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洲在指揮老人們跳錢杆舞
王先洲在製作錢杆.
伴著悠揚的旋律,10位老太每人手拿一根竹竿,邁著統一的舞步扭了起來。「譁,譁……」陣陣聲響,手裡比劃的竹竿上,原來還掛著銅錢。肩膀、胳膊、腰,竹竿和著節奏在身上不停地敲打。
老太們跳的舞叫錢杆舞。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錢杆舞的名字正慢慢地被人們所淡忘。而王先洲老人卻沒有忘記錢杆舞,而且,他想讓更多的人跳起錢杆舞。
A 動作:下踏十字,上敲「八個字」
紅色的絲綢馬褂,綠色的絲綢褲,眼前的老人們全都六十歲朝上,年紀最大的已經72歲。一米多長的竹竿,配著音樂節奏,在眼前揮舞。每動一步,竹竿上的銅錢就「譁啦啦」地直響,紅、黃、綠,綁在竹竿上的三色彩帶,一時增添了許多亮點。仔細一瞅,老人們步調一致,竹竿的舞法也很有特色。
肩膀、胳膊、背、腰,老人用手中的「錢杆」連續敲打這四個部位,這種舞法被稱為「八個字」,即在四個點各擊打兩次。再看看她們的步伐,仿佛在畫十字,前後左右,腳踩四點。
「這種『八個字』是在傳統錢杆舞基礎上改造出來的」,王先洲告訴記者,原本的錢杆舞不止敲打四個部位,還包括腿、腳等部位,「簡化成八個字以後,更適合老年人跳。」
B 製作:不僅僅是銅錢加竹竿
乍一聽錢杆舞的「錢杆」,你可能也能猜到,錢杆的製作材料主要是銅錢和竹竿。但是真正製作起來,卻絕非那麼容易。
在王先洲的家裡,各種材料和工具隨處可見。鑿子、剪刀,竹竿、鐵絲。隊員們使用的錢杆,都出自王先洲之手。
「我挑選的竹竿長度一般是在1.05米至1.1米之間,短了長了舞起來都不利落,這之間的差距主要是根據身高來定。」談起做錢杆,王先洲又打開了話匣子。看著容易,實則有很多講究。「竹竿粗細在2.5釐米左右。太細了容易斷,太粗了又不好舞,也不好打洞。」
跑肥西,選竹竿,奔城隍廟,買銅錢。材料符合標準,下一步才開始製作。「先在竹竿上打出16個長方形的孔來,用鐵絲將兩枚銅錢穿在每個孔中。其實打的孔數有時也要根據竹竿的竹節距離來定,一般要打上16個孔,也有打14個孔的。」
一般的錢杆就只是在竹竿串上銅錢就完事了。但為了美觀,王先洲還玩起了創意,在竹竿上面加了彩帶裝飾。「以前那個太單調了,就一根竹竿敲啊敲的,加點彩帶裝飾好看多了,你說是吧?」看來王先洲對自己的小創意還挺得意。
C 結緣:從解放戰爭到北京奧運會
一個人跳,兩個人跳,到現在近20人的老年錢杆舞隊,王先洲身兼數職,教練、指揮、二胡手……每次看到大家載歌載舞,老人就不禁想起自己第一次見到錢杆舞的情景。
1948年,王先洲剛滿11歲。南下的解放軍在村子裡「打錢杆」慶祝勝利。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錢杆舞。」老人們告訴王先洲,錢杆舞又叫「年祥舞」,寓意年年吉祥。發源於安徽五河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那一次,錢杆舞讓年輕的王先洲印象深刻。後來在解放軍文工團,他學會了跳錢杆舞。
一晃六十多年,工作、成家……錢杆舞也慢慢地淡出了他的生活。
2008年奧運會,倡導全民運動。王先洲想到了錢杆舞。
老人拆了結婚時就一直使用至今的蚊帳,取出竹竿做起了第一根「錢杆」。從此便一發不可收。
D 喜愛:減肥加治病,跳出好身體
跳錢杆舞不僅圖樂,還能鍛鍊身體,這是老人們的一致看法。
胡世芝,以前在村裡有個綽號叫「大胖子」,一米五幾的個子,162斤,「以前村裡有個退休的老書記,老愛拿我開玩笑,現在看到我都改口了,不喊大胖子,喊瘦子了。」自從跳了錢杆舞,胡阿姨的腰圍減了三寸,體重也掉了二三十斤。「現在的確是苗條不少。」胡阿姨笑得很開心。與胡世芝不同,蔡學英老人偏瘦,但患肩周炎卻有四年時間了。
「一到陰雨天,我這肩膀就一陣陣地酸痛。說來也神奇,自打跳了錢杆舞,這肩周炎好長時間都沒犯過了!」老人尋思著,估計是天天敲打,這肩膀、胳膊、腰,來來回回,跟按摩一樣,自然而然就好了。
蔡學英告訴記者,自己愛跳舞,跳過很多種,華爾茲、秧歌……現在卻特別鍾愛錢杆舞。「現在每天都要跳,不跳就覺得哪裡不舒服。」周圍人也不禁笑了起來。
E 心願:希望更多人跳起錢杆舞
看著大伙兒在一起跳得熱鬧,王先洲很開心。
隊員們對錢杆也很愛惜,都製作了一個外套,平時不用的時候,就把錢杆裝在裡面,緊緊包好。
老年錢杆舞隊近20人的規模,對比以前,已經令王先洲感到欣慰不少,但老人還是覺得挺遺憾。「在我們小時候,還能經常看到有人跳『錢杆舞』。但現在已經幾乎看不到了。別說會跳、會做,就是知道『錢杆舞』這個東西的人,都已經很少了。」
2008年年底,「錢杆舞」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老人最大的心願,就是能讓更多的人都知道「錢杆舞」,讓大夥也能拿著竹竿開心地舞幾下。
「我帶著隊伍去過合肥的小花園、花衝劇場、和平廣場表演,有很多人圍觀,也有不少人都跟著學。」但王先洲覺得還不夠,「現在主要都是一些老年人學,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中青年人也來學學,可別讓這麼好的舞蹈失傳了。」(楊豔豐 魏上波 錢麗 孫友傑 鄭蕊)