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讚嘆熱播劇《以家人之名》,時間進度是掐的真準。
就在七夕這個骨節眼上,李尖尖分手了!
無論朋友們有沒有看劇,都不影響吃瓜。李尖尖作為家人們的掌上明珠,竟是「被分手的」。
她還未談夠一個月的初戀男友,在索吻失敗後,表示和李尖尖更適合做朋友。這一波操作讓網友們幸災樂禍起來。
這就關聯到一個經常談到的話題:愛情和友情,到底區別在哪?哪個價更高?
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科學,對於愛情和友情這兩個研究課題,是不會放過的。
人的一生中,會先接觸友情,再相逢愛情。
心理學家戴維斯認為,友情包含8個關鍵詞:歡樂、互助、尊重、自由、接納、信任、理解、交心。
做到這些,足夠讓你交到朋友、成為一名合格的朋友、維持一段緊密的友情,這也是我們從小到大逐步學習的東西。
但是呢,愛情在包含這8個關鍵詞的基礎上,還有2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激情和關懷。
關懷可不是簡單的關心照顧,而是極大限度的付出,以及在各種爭執中永遠作為對方的擁護者或辯護者。
愛情,似乎在本質上,就具有「舔狗」的屬性。
我們再來看愛情研究大師——耶魯大學心理教授羅伯特·斯騰伯格的觀點,也就是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
他認為,兩個人的愛情,有3個組成要素。這三要素是愛情必須的,卻不是友情所必須的,愛情和友情存在著區別。
一、激情:彼此情緒上的著迷,也可以簡單理解成生理上的欲望;
二、親密:兩人在愛情中靠近對方、給彼此帶來舒心與溫暖;
三、承諾:短期內開始愛一個人的決心,長期裡經營愛情的至死不渝。
然而,並不是每一段愛情,都具備以上3個要素。斯騰伯格將這些不完全具備3個要素的「非完美愛情」,通過組合,劃分出了6類。再加上「完美愛情」,一共7種愛情狀態。
一、只有親密:喜歡式愛情
在一起感覺很舒適,但缺乏激情,不願意做出承諾。
二、只有激情:迷戀式愛情
被對方強烈吸引,但除此之外,並不了解對方,沒有想過未來。
三、只有承諾:空洞的愛情
就像純粹地為了結婚,跨越了親密和激情。
四、親密+激情:浪漫的愛情
身心投入於過程中,不在乎結果。就像很多浪漫戲,大多以慘劇收尾。
五、激情+承諾:愚昧的愛情
沒有親密的激情,是生理衝動;沒有親密的承諾,有如空頭支票。
六、親密+承諾:伴侶式愛情
這可能是最接近完美愛情的一種形式,但缺乏激情,也就失去了愛情的感覺。
七、親密+激情+承諾:完美愛情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李尖尖和鄧舒然,兩個年輕人,因為有共同話題走到一起。但他們離真正的愛情,可不止差了一點。
李尖尖是個樂觀乾淨的女孩,從小在父親和哥哥們的懷抱裡長大,涉世未深,還不懂得承諾,並且拒絕了男朋友的索吻。
所以說,在現階段的愛情觀念裡面,她缺少承諾和激情,追求兩個人在一起的舒心與溫暖,局限於「喜歡式愛情」。
鄧舒然是李尖尖的學長,年齡比李尖尖大,但也被凌霄和賀子秋批為不成熟。從劇情來看,他的愛情世界中,有著親密與激情,卻缺少了承諾。
這個稚嫩的創作者,縱使富有才華,擅長藝術,但由於對未來這個話題的難以把量,致使他追求「浪漫的愛」。
為什麼說年輕人錯把喜歡當愛情,在一起也難結出果實,是有理由的。
年輕人僅憑熱血與純真,就能擁有一段很好的友情,但他們從未肩負更重的心理壓力,對待愛情,顯得力道不足。
年輕人難以把握比友情更高的愛情,被人冠以「不成熟」,這同樣不是他們的過錯。
包括所有的成年人,我們對待愛情,最需要做的就是,在把心動轉化為愛情之前,先想清楚,新關係和新關係中的對方,自己是否足以負荷和接受。
畢竟愛是愛,關係是關係。愛可以是沒有理由的、沒有限制的,而關係不能。
最後,在這個七夕節的傍晚,祝願每一位單身朋友有情人終成眷屬;陷入愛河的朋友們,奔向完美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