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君子容易相處,不容易討好,小人則相反?

2020-10-09 午夜菸灰缸

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可能會了解,和君子相處容易,但討好很難;而討好小人很容易,但相處不易,為什麼?《論語》中有一段話非常透徹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孔子說:「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君子容易共事,但難以討好。如果不以正當的方式討好他,他不會喜歡。正當的方式,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做事踏實、人品好。君子的用人方式是「器之」。每個人都有長處,用他的長處就好。

與小人很難共事,但容易討好,哪怕以不正當的方式討好他。比如溜須拍馬,他就很喜歡。等到真正用人的時候,他反而求全責備,盯著你的短處,淨挑你的毛病。所以,和這樣的人共事一定很累。

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區別。君子為人正直、心胸寬廣,他不需要你討好他。討好也沒用,他不吃這一套。與人共事,他經常看別人的優點,所以容易相處。

而小人心術不正,只要你投其所好,不管用什麼手段,哪怕溜須拍馬,他也很高興。另一方面,小人心胸狹窄,老是盯著你的短處,非常難相處。

相關焦點

  • 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要討好小人。看完我終於明白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遠離小人,遠離是非,先來看一個故事。唐太宗問許敬宗:我看滿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賢能的一個,但還是有人不斷地在我面前談論你的過失,這是為什麼呢?皇帝聽完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這就是:君子之爭坦蕩蕩。
  • 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明白此理,一生不嫉妒
    中國人有句話:「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看別人做事,特別是做善事,會給予幫助、給予扶持,結果別人做的善事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勞、喜悅在其中。而小人是一旦別人做善事,自己心裡不舒服,羨慕嫉妒恨,甚至想方設法去妨礙人家。其實別人該做的好事,不會因為你的嫉妒、妨礙就做不成。所以這叫冤枉做小人。面對別人的成績,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 10句話,看清身邊的君子與小人
    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比」字,是這樣寫的(下圖),象形兩個人相同,同向一個方向;而古文「北」字(下圖)就是相背,各走極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能夠普遍。5、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面對小人與君子,做到4不要
    引言: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尋求為人處世之道,在生活中,我們碰到的不過是兩種人,一種是小人,另一種是君子,對於每個人來說,自然是希望自己遇到的是君子,可事情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在這個文明的社會之中,小人也不在少數。
  • 君子、小人,常在一念之間
    「德行」是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邊界線。小人見利忘義,君子重義輕利。總有些君子看起來不那麼容易接近,卻是慢熱的人,從不在人背後做小動作,利益面前不失原則,不屬於自己的不貪,屬於自己的可以適度讓出。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都容易結交,但是他不會陪你一起無聊地混日子;他們會防患風險但不懼怕威脅;不主動招惹麻煩但是也不怕事,不怕為正義而死;他們會追求利益但不做不該做的事,不喪失底線;他們和朋友親密但不盲目地拉幫結派,他們能言善辯但不玩虛的辭藻。他們坦蕩蕩,不避俗世也很有原則。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 君子與小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現在再想起有所悟。真的是君子就坦蕩蕩,小人就常戚戚了嘛,為人處君子應該是坦蕩蕩,才有公心,才會辦好事情,自己也才會有所成就。否則只會敗事,個人也不會成功;做事時應常戚戚。才不至於膽大妄為,剛愎自用,必要的果敢是要的否則又是教條主義了。 面對物質利益的時候,是不是希望別人做君子,自己做小人,而不願意自己做君子?從而失去既得利益。
  • 高情商識人術:身邊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幾點就夠了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因為各方面的需要,不得不經常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打交道的人多了也是一樣的,我們會遇到君子,也會遇到小人。遇見小人是最讓人頭疼的,在交流中,他們通常不容易顯露自己的本性,城府很深,很難搞清楚他在想什麼。相反,那些善待他人、善待每一個人的好心人,往往被這些人偽裝出來的假象所欺騙。
  • 為何君子總鬥不過小人?
    為什麼真誠的人總是吃虧?為什麼君子總是鬥不過小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到底怎麼解釋?人際交往之間一定要有小伎倆嗎?這不叫裡外不一。,君子你一出社會就被小人害死,拿什麼做君子?所以君子如果鬥不過小人就算不上是君子
  • 「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言歡是小人」君子與小人的一步之遙
    「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這句諺語出自馮夢龍《醒世恆言》。意思是說下棋的看棋的人不說話的是君子,飲酒時說話最多的人是個小人。為什麼當我們下棋的時候觀看下棋的人比下棋的還興奮呢?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與小人相處,牢記「三不」
