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後,如何縮短「說了」與「做了」的距離?

2021-01-11 澎湃新聞
​開會後,如何縮短「說了」與「做了」的距離?

2021-01-11 0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中外管理 中外管理雜誌

抓住不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落實!

文:吳志東 新媒體編輯:胸懷天下

領導在召開會議、檢查工作或聽取工作匯報時,下面的回答常常是:「已經說了」,而不是「已經做了」。我們要認識「說了」和「做了」之間有很長的一段距離。我們是企業,面對市場要快速反應!希望今後布置工作後,反饋的結果不再是「已經說了」,而應是「已經做了」。

如何縮短「說了」與「做了」之間的距離呢?簡單講,就是領導層的決議、指示,布置的工作,能迅速而不折不扣地貫徹下去、落到實處,解決問題。這關係到一個企業是否具有「執行力」。企業如果沒有雷厲風行、令行禁止、「貫徹到底」的執行力,再好的決策也只能成為一種願望,要麼走樣!企業就此會失去戰鬥力和生命力。「執行力」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上而下全公司員工的職業使命。

要縮短「說了」與「做了」之間的距離,必須營造強有力的企業執行力。

1

管理必須有權威性

1、任何「指示、決議、布置的工作」一旦形成,就成為企業鐵的紀律,執行層必須無條件服從。因為它代表企業治理規則的尊嚴,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是員工職業要求必須遵守而不能選擇的。「要麼不幹,要麼不折不扣地執行。」這是考驗員工「表裡如一,誠實服從」,「對企業忠誠度」的底線。要把提高「執行力」的「法制意識」變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管理,企業才會有「戰鬥力」和「生命力」。

我們把不折不扣地執行用一個等式來表示:

執行力 = 不折不扣地執行 = 沒有任何藉口地貫徹落實 + 按質按量按時地完成 = 貫徹到底

2 . 對於任何「指示、決議、布置的工作」,下級不要問為什麼,也不要問怎麼做,執行是沒有商量餘地的,執行是你的職責使命。至於怎麼做,怎麼完成,那是你應該想的事。因此如何想方設法去克服困難,迅速而全面地完成工作,這時成為了你工作的第一要務。關鍵是在「做」,沒有實際行動,就沒有執行力。

3 . 在反饋或匯報工作結果時,回答應該是:「已經做了,結果如何。」不要談過程,也沒有必要強調困難,反饋要的是結果。

2

制度保證「執行」力度

1 . 對「布置的工作」要建立督辦機制,要有跟蹤、檢查、監督和反饋,形成規範的管理制度,以保證強勢的「執行力度」;任何工作會議要有「會議紀要」,並要有「執行情況檢查和執行結果報告」,在執行完畢之後向相關領導反饋。這要成為企業規範制度的一部分。如果沒有監督、檢查機制,管理就失去了嚴肅性,就會出現「管理空洞」,造成下級執行時的鬆懈、推委和不負責。

2 . 要有責任追究制度。對遲遲不落實、沒完成的事而又無特殊原因者,要追究其工作責任並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對「布置工作」的執行情況要有最終的成效質量考核標準,每一件事,每一項工作都要有考核、有記錄,使之成為幹部任職、晉升的業績檔案。這有利於良性競爭機制的建立。

對於領導而言,強調的是落實和檢查。執行力度也有一個等式:

開會+不落實=0

布置工作+不檢查=0

抓住不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落實

落實、檢查,應該從制度上加以保證。

3

提高「執行」能力

1 . 各級管理者提高自身的執行能力。就是要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如果說發現問題需要敏銳、思考問題需要智慧、提出問題需要勇氣,那麼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去完成你的工作,這就是你的執行能力。

執行能力=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2 . 要善於溝通、協調。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的溝通與協調,都是現代管理者必需具備的一種能力,它能使我們在錯綜複雜的問題中理順關係、打開關節、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執行的過程就是通過努力來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這需要營造一種和諧的工作氛圍和一個理性競爭的多贏理念、一股鍥而不捨的精神。「辦法總比困難多」,解決衝突、跨越障礙的能力是在不斷地磨練中培養出來的。

3 . 要按質、按量、按時完成所布置的工作,這需要提倡工作的「精細化」。我們所說的執行力,不僅僅是「務實運作的細節」,「精細化不僅僅是對細節的重視,它更多的是體現一種精神文化、一種科學態度、一種工作作風和一種生活習慣」。「執行」能力的提高,需要求實務真的科學態度、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和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這要形成一種習慣、一種自覺的動力,才能驅使我們認真對待工作,追求完美……

能力的提高是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形成的。如果我們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能想一想:今天做對了些什麼,做錯了些什麼,明天怎樣去改進,我們一年就有365次改善工作的機會。經過不間斷地教育、學習、修煉、改善和創新,就能培養出自己強有力的執行能力,「已經說了」與「已經做了」之間的距離就會在不斷地改進中消失。

