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國慶假期,看了幾本關於自我成長或提升的自傳式書籍,有外國作者寫的,也有中國作者寫的。
書中的很多內容,都印證一個觀點:當我們看到別人以自己的方式到達成功的地方時,很多時候運氣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儘管這也很重要。
但學會「成功的思考方式」,卻可能會在前期為我們的努力建立「汗馬功勞」。
無論你是想在職業,事業或生活的任何其他領域中,取得成績,獲得一個更好的結果,都離不開這種「成功的思考方式」。
那什麼是「成功的思考方式」呢?
當你觀察那些成功人士的思維方式和心態時,你就會發現他們是具有一些相同或相通的特質的。正是這些特質,改變他們的思維,塑造他們的思考方式,從而引領他們更好地通向成功。
以下我總結這些「成功人士」身上九種的特質,希望能夠幫助大家養成這種「成功的思考方式」。
追求切實的回報,作為我們成功的標準,確實可以滿足我們自身的感官心理。
但是,當我們將如何衡量我們的個人成功的方法固定在無生命和外在的事物上時,我們可能會陷入危險的心理困境。
更糟糕的是,將成功歸因於外部獎勵,會讓我們應對艱難的挑戰變得極為困難,並且可能使我們完全偏離軌道。
那怎麼做,才能夠維持我們成功的動力呢?
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我們把自身的成功與外部的獎勵掛鈎,是具有風險的。當我們追求外部有形的獎勵時,內在動機降低了36%。
換言之,當獎勵失去時,我們就失去做事的動機了。
所以,開發和鍛鍊我們的成長心態,就可以幫助我們汲取動力、韌性和能量,以維持追求目標的成就而不是一直盯著回報看。
把失敗或者錯誤,當成是學習經歷。失敗作為教訓,可以教會我們如何適應,調整和改變。無論遇到什麼考驗和磨難,我們都能從中再次看到機會。
具備成長心態,挖掘內在動機,你的適應能力就會更強,你能夠更快、更好地回到軌道上,追逐夢想,而不會在追逐成功過程中因障礙而輕易放棄。
我們當然可以繼續追求外部獎勵。區別在於,我們保持努力,一直堅持的能量,是來自內部不斷成長的激情和動力基礎。
設定目標,不僅是設定想要達到的結果和何時達到實現的期限。
它是一種經過精心研究,計劃和分階段進行的思考,還要加上經過衡量和充分利用資源的行動或行為。
另一個制定和運用有效目標的思考方式,就是擁有良好的情感和個人滿足感。
有句話相信你很熟悉:我想要,我需要,我一定要。
知道實現目標的做法,只意味著你有相關的知識。但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要追求某些目標,缺乏雄心壯志,甚至更糟糕,對未來的追求只是可有可無的情感,就不會給你帶來成功後的滿足感。
問問自己,你要實現這個目標的原因是什麼?好比說,你想賺更多的錢,那你為什麼想賺更多的錢?是因為你想養家餬口嗎?還是你想購買第一套房子或改變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人生,請列出這個目標對你如此重要的原因。
你需要對自己做這事的原因有深刻的了解,以做些什麼才能達到終點。這就是為什麼即使事情沒有按計劃進行,很多人也會投入時間,精力和資源來實現此目標的原因,因為他們想要這個目標。
所以,把你要這樣做的需求感放大、增強,讓你有一種非這樣做不可的紮實情感,那這種強烈的感覺就會引領你衝破恐懼,踏出第一步行動起來了。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我們可以利用一種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技能,去提高做事的成功:做白日夢。
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專家的研究表明,大約46.9%的時間裡,我們的大腦毫無目的地胡思亂想。
也就是說,我們做事拖延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很多時候來自於我們大腦這種「沒有目的的胡思亂想」。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積極利用大腦這種做「白日夢」的機制,反而會讓我們更容易通往成功。
因為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是無法分辨真實與想像之間的差異。其結果是,大腦中的其他系統,就會開始根據我們在眼中看到的內容來指導你的行為。
例如,嘗試想像你把工作順利完成的樣子,或者你實現目標後那種激動,經常想像你自己在努力工作。
當我們把大腦引導到關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個「白日夢」時,那麼這種經歷,就能夠讓我們的大腦主動為我們投入工作,而不會讓我們陷入無所事事的煩躁情緒中,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控制模式中——當然,這需要練習。
不斷運用大腦做出這樣有目的的想像,你就會感到頭腦不再那麼混亂,日常活動的清晰度會更強。
在情感上,即使實現成功的目標還需要走更長的、富有挑戰性的路,你也會感到目標有盼頭,而充滿動力了。
失敗和錯誤,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就會對此感到不適和恐懼的地方。
我們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勇於犯錯誤,甚至失敗和犯錯在很多時候會增強我們的情感彈性,讓我們獲得更好地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
我們在生活上的各個方面,想要做出正確的決定往往是最困難的。所以,通過對決策和行動可能帶來的不同後果進行深思熟慮,儘早承擔責任。
例如,你的決定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幫助?誰能夠從中收益?誰會受到傷害?附帶的損失又是什麼?你準備好減低影響了嗎?