    小人心眼多、詭計多,最不好相處。生活中處處有小人,大家都吃過小人的虧。不講理俗話說:「寧可得罪十個君子,不要得罪一個小人。」得罪了君子,雙方坐下來擺事實、講道理,或許還有商量的餘地;得罪了小人,他不僅不跟你講道理,甚至還會對你懷恨在心。
  • 君子還是小人?5點知分明
    老祖宗提醒我們: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5點就知道了。1、觀操守在利害時老祖宗說利益攸關之時,最能看清一個人的道德操守。人無利不起早,不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為了錢財沒有了做人的底線。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時,見錢眼開的人,不惜出賣自己的親戚朋友,把最親近的人拉下水,實在是為人所不齒。看清一個人,就看他對錢的態度、對利益的態度,有沒有做人的底線和良心。
  • 君子還是小人? 5點知分明
    老祖宗提醒我們: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5點就知道了。人無利不起早,不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為了錢財沒有了做人的底線。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時,見錢眼開的人,不惜出賣自己的親戚朋友,把最親近的人拉下水,實在是為人所不恥。看清一個人,就看他對錢的態度、對利益的態度,有沒有做人的底線和良心。
  • 與小人相處,牢記「三不」!
    小人心眼多、詭計多,最不好相處。生活中處處有小人,大家都吃過小人的虧。對付小人,有三個絕招:不講理、不爭利、不交心。1不講理 俗話說:「寧可得罪十個君子,不要得罪一個小人。」若要制服小人,還得遵循小人的邏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對付小人,就要比小人還要不講理。不做任人拿捏的「軟柿子」,小人自然也就消停了。 2不爭利 曾國藩說:「不與小人爭利,不與天地鬥巧。」小人唯利是圖,為得利益不擇手段。
  • 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這本身就是小人思維
    提到,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這句話本身就是小人思維。 大家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所以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得罪了君子,他可能包容你,可能一笑而過,即使報復你,也可能是光明正大的來,通常不會記恨你,不會將來給你使絆子。而小人不是這樣的,他如毒蛇一樣盯著你,伺機而動,隨時準備坑你,只要有機會就可能讓你付出比得罪他大太多的代價。
  • 君子和小人的10大區別,幫你看清別人,認清自己
    點評:不管發生什麼樣的壞事,君子會首先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才感召到這樣的果報。而小人相反,遇到事情,從不反省自己,而是急於推卸責任,甚至栽贓嫁禍給別人。四、君子上達,小人下達。點評:君子與人交往,雖然觀點不同,但還是能夠與人和諧相處;小人與人交往,表面隨聲附和,裝老好人,背後卻說三道四,甚至詆毀謾罵。
  • 君子領導與小人領導
    體制內能遇到好的領導,那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我覺得領導好壞之分就是君子領導與小人領導。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君子做領導時會奉行中庸之道,不會因為自己的喜歡而重用人,而是重用能幹的,肯幹的,上好什麼,下就追求什麼,有幹活的帶頭,其他人也不敢太糊弄,部門就會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
  • 讀完《論語》10個短句,秒懂誰是君子誰是小人(配圖)
    《論語》裡關於君子和小人的句子有很多,有一百多處。現將感興趣的10個短句歸納一下,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01、選自《為政》。意思:君子考慮別人周全,而不跟別人攀比。小人跟別人攀比,而不考慮別人周全。註:君子,指有修養的人。小人,指沒修養的人。
  • 關於小人與君子
    多數人都願意從字面去理解,認為小人就是壞人,君子就是好人,其實君子和小人都是動態切換的,主要看參照系,如果將「小人與君子」替換成「陰與陽」就好理解了。以身體為例,從上下看,頭部是陽,身體是陰。從前後看,身體前面是陰,後背上陽。從內外看,外面是陽,裡面是陰。同理,壞人與好人,也是這個道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一個人在你眼裡可能是好人,在別人眼裡可能就是壞人。
  • 真正聰明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真正聰明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自己是什麼角色,對人的態度,取決於自己,也取決於對方,對善良的人更善良,對惡毒的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的人,其實是在討好別人,或者是被別人長期欺負。比方說,在單位上,一個很老實的人,總是要多幹活,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完了,就要幫助別人做事,加班加點是常事。做得多錯得多,做事越多的人,並不見得就會得到好的回報。一個人,敢於拒絕別人,其實是「守本分」,並不是惡意的。幫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要什麼錯呢?
  • 真正強大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周易·泰卦》彖傳講:「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君子是陽的一面,小人是陰的一面。真正強大的人,往往也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同時具備君子和小人這兩張面孔。外小人內君子,才能戰勝小人,當乃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