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個熾熱的中午,中年婦女懷揣著一包紙巾,獨自一人進入電影院。等待下午工作的同時,想著以痛苦來代替午睡驅走睏乏。皆因影片名字表面的傷感呼之欲出。
臺灣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由林孝謙執導,陳意涵、劉以豪、張書豪、陳庭妮等主演。
衝著臺灣愛情電影的良好口碑,以為會被騙足眼淚,觸動中女麻木不仁的神經,至少,至少都能被感動一回吧,但看完後只感覺無比尷尬。
簡介:
影片講述唱片製作人張哲凱和王牌作詞人宋媛媛,這兩個自幼身世坎坷的男女,相遇相知後,相依為命,互相取暖的經歷和故事。
初始,還真被影片中這個設定所感動到了,該片涉及絕症,車禍,孤獨,浪漫,音樂界,生死相隨等等虐心的情節。
但看完全劇,覺得尷尬非常,不但表現在臺詞設計,情節轉折等方面,還在於主題設置方面,完全是要旁人的情傷和觀眾的眼淚,去成全男女主的矯情和自私自利。
悲傷點:
該劇也不是一無是處,由於選角合適,演員賣力,拍攝手法尚算巧妙,確實讓該劇增加了傷感的色彩。
首先是女主陳意涵的演繹十分具有感染力。
她非常勝任女主的設定,她活潑不羈,靈氣十足,自然而然的眼淚,富有層次感的爆發,瞬間把觀眾帶入劇情。
然後是男主劉以豪也交足功課。
和片中人一樣斯文儒雅的何以豪,極具角色蘊含的藝術和浪漫氣質,對於拱手相讓時的猶豫,生離死別時的慟哭,讓人側目。
另外還有拍攝手法比較巧妙。
一是在故事展開序幕時,是通過好友的回憶。此時,鏡頭著重在那隻透明的裝著蠟燭的啤酒杯中。燈光泛黃,從清晰到模糊,意味著這段塵封的故事開始由旁人娓娓道來。
二是男主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拒絕女主後,獨自在陽臺蹲著,此時洗衣機在轉動,就跟他被疾病折磨的腦袋中充滿混亂的思緒一樣。
三是女主知道男主患病時,仿佛跑進了隧道,然後之前她父母妹妹遇害的車輛轉而多了男一乘坐,所有人連同車輛都離她而去,她哭喊著,奔跑著,追逐無果,這個拍攝手法表現出她當時無比的絕望。
尷尬點:
比起悲傷點,該片更多的是尷尬點。只因該片的悲傷和更悲傷,不僅前後矛盾,而且還毫無邏輯可言,關鍵還在於三觀不正。
一、 無關角色太多。
在影片的初始是一系列無關人等在唱什麼寶寶手軟的歌,想著要憑這些口水歌賺到盤滿缽滿。但歌曲實在太爛,稍微有點正常的歌手覺得無法唱下去了。
於是其中一個男的播放手機上未經過授權的歌曲,歌詞大概就是我是太陽要照亮你的過往之類的。
然後歌手和助理傻傻分不清的幾個人去找寫歌的人,但得到的消息是此人已死有事請燒紙。在其朋友回憶中影片的相關人等才相繼出現。
中途還設置有一個傻萌小粉紅和其混混男友,和男女主的衝突又一帶而過,在劇情推進方面也屬於可有可無的角色。
二、老土的痛點設置。
兩人以無比悽涼的經歷展開故事,其實簡單來說痛點就是那兩點,一是家門不幸,二是病魔折磨。
男主父親患慢性白血病死亡,母親承受不住兒子也遺傳了疾病的傷痛,就留下撫養金離他遠走高飛,然後男主嚎啕大哭之際巧遇女主。
當時,女主父母妹妹剛剛因車禍死掉了,悲傷至極看到男主也在痛哭,就主動勾引男主。
兩人好上了。但男主礙於自己隨時會發病,始終和女主限於朋友和親人的關係。
三、三觀不正
該片特地賦予兩主角神聖的使命,是以感動世人的方式傷害著身邊其他人。
男女主太痛苦了,本來不應該愛上但是就愛上了,於是拉上另外一對陪葬,讓另外兩人為他們驚天動地的愛情「埋單」。
男主發病後,美其名曰為了女主的幸福,就把女主雙手奉上給男二,中途包括使手段調查男二背景,離間女二和男二的感情等等。
這些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說著,愛情如果需要解釋的話,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痛苦了。以此為由,矯情地和彼此製造別離和痛苦,還傷害他人。
女主一方面說著一旦陷入愛情就像被關進牢房的犯人,很難逃脫出來。一方面又用同樣的方式把男二成功地勾引過來。
