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臺灣庭院故居,文人理想與生活美學的結合

2021-01-12 舍非園藝

提到林語堂我們並不陌生,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化大師,他曾憑藉《京華煙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演講臺上他是幽默風趣的智者,是那個時代「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語言天才。

關於這位文化大家的故居,大家一定很感興趣,而且是經由他自己親手設計,可以說是融合了文人理想的居所,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01

找到故鄉的「味道」

時光回溯到1966年,在美國居住了30年的林語堂準備回臺灣居住,林語堂旅居海外多年未置一宅,定居臺灣後,為表對名士的尊重禮遇,臺當局特意在陽明山上劃出一塊地,隨他自己的意思創造新宅。

臺灣的陽明山,從日據時代起便是臺灣社會的美宅聚落,這裡青山翠谷,原野開闊,不同的季節,杜鵑花、櫻花、茶花、桃花、杏花、菊花、梅花等各領風騷,漫山遍野團團似錦。在大眾眼裡,住在山上,及得上神仙生活。

除此之外,陽明山的地貌和景色跟林語堂故鄉福建龍溪很像,能聽到親切的閩南話外,其中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林語堂先生作為「生活家」的美學趣味和人生態度。

儘管先生離開人世已經有30多年,但是站在這座建築中,仍然能夠真切感受到一種特殊的味道,一種只屬於林語堂的味道。

02

親自設計,融會中西之美

在宅院的設計中,林語堂將西班牙建築設計風格與中國四合院結構相結合,打造出這棟世外桃源,整片地660平方米,室內約290平方米。設計由他本人親自設計,具體施工則是由臺北「國父紀念館」的設計者、著名建築師王大閎負責完成。

整個白色的建築體是以中國四合院為架構的,但是卻糅合了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

從西式的拱門走進,穿過短短的迴廊,就可以看到透天的中庭,廊柱是白色的,上部分被設計成螺旋狀,靈動如蛇,是南歐西班牙風格。

從設計的細微之處,我們可以感覺出主人腳踏東西方文化的痕跡。

中式院落環繞西式小樓,合璧後的效果是「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中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乳白色的牆上託著藍瓦房簷,給這個亞熱帶四合院帶來降溫的功效,蒼蕨、藤蘿、翠竹別致地散落在院中。

最有特點的是中庭的其中一角,有一個小小的水池,一座小巧的假山上種著翠竹、楓香、蒼蕨、藤蘿等植物,有幾條花色鯉魚在其中遊弋。據說先生在時,常常喜歡坐在池邊的大理石椅子上,仰觀空中雲捲雲舒,俯察池中遊魚嬉戲,自有「持杆觀魚」之樂也!

03

自然的審美趣味和美學追求

林語堂曾說過「如果想生活得舒服從容,需要懂得糅合,在自由和節制中獲得微妙的平衡。」所以在日常居住中,他認為,一個房子應該的樣子是「幾分零亂,既不太清潔也不太整齊,房裡沒有多事的女傭拿著抹布見一樣擦一樣。」

林氏的會客廳散散地擺著茶几、沙發、餐桌、餐椅,屋子裡沒有多餘的擺設,清爽得體,實用又親切,正是七分莊嚴中帶三分隨便。

他認為,最優良的建築應該是這樣的:讓吾們居住在裡面,不會感覺到這一個處所天然景象消滅而人工技巧發端。

為了這個緣故,色彩的應用至關重要,中國廟宇的赤圬牆壁很和諧地與青山紫氣相糅合而它的屋面塗上綠色的釉彩,或是深藍的,或是紫的,或是金黃的,與深秋的紅葉,明朗的晴空相融合,給我們一個和諧的整景。吾們立於遙遠的處所而眺望之,不禁擊節嘆曰:美哉!

