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也喜歡我的時候,我就不喜歡他了。
女孩是我的一個朋友,就在幾天前,她放棄了暗戀了一年的學長。原因是學長跟女孩說也喜歡她。
他總是經過她的教室門口,而她也每節課等待他的擦肩而過。學長原先不 認識女孩,後來經人介紹,也喜歡上了這個女孩。但是當學長跟女孩說也喜歡她學的時候,她說她覺得很噁心。
「性單戀」者指對某人產生愛戀,卻不希望獲得來自對方的情感回應的人,這類人的戀愛情節可能會因對方的情感回應而消失。
聽到這裡,有很多人說「性單戀」的人就是「作」,明明得到了卻欲擒故縱,玩弄別人的感情,給人一種高高在上,傲嬌的感覺。然而這樣「作」的當事人對於感情的失去真的一點也不在乎嗎?
一項研究表明,對於失去愛人,「性單戀」者似乎並不在乎,往往表現得很輕鬆,如果失去了親人,「性單戀」者也會顯得不太在乎。但這種不在乎只是表面上的。如果進行體徵測量(如心率或手掌出汗量),則能看出他們內心很不安,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女孩從小到大成績優異,去年獲得了保研的名額,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女孩在拒絕了喜歡的男孩後似乎情緒也沒有太大的波動。直到有一天。
「你知道性單戀嗎?」
「你可以給我畫一幅房樹人的畫像,或許裡面就有你要的答案。」
女孩的畫中的女孩有一頭卷卷的頭髮,代表女孩比較注意自己的形象。事實上這個女孩現實中也長得非常漂亮。天空中有六團深黑色的烏雲,代表著內心憂鬱,苦悶。房子被很多樹木包裹,樹木多的不像話,凌亂不堪。對未來看不到希望,內心封閉恐懼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不相信別人,找不到自己的歸屬。一方面渴望別人的救贖,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人攔在門外。
想要被關愛,但是又無法坦率地表達出自己的這種心情,即使對方表現出了好意,但是又不太敢相信。所以,為了不讓自己受傷,會選擇獨自離去。
「我很喜歡你,渴望得到愛,但是當你喜歡我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這也許就是每個「性單戀」者的潛意識獨白。
「不配得感」也是「性單戀」的一個內在表現,源於自己內心的自卑,和擔心事後的結果自己無法承受。這個和從小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性單戀」在心理學上的依戀類型屬於「迴避型依戀」。在人群中佔20%。
在迪士尼動畫電影《美女與野獸》中,被施了魔法的王子變成了野獸,在面對自己愛的美女貝爾時,他進退兩難,一方面渴望得到愛,另一方面又因為自己的長相對愛望而卻步。野獸就是「迴避型依戀」的一個代表
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師Bowlby(1969)提出的。二戰期間,許多兒童成為無人照料的孤兒,Bowlby發現這些進入孤兒院的孤兒雖然在身體上得到了看護,但仍然表現出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他從孤兒院中由於母愛剝奪等因素導致的孤兒的心理障礙的關注開始,在生態學和精神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依戀理論。該理論認為「依戀類型」源於小時候母親的照顧方式。
「我媽媽脾氣暴躁,經常拒絕我。這使我很憤怒。但是在很多方面我都非常像她。我有點自私和盛氣凌人,就像她一樣。」女孩失聲痛哭。
心理學研究對嬰兒及其母親的追蹤調查發現,在3個月和9個月大時,迴避型嬰兒(後來成為迴避型依戀者)的母親比屬於其他依戀類型的嬰兒的母親更喋喋不休,但她只是自說自話。
她對嬰兒說的話,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對嬰兒的動作或聲音的回應,而是由她自己的情緒或一時的興致驅動的。
她的面部表情常常是憤怒或帶有譴責性的,因為在她看來,他們的舉動後面有破壞性或頑皮的動機。
除了在嬰兒期受到這種類型的照顧之外,在童年期,迴避型依戀者也很可能會受到不敏感的照顧。
當他們在青春期經歷成長的煩惱時,父母的反應通常是嚴厲、苛責和冷漠的。
由於父母經常否定他們「感受」,所以他們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否定自我感受和自我價值,導致了他們成年以後的自卑心理以及處理事情時的「消極態度」。
日本著名的作家村上春樹也是明顯表現出「迴避型依戀」的其中一個人。「迴避型依戀」在他身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迴避社交」。對於記者的拜訪和粉絲的見面,他都一一謝絕,能避則避。
「如果大家見到我,對我的長相很失望的話,就太遺憾了。」
「我是特別怕生的性格,所以在不認識的人面前,表情也是僵硬的。」(柘植光彥《村上春樹的秘密》)。
心理學研究表明無論我們具有哪種類型的依戀模式,都會顯著影響我們的戀愛形式、交友偏好和人際關係。
成年後,作為迴避型依戀者,在人際關係中,由於預期自己會被人拒絕,他們會搶先一步——在被拒絕之前,先拒絕別人。
他們認為,其他人都是有敵意的,並且會拒絕他們。預料到這一點,他們就會搶先報復,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尖刻和固執,我們如果不得不與人交往,就會採用盛氣凌人和專橫的態度。
他們的職業生涯也不能令他們滿意。因為他們對人際關係做出了消極、破壞性的假設,所以同事們會對他們做出消極的反應(缺乏安全感的人「一直都知道」,這是必然會發生的)。
有的人會問:「那是不是性單戀者就不會擁有愛情了呢?」答案當時是否定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迴避型依戀者(性單戀的依戀類型)特別容易和纏人型依戀者交朋友或成為伴侶。
我們的依戀模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依戀模式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的依戀關係劇本可以被重新編排。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難搞的人都有那個「合適的人」來收服。
從發展的分支觀點來解釋,受過父母虐待的孩子如果得到了敏感而充滿關愛的成年人的照顧,或者接受了幾年的心理治療,就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依戀模式。有了這些良好的經驗,她們就能夠為自己尋找更積極的環境,與他人相處的方式也會有所改變,不再是簡單地驗證對人際關係的消極看法。
寫在最後,作者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喜歡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那也是我們的自由。因為這個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寬容許多。
參考文獻:
奧利弗·詹姆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