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隨便翻一下有關談戀愛的文章,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抱怨訴苦型、套路教學型、反套路的套路教學型。
儘管這三類文章內容上有差異,但卻共同描繪著同一句潛臺詞:談戀愛很危險。
人們一方面渴望愛情,另一方面越來越不相信愛情,身處這樣的矛盾掙扎之中,親手毀掉一份感情反而是一種短暫的解脫,儘管這樣做會更加喪失對愛情本身的信心。
面對危險積極主動一點的人會想辦法抵擋和預防,消極一些的人乾脆放棄戀愛,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控制風險的方法。
方法是人總結歸納的經驗現象,有參考意義,多聽聽不同的聲音和想法,總是會有啟發的。
可難的不是學到方法,而是如何使用方法,具體說是帶著怎樣的心態去用方法。心態歪了,再好的方法也幫不上忙。
用同樣一套方法體系,帶著建設性的心態,與帶著審問嫌疑人的心態,縱使有相似的判斷結果,事情也會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
畢竟人不是機器,處在親密關係中的人更不可能做到中立,那麼當事人所抱持的心態即是目的。
方法只不過是借來協助走流程的用的東西罷了。如此看來,在關係中去思考識別對方是不是渣男,不如在交往之前防患於未然。
只是面對同樣的追求方法,一個是渣男,一個是真心人,兩個人行為看上去差不多,態度上說不定渣男反而更熱情一些。
又該怎麼去事先判斷這個人是不是渣男呢?畢竟事後發現有明顯渣的行為,已經造成心理上的傷害再去定性未免稍晚了一些。
不妨在頭腦中做一個想像的試驗,假設有一天你突然得到一個渣男掃描儀,就像地鐵裡安檢一樣方便,只要掃一下就能識別出這個人是不是渣男。
甚至連他過去的渣歷史,全都可以讀取出來。他談過多少次戀愛,渣過多少個女生,就連每次具體是怎麼渣的表現統統都能知道。
有一天,一個你感覺還不錯的男生向你告白。
你心裡有些忐忑,不知道該不該答應他,於是你偷偷拿出渣男掃描儀,掃描了眼前這個感覺還不錯的男生。
隨後,你發現這個男生談過10次戀愛,其中有3次是付出真心,剩下7次就只是玩玩而已,並且時間也都不長,其中有3段關係在時間線上還有部分重合。
不僅如此,這個掃描儀像大眾點評一樣,還看到這10個女生給這個男生的打分評價。其中有6個女生給出了差評,表示這個人真的很渣,1個女生給出了中評,2個女生表示根本不care這個人,只有1個人給了個五星好評,說他有多麼溫柔、體貼、浪漫、上進、痴情。
在了解這些信息之後,你要面臨一個選擇,是否接受這個人的告白。
平時看評論淘寶購物經驗豐富的女生,大概率會拒絕這個男生,畢竟這個人差評率有點兒太高了。但我相信還是會有很少一部分女生抱著一絲希望說,他對我會不會是真心的呢,懷揣著這樣的想法想要先接觸一段時間試試看。尤其是這個男生看上去還挺順眼,性格上比較開朗,風趣幽默,有共同的愛好、學歷工作也都還不錯,家境相對殷實,平時看上去待人接物比較得體。
所以,這個時候問題的內核就變了。不再是這個人是不是渣男,而是這個人會不會對我渣。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角,在人格心理學中,前一種視角叫特質論,後一種視角叫情境論。這兩個視角並沒有對錯好壞之分。只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多一種分析和理解事物的視角,可能會有些幫助。
特質論就是我們最熟悉也是最常用的視角,它強調人格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特質。比如,小明是一個內向的人。內向是小明的固有屬性,不會輕易改變。在內外向這個維度上,小明只能屬於某一個程度的位置,要麼是偏內向的,要麼就是偏外向的,不可能同時成立。
情境論則是特質論的對立面,認為特質論所說的具有跨情境普遍性和跨時間的穩定性的特質是不存在的。人的行為主要取決於他所處的環境。比如,小明在學校裡看上去很內向,不說話也不主動交朋友,但是在足球場上就像是變了一個人,會熱情主動跟人說話交流,團結隊友,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球場上開懷大笑,甚至是大吼大叫。
情境論主張人的行為是個人特質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強調文化、人際關係、壓力與需要等因素之間交互作用的影響。
用這樣的理論視角,可以默認每一個男人都是渣男,或者說每一個都有成為渣男的可能性。如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經營關係,不讓渣男內隱的基因做外顯的表達,我想這可能是更值得關心和在意事情。
但這也一定會給女生帶來壓力,甚至是不爽,渣男犯錯憑什麼怪到我頭上,憑什麼我要為渣男不負責任的行為承擔責任。
我想對有這樣想法的女生說,確實不是你的錯。
同時,也想說,作為關係中的一份子都有責任和義務去用心經營這段關係。
只是在關係中付出本就是冒風險的事,不過愛本身就不是一件理性的事情,很多時候看上去很無腦莽撞,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可這就是愛的模樣,愛是一種無條件的信任,以至於明知是有可能會被這份信任所傷,卻依舊願意付出真心。
如果你覺得自己愛對方,那就去真心經營這段關係,如果你覺得對方不愛你,那就頭也不回離開他。
至於他是不是渣男,根本不重要,只要你覺得他不是真心經營這段關係,隨時都可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