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是要在不停的成長中,最終能夠到達一個成熟的結果。只是這樣的成熟,很多時候並不是跟年齡相關,而是要有一場人生的經歷,能夠在風雨飄搖後或者是上下沉浮後,能夠立足於人生的某一個階段。
這樣的階段,是經過考驗後的真正成熟,它必須要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洗禮,或者是喜出望外後的悲傷,或者是山窮水盡後的希望,不論是哪一種人生,只有在情緒的大起大落後,你才會掀開之前對於人生的迷茫和自信,從而有一種透徹又清醒的狀態。
因此很多人口口聲聲說,過了三十歲的年齡,就已經是窮途末路,就已然是波瀾不驚了,可惜這樣看似將自己視為成熟的行為,實質上不過是一種披著「成人」標籤的幼稚罷了。
從走上社會之後,我們勢必就會從自己向著目標的進取中得到一些困惑和阻攔,然後在某一個時間節點上迎來自己的新生,這樣的新生就是對於人生的真正認識,也就是意味著人生的真正開始。
而這個時間節點,一般都是從四十五歲開始的,所以俗話才說「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四十五歲以前,你未必能夠懂得所有的人生意義,或許你認為生活就是家庭和孩子,但是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因此當你到了四十五歲的時候,你要能夠知道人生才是剛開始,而你需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在這樣的幾件事情上虛耗你的人生和時間。
一、無意義的社交
人總是喜歡抱團,就算是不能夠呼朋喚友,也難以忍受形單影隻,人類社會中就是社交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因此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要做好自己之外,還需要「照顧」好別人,我們需要用一種或有或無的關心,來維繫和別人之間的關係,以便能夠從這樣的關係中汲取到我們想要的尊重和認可。
可是人生在世,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將精力過多的放在社交上,因為總是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勇氣和毅力開始我們的生活,好像我們永遠不能夠脫離「整體」而活著,你的世界並不只是你的,而是你和很多人的結合。
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社交生活 ,因為生活的整體,不會是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連接,而是我們的生活和內心之間的貫通。如果一個人忽略了自己的內心,那麼縱然他的生活有多麼的多姿多彩,再多的認可也不能夠填補他真實的空虛。
在你將眼光都放在別人的友誼上時,也需要抽出一些精力來照顧自己,我們並不擁有無限的時間,當你將自己的時間全部都贈與他人的時候,那麼你活著的意義便已經是大打折扣了。所以,聰明人會擺好社交和生活之間的權衡,在這樣的權衡中,會爭取將自己的時間分配到有意義的事情上去,不讓多餘的社交來損耗自己,這樣你才能夠真正開始你的人生。
二、小事上的取捨
有人說,判斷一個人失去了生活動力的標誌,便是看他是不是開始浪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去投入到一些沒有門檻的小事上,譬如說釣魚,文玩,盤核桃等等的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
曾國藩有一次寫信回老家,問族中子弟近來在閒餘時都如何娛樂,回信告訴曾國藩,京城去年興起的一種洋玩意,叫做照相機的東西,在家族中很是受到年輕子弟的喜歡,有不少子弟都託請上京的商人,回到湖南後給自己也捎帶一個。
曾國藩很是嚴肅的寫了一封勸誡信,說自己到京至今已經有八年,除了在王爺家見過此物,京城學子無一人沾染,近在遲尺的學子都不染手,為何千裡之遙的曾家子弟卻樂此不疲?
無非就是心性上的區別,若是一心想要登科舉仕,就是將照相機放在眼前,也能夠專心致志的看書,絕對不斜視一眼,因此若為了這個東西荒廢了自己的生活和學業,那就算是留下了影像,也無法傳世,若能夠一心治學,又何愁千年萬世後,自己會泯滅無聞。
曾國藩的這一席話,便是道出了人生的真諦,當一個人對毫無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的時候,並非是興趣使然,只是對於現實的逃避,因此在生活中,很多四十多歲的人,就會一頭鑽進各種的小事瑣物上盡情迷戀,而他們的人生,也自然就已經是停步不前。
倘若人生七十年,四十五時也能夠有二十多年的拼搏,何愁不能夠再創輝煌,拼一手成就,若是將人生的躍躍欲試全部給損耗殆盡,豈不是太過愚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