04

閒適實在,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先生一生中寫了很多「生活的藝術」的文章,以此來倡導一種閒適實在的生活,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目睹先生真實的生活過程。

現在有了這一所建築,有了實實在在的書房,梔子花樹,南洋杉和他的墓碑,我們仿佛看到了視人生如「一出滑稽劇,有時還是做一個旁觀者,靜觀而微笑,勝如自身參與一分子」的林語堂,在過著很悠閒的生活。「軒窗啟敞,聽金蟬曼唱,微風落葉,愛籬菊之清芳,賞秋月之高朗。」

水池的邊上,就是先生的書房了,對於一名文人來說,書房的意義自然非同小可。對於理想中的書房,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一書中是有具體的描寫:許多文人的書齋,面前總有一個清雅的小院子,它充滿著幽靜的氣氛。

在這個小院子的中央,矗立著一兩塊嶙峋有致的假山石,滿布著波浪形的紋理;或則幾塊古怪的木根,形如山石,叫做木假山,旁邊擠生著一簇細竹……

關於先生的書房,從面積來看並不太大,黑色的沙發,黃黑色木地板,溫暖的檯燈。營造一種古樸優雅的氛圍。

書桌上擺放著一臺「明快打字機」,這是在1947年時,林語堂以他發明的「上下形檢字法」設計鍵盤字碼,花費12萬美元請工程師製造出來。

可惜當時因中國遭逢內亂,廠商不願生產,林語堂也因此瀕臨破產。後來,「明快打字機」的鍵盤曾授權使用於IBM的中譯英機器。

林語堂過世後,臺灣神通中文計算機以「上下形檢字法」發明「簡易輸入法」,成為現代人常用的計算機中文輸入法。

關於閱讀,他曾說讀書的目的有二,「面目可愛」和「語言有味」而已。「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就時間、空間而言,簡直就是被監禁於周遭的環境中。