原標題:《​開會後,如何縮短「說了」與「做了」的距離?》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不是一句「對不起」就可以縮短的
    蓉蓉大學畢業後,本來已在某個一線城市找到了工作。可為了愛,她放棄了一線城市生活的機會,隨男朋友小輝回到了一個三線城市打拼人生。小輝的父母在當地有一定的身份,小輝參加了當地公務員考試,成了一名國家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蓉蓉隨小輝去後,應聘到一家外資企業工作,兩人的事業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一路綠燈。
  • 如何開會發言不緊張,開會發言時緊張怎麼辦
    這也是想要做到開會發言不緊張必須要注意的事情。如何開會發言不緊張,開會發言時緊張怎麼辦  緊張最主要的原因是環境的改變帶來的,因為對環境不熟悉,所以內心害怕和緊張如何開會發言不緊張,開會發言時緊張怎麼辦  克服緊張的第三步就是減輕壓力,降低對自己的期待,比如不過分強調在某次表演或考試中獲得的名次
  • 不是開會的錯,是因為你不懂開會
    一說到開會,你會聯想到什麼?是浪費時間、聽老闆說教、批評檢討、工作匯報?等等,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於「開會」並不感冒,作為團隊溝通,會議其實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互相深度了解的絕佳場景。不要討厭開會,不要牴觸開會,這不是開會的錯,是你不懂開會。
  • 有一種愛情叫做我們都在拼命縮短距離,只為能與你相守
    04這句「分手」讓原本的矛盾放到了明面上,那就是「異地戀的我們真的能走的下去嗎」,不管大力怎麼給娟娟打電話,發信息她都不接,大力知道娟娟是真的傷心了,上學時光總是短暫,轉眼暑假就來臨了,兩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而這一次他們不是一起回來的,雙方父母都覺得很奇怪,大力和娟娟對此事都閉口不談,同學聚會大力也和娟娟做的很遠,不免讓同學都覺得惋惜,愛情還是輸給了距離。
  • 歷時數年,只為縮短你從理想到現實的距離
    理想也總是會與現實生活相差很多,小時候幻想中理想的美妙生活,長大後卻發現實現起來很困難。無比榮幸,我們於此有相同的主張,鐵投·碧水雲天於理想之城邁向現實。人來人往的都市,你渴望有一個恰當的距離審視忙碌的自我,城市中暮然回首,尋得一段家與城之間獨有的關係,不近不遠,甚是欣喜。
  • 家鄉,是多遠距離,人與心靈又是多遠的距離
    開啟--場水墨丹青的旅行,縮短與你的距離。返鄉,遠遠遠多遠距離。上一次親近你是多久前,而這次慢慢與你迸親近。坐在父親車裡,路邊枝繁草茂從眼前飄過,內心的激動已然無法掩飾,望著車的顯示器,心中默默言道,與你的距離是1 00公裡。
  • 開會的時候說話會緊張,我們該如何處理?
    一個陌生的行為,再加上你比較在意,而越在意就越緊張,越緊張就越發揮不好,那麼,開會時發言緊張該如何處理呢?  如何開會的時候說話不緊張?有這樣三個建議:  第一,克服緊張感,不要害怕緊張。  當你看淡結果的時候,你才能非常放鬆。
  • 怎麼緩解開會發言的緊張
    我是一個很自卑的人,這也許和我的成長經歷有關,從小我就膽小,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好孩子,上學以後也不善於和別人交談,屬於非常內向的人,畢業後我分配到一家非常好的單位上班,由於我是一個天生的完美主義者,幹工作盡職盡責,幹什麼事都力求完美,當時很得領導賞識,因此沒幾年我就從一名倒班工人升為技術員、副主任、主任由於工作角色的不斷變化,面臨講話發言的場合比較多,當時雖然能應付各種會議,但有時心裡還是會緊張
  • 我該如何優化與女友的關係與距離?
    ​​ 相親認識的女孩子,相處一個月了,很讓我心動,沒有確定關係,目前基本保持著一周見面一次,見面的時候都還覺得相處比較舒服,至少我覺得比較舒服…第一次談戀愛很多事不懂,百度了很多談戀愛的注意點…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不過基本上牽手和擁抱都有過了,吻感覺有點早,我怕她有壓力,當然也怕被拒絕,怕還不到時候…
  • 開會發言的時候緊張聲音顫抖怎麼辦
    開會發言緊張時聲音發抖是一種正常現象,每個人都可能發生這種現象。知道自己的性格優勢與不足。要學會揚長避短有助於形成自己獨特的自信心。從而克服緊張的問題。  一、深呼吸,當自己特別緊張的時候做幾次深呼吸,比如深吸一口氣後憋住一段時間,再慢慢的呼出去,做幾次循環以後緊張、焦慮的情緒就會得到緩解,聲音也就不會顫抖。  二、聲音顫抖的時候可以適當放慢語速、提高語量,可以有效緩解因為聲音顫抖引起來的緊張問題。
  • 心的距離,相約永遠;距離是海我造舟,距離是塹我架橋
