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會有一種現象,老人們在對待在身邊的孝順的兒女,總是不待見,而總是偏心那些遠在外面的兒女們,不管那些遠在外面的兒女是否孝順,都讓他們牽腸掛肚。為什麼兒女越是孝順,老人越是不愛他們呢?聽聽這三位老人怎麼說.
我們在農村生活,2個兒子,其實老大 從小都是比較勤奮的,但是我們會比較寵小兒子。他小,大兒子都已經長大,小的孩子肯定會更惹人憐愛。大兒子乖巧聽話,學習也好,從沒讓我們操過心,而小兒子從小就調皮,經常曠課跟人打架什麼的,我們也頭疼不已。兒子長大,大兒子就去了城裡闖蕩,自己也幹出了一番事業,把我們接到城裡去住。
小兒子留在農村,我們經常擔心他擔心這擔心那的,畢竟他從小就不長進,現在長大了,工資也不高,所以我們總是想著把房子留下給小兒子。大兒子給我們的錢,我們也捨不得花,攢起來補貼給小兒子。大兒媳婦看在眼裡,總會對我們有意見,而大兒子倒是沒說什麼。
可是確實沒辦法呀,他再不長進,也是我們的兒子,大兒子要我們放心,沒什麼好牽掛的,就是小兒子不上心,還更讓人牽腸掛肚。
我有一兒一女,現在我老伴已經去世,兒子遠在城裡作也忙,房子也小,女兒嫁的比較近,就在我們身邊,從小我們就有點重男輕女。
我們覺得兒子是自己家的。女兒總歸是要嫁出去,跟了別人姓的。在農村傳統的思想裡也是養兒防老,以後老了肯定得跟兒子住,所以從小我們就會偏心哥哥多一點,對妹妹的關愛比較少。
妹妹也很上進,學習努力,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她卻沒有遠嫁,而是嫁到了我們附近的鎮上。哥哥學習一般,沒考上大學,考了個大專,現在去城裡當了個藍領工人,工資一般般,娶妻生子買了房,我們都有幫襯。我們都知道,城裡生活不容易。
俺女兒我們從來沒有幫襯過,畢竟女兒家有女婿在那裡,我們都想著以後東西肯定是給兒子了,沒有女兒的份。現在老伴走了,兒子在城裡,俺兒媳兒子在城裡都沒有回來照顧過老伴。生病那段時候都是女兒在照顧,不但照顧,醫藥費也是女兒出的。
現在老伴走了,我一個人生活,女兒也總是擔心我,總是回來給我做好中午那一頓菜做好了,晚上我自己再煮個飯就成了。可我的心裡還是對兒子牽腸掛肚,擔心兒子在城裡過不好。
我有兩個兒子,一個留在身邊,一在一個在城裡做事。大兒子從小比較老實,人也乖巧,沒讓我們操心,大兒媳人也好,但太老實。小兒子從小調皮給我們惹了不少事,可是小兒子聰明,從來不讀書,以後自己出來做生意,包工頭,家裡有不錯的豪車,也娶了個漂亮的媳婦。
他們現在已經在城裡了,買了大房子很少回來看我,可是每次一回來我就很高興,心裡疼著他。大兒子很乖,在自己村裡,可是沒什麼出色,就是給人打份工,每個月三四千,勉強能養孩子。
每次小兒子回來,街坊鄰裡都羨慕我,說我的兒子有出色,我心裡樂呵樂呵的,肯定會偏心小兒子。
看了三個父母的心裡話,難免會看的出來多子女的家庭,父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的真不多,有些人是偏愛有錢的孩子,有些人是因為重男輕女,有些人是從小就偏心最小的。
其實總結了三個父母的心理,兒女越孝順,越不受父母待見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老人也虛榮,她們心裡把孩子作比較,哪個有錢有本事,說出去也風光,哪個孩子就最討人喜歡,因為他讓自己臉上長光。
第二,遠的香,近的臭。畢竟相處的時間少,關係相處也更為融洽。兒子兒女在身邊,再好再孝順,難免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不慣。而遠在外地的孩子,很久才回來一趟,難得的相聚,讓他更加痛心,而且因為很久不相見,兩人關係肯定相處的好。
第三就是重男輕女。很多老人受傳統思想的左右,覺得男孩子是自己是的依靠,不靠女兒養老,所以就更偏心兒子。
其實孝順的兒女多數是不善言辭,性格溫柔溫和敦厚,不像一些孩子油嘴滑舌,會討老人喜歡,所以老人會偏心那些更會說話,更有錢的孩子。
聰明的老人應該學會一碗水端平,就算你真的是在心裡疼愛那個孩子就疼在心裡,不可以表現出來太明顯,否則會造成兒女之間互相比較,傷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而且以後到你老了,真正要靠哪個給你養老?還真的說不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