「用軟綿綿的大枕頭墊高,使身體與床鋪成三十度角,而把一手或兩手放在頭後。」這是林語堂認為的「人生最大樂趣」的讀書法,也是他提倡的「躺在床上的藝術。」

據林語堂女兒林太乙說,晚年定居臺灣的歲月是林語堂最愜意的時光。可以想見,在這座他親自設計的宅院裡他找到了內心的安寧,度過了屬於他的閒適歲月。

生活的藝術,居住的藝術,文人的理想和審美追求,在這一方庭院有了完美的呈現,而留給我們的則是更多的思考,關於居住,關於美與生活。

相關焦點

  • 當美學與初戀結合時,我,莫得感情
    最後,無論是談戀愛還是審美,都是為實際的生活服務的。基因利用愛情和審美無非是想讓作為工具的我們變得更活躍,主動地生存和繁衍。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未來把握在自己手中,為了生活得更美好,將有共通之處的戀愛與審美結合起來,也不算壞事。 戀愛,不論它怎樣的轟轟烈烈,或者風平浪靜,都有一個從開始到發展,最後結束的過程。
  •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24 件快樂小趣事!
    文/飛魚林語堂算得上是一個生活達人,從讀他寫的這本《生活的藝術》中,品味到了他對生活樂在其中,因而對生活的感知中,寫出了二十四件生活小趣事。這或許就是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給予我們的啟迪吧。林語堂的24件生活小趣事中明白了生活是什麼,而不亦快哉!生活是你可以關起門來讀書,也可以開著門去聽著隔壁婦人用閩南語罵小孩。生活是到電影院中坐下來聽著隔座女郎說著鄉音,正如詩人賀知章那一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生活是在無意中看到一群和尚為思凡的尼姑打抱不平,而突然聲淚俱下。
  • 日本主婦的生活美學:享受生活,先學會悅己
    日本主婦的生活美學:享受生活,先學會悅己!這些年因為寫文章的緣故,接觸過不少的日式生活美學,每一次都會被這些日本主婦們在日常生活中曬出來的美照吸引住目光。對於她們而言,哪怕是枯燥的家庭主婦生活,只要你有一顆懂得悅己的心,能夠去享受眼前的生活,就能夠從枯燥中過出美好。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看了日本主婦的生活美學,你會發現,真正聰明的女人,都懂得享受生活,先學會悅己。如圖所示,一間木屋,一方庭院,典型的一戶建,門口圍起來的欄杆。享受生活,就存在眼前真實的日常裡面。
  • 從美學角度談談:「感性」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
    所以,我們的美好生活需要感性,我們的內心需要得到」美「的陶冶,這其實就屬於美學的內容。美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好美學可以更好的完善我們的生活我國古代的諸多思想都與美學有著密切的關係,譬如儒家思想和美學相互結合,給我們的社會價值取向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強調為人善良,講究仁愛,它和」美「相互結合便形成了美善結合的人格之美思想,也即我們熟知的盡善盡美一詞。」
  • 生活美學在當代的創新,你是如何理解和認識的?不妨一看!
    關於生活美學的復興,很多美學家是持批評或中立意見的。他們提出「超越性美學概念」,認為生活美學是與之對立的。但我認為並不相矛盾,這是認知的先後順序問題,先回歸最本真的美,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造。  反對的聲音中認為生活美學是對審美的降格,高雅的藝術變成生活的點綴是一種降格。
  • 林語堂好丈夫標準:太太喜歡,要跟著喜歡,太太生氣,不跟著生氣
    作為當時少有的和妻子恩愛一生的文人,林語堂可謂是好丈夫模範,他在新婚之夜燒掉了結婚證,之後更是將所有溫柔都給了妻子。文人多情,民國時期不少文人都有紅顏知己,而好丈夫的典範林語堂卻從未有過任何風流軼事,守住了自己的心,並將它完完整整的遞給了妻子廖翠鳳。
  • 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灑脫和自然
    《人生不過如此》是林語堂的雜文體,前半部比後半部更加的精彩。從少時成長的經歷到對人生的態度,創辦刊物歷程及對於女性(此處著墨最多,可能是選集的關係)的態度,後半部是生活的感悟,通過這些小品文可以了解一個豁達、文雅、隨性的學者情杯躍然紙上。抱歉我用上了一系列的標籤,不然如何去說一個人,當然真實的林語堂可能不是這樣,也不是能通過一本散文集就可以了解。
  • 林語堂:和誰在一起,他都會幸福
    「我心中理想的女人是芸娘,她能與沈復促膝暢談詩書;我最崇拜的女子是李香君,崇拜她的憨性,愛她的愛美,當然,我最愛的女孩是眼前的你。」陳錦端的父親雖然反對林語堂與他的女兒結合,但卻把隔壁廖家的二小姐廖翠鳳介紹給了他。
  • 林語堂:用愛情的方式過婚姻,沒有不失敗的
    林語堂說,「把婚姻當飯吃,把愛情當點心吃,那就好了。」蔡永康說,你戀愛了,只是你愛的人,有時並不真的存在。他可能是一堵無辜的白牆,被你狂熱的,把你心裡最嚮往的愛情電影,全部在他身上投影一遍。當年臺灣才子李敖的第一次婚姻3個月就夭折,而他的妻子是臺灣第一美女胡因夢。李敖離婚理由:胡因夢便秘臉紅,太過不堪。李敖愛上的便不是那個人,而是愛情童話。
