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讀書文史!
文 | 讀書君
「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後……」
對年輕人來說,可能都不太熟悉這段順口溜,對於父母那一輩人來說,則比較熟悉這話意思。因為過去人情味比較濃,大家都喜歡串門,「走親戚」,嘮嗑家常,聯絡感情。為此,每逢春節,這段順口溜,常常被老人「拎」出來,算算該什麼時候,去誰家串門了。
在中國,「走親戚」是一項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動。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這項古老的文化活動已經漸漸變了味,甚至開始走向了「衰敗」。
現今,存在這樣一個普遍的現象:
這種尷尬的情景,好比唐僧師徒取經,挑著一堆五花八門的東西,上門借宿,逢人就得主動打個招呼,「自報家門」,隨口蹦出那句:
「貧僧乃東土大唐和尚(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取經,路過寶地,借宿一宿……」一樣。
畢竟,常年不聯絡感情,彼此之間,早已忘記了親戚長啥模樣,不報家門,誰又還記得誰?
總而言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走親戚」習俗這味兒已經不是最初的味兒。甚至到了我們這一代,已經出現了「斷親」現象,且越來越普遍。
「走親戚」最初是漢民族古樸的一項文化活動,通常是在春節期間進行,彼此間相互走訪慰問,交流溝通,聯絡親情。因為,老祖宗們深知「人聚則強,人散則弱」的道理。
除了春節等傳統節日,還有在紅白喜事,婚喪嫁娶,又或是農忙時節等時候,也是「走親戚」的重要時刻。
中國是一個高度注重禮節的國家,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號。
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觀念裡,舊時的人們,不管是身在高位,還是處在底層,不管是富裕,還是貧窮,但凡到了重要的節日時候,都會帶上「心意」,如一袋水果,幾斤雞蛋,一把麵條,一袋白糖等等,走走親戚。
或表示探望、拜訪,或表示祝賀道喜,或表示慰問,或是給予幫助……
所以,在那個時候,走親戚,既是一種聯絡情感的活動,也是「相幫相襯」的傳統美德活動。一個「走」字,將人與人,家庭與家庭之間,獨立的個體巧妙地聯繫起來,形成互為關聯的整體。
1.物質條件變好了,心與心的距離變遠了
過去,大家的物質條件都差不多,鄉裡人的胸懷,就像田野裡微風一樣,灶膛裡的火苗一樣,溫暖宜人。
百姓之間,待客熱情真摯。那時候,不說是親戚,就連是過路人,人們都熱情地招呼到自家屋裡坐坐。這正如古詩中所言: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彼此閒來無事,就一塊坐坐,把酒言歡,聊聊家長裡短,看看田園風光。
那時候,走親戚送禮也簡單得多,無需考慮太多功利性的東西。串門時,給親戚朋友捎上一瓶好酒,帶上一些自家種的瓜果蔬菜,已經是一片赤誠心意。
如今,大家的物質生活變好了,攀比之風也越刮越猛,嫉妒之心也越燒越旺了,彼此之間暗地裡相互「較勁」著。
如今的人們,更強調物質,人與人之間走親戚送禮,嘴上說送啥沒關係,「禮輕情意重」,但是心裡早已把禮品的貴重,視為「情誼輕重」的衡量標準。
顯然,這種「畸形攀比」的社會心理,不僅影響了人的情感體驗,生活方式,更是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活動,將人與人的心靈距離,拉得越來越遠。
2.忙於工作,個體意識強烈,親情紐帶靠老人維繫
有句俗語說得好:「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不了了"。
首先,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往往都是與走得最頻繁的那一小撮人最親近,這點尤為突出表現在城市裡。平日裡,人們除了和工作上接觸的同事、朋友,常聯繫走動,那些沒有十分必要往來的,基本上是能不交際就避開。如一些人對隔壁住了多年的鄰居是誰,一無所知。為此,就更別提那些相隔甚遠的,遠方表親之類的。
其次,現在的年輕人,一般都是家中的獨苗,從小被護在掌心長大,其個體意識比較強烈,往往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而不喜歡融入老一輩的圈子裡面。
再次,中國雖然是一個極為重視血緣關係的國家,但是一些輩分,經過幾代下來,就變淡了。因為,彼此之間已經沒有太多的交織,也不存在什麼情感基礎。一旦靠老人維繫的紐帶不在了,久而久之,彼此之間沒有交集,遠房親戚就慢慢成為了陌路人。
3.娛樂方式多元化,削弱了人與人的互動性
現在的人們,擁有了更多的休閒娛樂方式,如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能讓人足不出戶,看遍天下。
對現代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是造成人情冷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人們將大量的時間花在了網絡娛樂上,如玩遊戲,看視頻,購物等等,正常的人際交往就會被忽略。這時,很多人不僅是不想走親戚,就連待在同一個屋簷下的親人、朋友,都懶得面對面交流了……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提高。現在,人人都住進了高樓,但是卻大門緊鎖,窗門緊閉。都說中國是一個熱情好客的禮儀之國,如今,我們似乎卻在朝著另一方向發展:時代變好了,人情變淡了:「禮」尚有,可往來;無大事,勿擾之。
在這個物慾橫流,娛樂至上的年代,如何維繫親情,如何維繫情感,如何維繫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關係,真是一個值得現代人好好反思的問題!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