女主其實早知道男主發病,為了讓他安心,嫁給了男二之後,不知道是否發生過關係,總之之後又離家出走回到垂死的男主身邊,然後男主死前最終還是知道她騙了他的事,兩人偎依著在攝像機前往陰間雙宿雙棲。
四、前後矛盾的地方和詭異點。
一是影片在開頭本來是男主的那個朋友用第一人稱講述的,毫無預兆地就改了用男主本人自己講述。懷疑編劇想在愛情片加入懸疑元素,以致已經陷入精分狀態。
二是讀大學時,女主淋溼雨去男主家換衣服,進入了一個擺滿書籍和音樂CD的書房,可能廁所有點遠,兩人就在那換衣服。
表面像柳下惠的男主專門先不穿上衣服,秀一下自己並不是很性感的肌肉的同時,還不時窺視後面的女主,企圖曖昧,可只有噁心加尷尬。
女主穿了男主的衣服後,明明前一秒換衣服的地方都沒有,女主卻說,我搬來跟你住吧,你房子辣麼大。
這時候,女主主採取主動,兩人來了一場溼吻。男的始終沒穿衣服,兩人滾到了地上,欲行兒童不宜之事又懸崖立馬。
三是女主早知道男主患病,卻依然還是煮泡麵給他吃,好像嫌他死得不夠快。詭異的是,她後來才警告男主不要再吃泡麵。
四是女主已經答應了男二的求婚,回家後居然還和男主睡在同一張床上。
另外還有關於兩人的名字。兩主一個叫K,一個叫CREAM,讓人想半天到底為什麼,多無聊多無波無瀾的名字,影片中還特意說了幾次,到結局就用嘴巴總結一下,純粹是因為發音相同,一個毫不吸引的元素竟然貫穿全片。
五、該片還可視為女追男的參考寶典。
其一,是女主泡男主的招式。
那會還在讀書,兩人均青春少艾。
男主跑完步躺在椅子上休息發呆,正在抽菸的女主,俯下身子,把煙吐出來,嗆到他嘴巴上,再把飲料撒在他身上。男主莫名其妙。影片卻運用畫外音說男女主就那樣一見鍾情。
女主臨走前把煙塞到男主嘴巴,讓他受到教官的批評,被記小過,她就逃之夭夭。放學後又在樓梯等他,約他一起回家,看漫畫吃泡麵,還要加肉加蛋加青菜。
女主在安靜的圖書館吃東西,扔東西,讓旁人都側目。上課扔紙條,翹課。男主又獨白了,說女主陽光燦爛,不拘小節,打開了他的原本封閉的心房。
這些舉動讓一直在學校循規蹈矩的見識短小的主婦驚呆了。
其二表現在女主泡男二的過程中。
這一幕是,男二已訂婚,女主要橫刀奪愛。
只見她在一酒吧裡物色到俊朗的男二,向朋友打聽了他的背景,然後坐了過去他身邊。
直截了當地拿了男二喝過的酒杯,在有他唇印的一角又印上自己的唇印,同時跟他說,我們這樣算不算接吻?男二同樣莫名其妙。
女主看到男二的訂婚戒指讓對方脫掉給自己。男二竟然也傻傻地使盡全力把貌似套牢了的戒指脫下來給人家。女主把戒指扔進了啤酒杯,差點就喝下去了。然後用嘴巴咬著,意味深長地說。
談戀愛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陷進愛情裡,一種是把陷進去的愛情撈出來。
這果真是非常奏效的釣凱子方式,也讓已婚的中女毛骨悚然,好奇假如另一半面對那樣的誘惑是否可以把持得住。
End
就那樣一部標榜著憂傷的無比尷尬電影,海報還要製造噱頭,叫觀眾記得帶上紙巾。
比尷尬更尷尬的是,之後主婦再看回十年前韓國版本的同名電影。比較之後,才知道影片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其拍攝手法全部是參考或者直接套用韓國版。
而那些突兀的臺詞,三觀不正的設定,情節的詭異等等那些讓人吐槽之處,全部是臺灣版本單方面的畫蛇添足。
例如臺灣版臺詞:愛情如果需要解釋的話,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痛苦了。韓國版的則是,愛情如果需要解釋的話,那啞巴怎麼相愛。又如情節方面,男主對女二照片的處理方式,女主是否瞞住男主她所知的事實等,臺灣版硬是要處理成三觀不正。
相隔十年,臺灣版本的翻拍不但沒有超越韓國版本,還削弱了故事本身濃鬱的憂傷,且主題變得無比尷尬。這個結果,就跟片中相愛的男女用了十年時間同居一床,卻仍然沒有發生關係一樣,讓人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