  • 林語堂:後臺朋友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人,林語堂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 林語堂|中國人的生活藝術
    "就中國而言,由於有了中國的人文主義精神,把人當作一切事物的中心,把人類幸福當作一切知識的終結,於是,強調生活的藝術就是更為自然的事情了。但即使沒有人文主義,一個古老的文明也一定會有一個不同的價值尺度,只有它才知道什麼是「持久的生活樂趣」,這就是那些感官上的東西,比如飲食、房屋、花園、女人和友誼。這就是生活的本質。"
  • 【「美麗庭院」展播⑤】志願服務、鄉村振興公益基金,讓「美麗庭院...
    【「美麗庭院」展播⑤】志願服務、鄉村振興公益基金,讓「美麗庭院」成為幸福生活源泉 2021-01-18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虛與實結合
    我始終認為凡事都需要虛實結合,做事業更是如此,一個好的團隊必須要虛實結合才能走得更遠。西遊記裡四個人物,唐僧和八戒是虛的一面,代表理想和欲望,所以唐僧懷揣著西天取經造福百姓的崇高願望,八戒懷著秀色可餐的精神欲望,如果沒有真實的力量夢想永遠都是飄在空中,半路就會被妖怪吃掉,理想都就會夭折,欲望就會破滅。
  • 林語堂:生性平和卻與兩個摯友絕交,一個令人唏噓,一個令人氣憤
    這種「中西合璧」的思想影響了林語堂一生,林語堂日後能夠成為中西合璧的文學大師,跟父親從小薰陶關係極大。林語堂最初理想是像父親一樣做一個令人尊敬的牧師,所以考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神學。上海是個開放的城市,林語堂在這裡接觸到很多新文化,明白處女不能懷孕,人死不能復生,遂對基督教產生了懷疑。後來他去清華大學教書,跟同事說,如果這個世界沒了上帝,是不是會混亂不堪。同事說不會。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紀念館試開館 引遊客慕名參觀
    劉銘傳紀念館一隅。 張強 攝 劉銘傳紀念館位於大潛山西麓,佔地56畝,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距離劉銘傳故居近千米。該紀念館設計時半嵌入山體,維持原始地形地貌,與周邊環境自然銜接,達到建築與山水空間互相映襯。整體造型結合傳統建築布局,採用院落式布局方式一-四水歸堂,突出江淮民居意蘊。
  • 你的生活不如意,多半是缺了它,餘秋雨都在讀的書,讓你對人生改觀!
    林語堂、王水照等名家都曾撰寫過蘇東坡個人傳記,希冀從他波瀾曲折的一生裡,尋得他人生的秘密。 它出版在林語堂版本之後,卻得到了「蘇東坡的悲歡灑脫,被他說透了」的無法想像的讚譽。
  • 朱光潛——「中國現代美學奠基人」
    朱光潛是中國美學界的權威,是中國系統研究西方美學思想首人,為中國美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等。作品推薦《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解放後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
  • 林語堂:符合這三個條件,才能活出理想的人生
    還記得學者林語堂的那句話:「最合於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個熱誠的、悠閒的、無恐懼的人。」在我看來,這就是對理想人生最好的解答。熱誠地嚮往,熱愛生活。忠誠於身邊的種種事物,放過自己,放過他人。不埋怨不抱怨,如此,才能更悠閒,更自在。而這,也是理想人物,最理想的人生。
  • 杭州婚禮團隊也去臺灣辦婚禮了嗎? | 臺灣南園首場目的地婚禮
    中國的古代園林,分為皇家園林和文人園林兩種。新娘喜歡的臺灣小清新和新郎儒雅博學的氣質都與南園的人文氣息不謀而合。漫步南園,紅牆縈圍,綠瓦朱甍,而百特婚禮將婚禮布置與南園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景觀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相應成趣。
  • 林語堂幸福婚姻的秘訣:把妻子當媽媽,把自己當孩子
    在民國作家中,大部分人的婚姻生活都不幸福,他們一邊高舉「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一邊又與裹著雙腳的舊式妻子生兒育女。但林語堂卻是個例外,他不僅沒有經歷過舊式的婚姻,還和妻子過著令人羨慕的婚姻生活。雖然妻子不是自己的最愛,也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林語堂卻把婚姻生活過得美美滿滿,他幸福的秘訣是:把妻子當媽媽,把自己當孩子,因為媽媽永遠都會愛孩子,孩子也永遠會愛媽媽。林語堂一生經歷了三次戀愛,初戀名叫賴柏英,身材苗條,長得楚楚動人,聲音特別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