,心動的瞬間可以達到幾萬次,每個人的一生也大多不止談一段戀愛,除了渣男渣女之外,大多數人都是走心了的,我喜歡你,你喜歡我,所以我們在一起,彼此對這份感情都是珍惜的,但我們有信心說對我就是我們的真愛嗎?
如果真愛那麼容易,那我們似乎總是在得到它和失去它的過程中徘徊,我們不斷分分合合,甚至有人在婚戀過程中與第三人也產生了這種情愫,與第三人的愛意又是真愛嗎?那這中標準的真愛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它似乎讓這個世界亂了套,它跳脫了道德標準之外,成為無序欲望的華麗外衣。
彼此感覺相愛只是真愛的預備階段,意味著這段關係的感情基礎非常不錯。其實在每段戀愛中都有這樣的時期,我們稱之為熱戀期,在這個時期我們自動給對方加上了濾鏡,覺得對方就是Mr right,但絕不能將它就認定為真愛。因為這個時候對方在你眼裡是失真的,彼此所謂的幸福快樂是有幻想的成份在的。
真愛是歷經歲月打磨後,經過柴米油鹽侵蝕後仍然對彼此充滿愛意的東西,是年少時不顧一切的放肆到成熟後溫潤如玉的克制,那是時間對兩個人考驗後留下的遺蹟。
真愛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是兩個人在相處的一天天,一年年積累而成的,那是由心動產生的無數量變引起的質變,它難以捉摸但似乎又無處不在,初見時的心動裡有它,蹉跎歲月陪伴裡有它,愛情結晶血液裡也有它。年輕人是沒有資格說自己的愛情就是真愛的,因為這份感情沒有厚度和廣度。
人的一生漫長又短暫,因為相愛而在一起只能說明這段感情有成為真愛的潛力,彼此心動而沒有在一起是真愛停止在了預備階段,愛過最後卻錯過是真愛未遂。
什麼是真愛?我們終其一生有沒有得到過真愛?當你垂垂老矣坐在夕陽下回憶往事時,你身旁的那位會給你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