在執行決策和行動之前,仔細考慮決策和行動的後果,將大大增加你做出符合成本和收益的選擇的可能性。
一定要記住,我們做出的任何決定,很難出現完美的結果,多多少少都會留下「缺陷」。
但由於你是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進行操作,因此你在情感和心理上,就會具備應對的能力。
想要獲得成功的結果,通常離不開我們需要他人的支持。
因此,幾乎不用說,如何跟別人建立合作關係,維持彼此的情感,做出恰當的付出,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
你知道如何跟別人打交道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正確聊天不?知道怎麼與不同的人相處不?這些都需要我們具備情感能力。
儘管在所有友誼和關係中,確實存在某些「交易」的地方,但這些做法,會讓我們體驗到更好的質量、真誠、在情感和心理上令人滿意的人際交流。
擁有明智的情商思維能力,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緒,自我調節情緒或者識別他人的情緒。
這種學習上的投資,也是與你在構建事業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和影響他人的情感狀態有關。
所以,提升你的情商能力吧!
你可能想知道,練就一種開創的精神,是如何能幫助我們在個人生活中取得成功的。
所謂「開創精神」,指的就是如何拓展你現有的資源,並發揮其價值所在。
好比說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如果你具有開創精神,那麼如何聰明地營銷你的產品或服務,建立網絡,與合適的人戰略性地分享你的目標,抓住機會並管理風險,就可以極大地加速你實現個人目標。
想一想。如果你單身,但想找一個共度餘生,那麼你就是「產品」。你當前的思想和習慣可能會使你單身。現在,這些模式需要改變。
與每天晚上呆在電視前相反,如果你具備開創精神,你就需要進行與他人的「聯結」,不斷嘗試學習和探索與人約會的方法,以及不同的合作方式。
當你準備與別人見面時,把握機會,分享你的所見所聞,找到學習的地方。如果你感到不適,你可以思考如何脫離當前的困境,嘗試找到一條屬於你的「逃生路線」,這也是開創精神的一種。
總之,制定策略計劃,做好風險管理,並走出你的舒適區持續前進。在這過程中,你會情不自禁地變得更好。
追求卓越,似乎是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的追求,然而完美主義的心態,就可能對個人及其工作的組織產生有害影響。
研究表明,儘管完美主義傾向,表明個人在工作場所能夠提供更高質量動力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但與此同時,強烈焦慮感和倦怠心理,也會伴隨在左右。
佛羅裡達大學的一項對工作人員的研究表明,完美主義與績效之間,並沒有明確的關係。
如果你是一個有原則,對自己有要求的人,期望在生活的某一方面做到盡善盡美,那麼也許你更應該考慮接受「儘量做到最好」這個建議。
有時候,完美主義者傾向會阻礙我們的行動。你覺得一定要計劃完美才能夠去做,一定要達到心目中的標準才敢於接受,那麼你只會一直拖延下去。
如果你一定要覺得寫出一篇完美的文章才敢下筆,那你什麼時候才實現寫一篇文章的目標呢?
把事情盡力做到最好就行。
閱讀,觀看視頻或參加講座去學習,幾乎都是一個結果——眾所周知,我們接收到的大多數信息,都會在48小時內就被忘記掉。
而讓我們大多數人無法獲得想要的成功的原因是,我們學到知識和了解到情況後,沒有採取行動,實踐學到的東西。其結果是,我們什麼都不會改變,現狀依然存在。
運用自己學到的全新技能,有時確實會引發我們的恐懼感。因為這會讓我們的能力和智商產生自我懷疑,所以寧願在熟悉的領域,獲得信心。很明顯,這不會幫助我們變得更好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學到的東西,自己找機會也好,創造機會也好,總之要把學到的運用出來。
實在不知道怎麼找,那麼幫助我們建立應用新知識的信心的一種方法是,與那些沒有相關經驗,支持並且了解你正在學習的技能的人,一起建立練習新技能機會。
把自己當做是一個「導師」,嘗試教導這些人那些你已學到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幫你更好地熟悉新的技能。
研究表明,當我們向他人教授所學知識時,我們會從中學到更多,並提高了更有效地應用新技能的能力。
當我們的信心將得到極大的擴展,自然就會愛上所學的東西。
弱小只會讓我們一直弱小。
當我們面前有一道門,我們是採取「破門而出」的方式離開現狀,還是由於害怕,而一直被困在某個地方呢?
只有變得更大膽,更勇敢,我們的目標才有可能被實現,自己也會在全力以赴的過程中打破局面。
所以設定目標之後,就要考慮自己要做一些什麼事,才能夠達到的目標,並要求自己能夠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去嘗試獲取。
記住,不要阻礙自己的前進,也不要對我們可以達到的成功水平設置上限。
將以上所有特質聯繫在一起的一件事是,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人,並沒有按照常規的方式,做著一些常規的事情。
規範是常規的常規標準。要真正脫穎而出並取得成功,你需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無論是使用這些方式的其中一種還是全部,都可以改善我們的思考方式,修補我們和想要到的地方之間的缺失環節。
想要讓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出成就,這些特質,建議你去獲得和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