    有一種距離,我們渴望拉長,那就是生與死的距離;有一種距離,我們渴望到達,那就是夢與夢的距離;有一種距離,我們渴望縮短,那就是心與心的距離
  • 電影和市場之間的距離,要怎麼去縮短?
    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市場版塊內部放映現場,毒眸再次想到這句已經被從業者們說了很多年的話。彼時,導演章明帶著新片《熱湯》站在銀幕下,真誠地介紹了影片和拍攝時的想法、思考,作為電影創作者,他的精力和關注點全部投入傾注在創作維度。
  • 微信聊天少問「在嗎」,真正的聊天能手都這樣說
    在嗎」把人給引出來了,結果你又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與人說這就是浪費時間。我之所以能記住這一點,是因為她的「在嗎」讓我開會遲到了。她給我發在嗎那會我沒看到,等了過一會兒我會在,她說她已經給我發了一條信息,告訴我3點鐘去開會。然而,當她給我發這條簡訊時,已經過了3點了,開會遲到了。所以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之中,能一眼就解決的問題,都不能馬虎。
  • 為什麼開會發言,你容易緊張
    私下一對一溝通沒問題,每到公司開會需要發言時,總是容易緊張,人一多就更慌張,大腦一片空白,支支吾吾,滿臉通紅,心跳加速,聲音顫抖,甚至說不出話來。  正是對未知的擔憂,讓我們在大腦裡不斷猜測和想像可能性的後果,越想越慌亂,不再顧及自己說了些什麼,而是深陷緊張情緒不能自拔。
  • 長大後如何與父母相處-與原生家庭保持距離
    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我們也不應該盲目被情緒與感性支配,對所謂的「原生家庭」一說一幅苦大仇深的樣子,覺得自己受到傷害並且一味地怨天尤人。畢竟,原生家庭這張牌不是我們自己能夠選擇的,而長大了的我們就是要學會如何逆風翻盤,將手裡的這張原本或好或壞的牌打得更漂亮!下面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大家分享長大後的子女應該如何與父母相處。
  • 為什麼開會發言,你容易緊張?
    私下一對一溝通沒問題,每到公司開會需要發言時,總是容易緊張,人一多就更慌張,大腦一片空白,支支吾吾,滿臉通紅,心跳加速,聲音顫抖,甚至說不出話來。有三個主要原因,下面一一分析為什麼開會發言,你容易緊張?
  • 保持安全車距,離危險品運輸車距離遠一點
    二、如何衡量安全車距? 安全距離沒有絕對的數字概念,它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車速越快、車重越大,安全車距所需要的間隔長度也就越長。 三、安全車距還會受很多其他因素影響: 天氣情況,光照強度,司機視力,剎車設備,路面狀況 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八十條,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車速超過每小時100公裡:應當與同車道前車保持100米以上的距離,車速低於每小時100公裡:與同車道前車距離可以適當縮短但最小距離不得少於
  • 職場:公司開會時,喜歡做這3個舉動的,往往會受到領導的偏愛
    職場:公司開會時,喜歡做這3個舉動的,往往會受到領導的偏愛想要在職場混得好,那麼自己就必須學會在職場生存的辦法,在職場中自己可能碰到許許多多的事,但是自己都要能夠輕鬆的解決才會越混越好,才會在職場有所作為,所以自己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要不斷的完善自己。
  • 「開會的學問」沒有新思想的會,不值得開
    開會是一件很嚴肅、很鄭重的事。解放前我們在根據地開一次重要會議,常常要讓幹部冒著生命危險從敵佔區回來,有的同志就犧牲在來開會的途中。但是沒有辦法,不開會就不能統一思想,革命會損失更大。現在世界上每年不知道有多少雙邊、多邊甚至全球性的會議。人們總是帶著原來的想法來到會議室,又帶著新的想法離開會議室,去工作,去實踐。可以說是會議在推動著各方面的工作,推動這個地球。
  • 地位越高人際距離越大,如何交談才不失禮儀
    現在生活人際關係中,我們很容易接近心理上感覺容易親近的人,但是如果對方是長輩或者地位比較高的領導上司,就會有心理壓力,讓人想儘量保持距離,難以攀談。,地位低的與地位高的人之間的人際距離容易拉長。觀察的對象是獨自站在那裡的人,當有人走近他並開始說話時,教授測量了他們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不是用直尺精確測量的,而是用幾塊地磚測量的,地磚為正方形,邊長2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