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的時候有個女同學,原本她不想談戀愛,可看到身邊的同學成雙成對的,很是羨慕。在周邊環境的感染以及內心的空虛的促使下,這位同學草率的接受了一個她並不喜歡的男生。
雖然不是很喜歡,但初嘗感情甜蜜的她還是很欣喜的。這位女同學和男友像所有的情侶一樣,晚上去逛街、購物和幽會,周末則去獨步、蹦迪和看電影,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三年。
三年後,很多情侶都面臨著分別,因為就業或者各種各樣難言的理由。而這位同學和他男友,因為各種巧合都留在同一個城市。
雖然不是很喜歡他,可是和他在一起玩耍的感覺也不是太糟糕,而且在這段感情裡,自己不過是多了一個移動的錢包,一點損失也沒有,既然還沒有找到更喜歡的,那麼繼續在一起也無妨。
這位女生抱著這樣的態度,將自己和男友的感情從校園延伸到校外。他們就這樣不知不覺又度過了三年。期間,他們也吵過鬧過,想過要分開,但是,這時候女生已經不像當初那麼灑脫了,因為她掐指一算,發現自己無形之中已經在男生身上耗費了六年的時間。
六年,對一個年過花甲的老太太來說,無關緊要,但對一個妙齡少女而已,那簡直比黃金還珍貴。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做「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發生的、不可能收回的支出。比如已經花掉的金錢、時間、精力和感情等,都是沉沒成本。
專家研究發現,人們在做一些決定時,頭腦中首先想的不是「這個決定會不會帶來好結果」,而是「我已經投入了這麼多時間和金錢,那就繼續做下去吧!」這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心理。
我這位同學當時的心裡和這種狀況差不多,她想分開,可是她走不出來了,因為她已經在男生身上耗費太多的青春。男生放棄她或許還有找到更年輕貌美姑娘的可能,而她此時已經成了一個26歲的老姑娘了,再過幾年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齡剩女了。如果是別人或許輸得起,可是這位同學輸不起,對她來說,25歲以後的女人就是老女人,是容易貶值和遭歧視的那一類。
最後,你猜怎麼著,我的這位同學和當初那位只想玩一玩的男生結婚了。為了安慰自己,女同學還找了個堂而皇之的理由,「結婚嘛,還是找對自己好的,愛自己的,這樣才不累。」
我身邊有很多人,男生有之女生有之,他們在單身的時候,也有和上面那位同學類似的想法。原本只想找一個人擺脫一下空虛,可是處著處著,最後習慣了,離不開了。
感情裡,不管出於什麼理由,我奉勸大家,千萬不要騎驢找馬,因為最後損失的必定是你。
你開始只想用驢用來消遣一下,結果不知不覺中,你在驢身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以至於玩著玩著,你忘記了找馬這件事情,或者你甚至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找馬了。
不要騎驢找馬的第二個原因是,你被驢佔著,那麼馬就不會來找你。對於很多馬來說,他不屑於去挖別人的牆角,哪怕那是自己所愛。無關懦弱,而是一種良知,一種做人的底線。所以,寧可單身也不要胡亂的找驢,你會因此錯過很多潛在的好馬。
為何「路徑效應」,路徑效應即,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慣性的力量便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和鎖定,讓你輕易走不出來。打個比方,你走慣了高速路,你就適應不了羊腸小道。
感情也是如此,你總是接受一個人的好,久而久之,你就習慣了,習慣了之後,你就走不出來了。
情感裡,所有想玩玩的人都以為,自己掌握了主動權,最後才發現,走不出來的是你,放不下的是你。因為你的青春,你的精力比什麼都寶貴,只可惜,當初的你並不明白,等有一天時過境遷,回不了頭的時候才幡然醒悟。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傳記作品《斷頭王后》中寫道:「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所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句話,送給所有的人,世上沒有什麼是白白得到的,你以為你白白得到,結果才發現,你失去的是更加珍貴的東西。
遊戲人生的人,最後賠進去的往往是自己的寶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